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戏曲剧目建设的理论硕果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2295
沈达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郭汉城先生一直十分关注戏曲的发展,而且总是在关键时刻,对戏曲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重温这些见解,可以加深我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发展历史的认识,还可以感受到汉城先生观察事物的睿智。

  一、标准与方法

  首先是关于审定与整理、改编戏曲传统剧目时的标准问题。这是戏曲推陈出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 1980年的一次 “全国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上,汉城先生有一个发言,整理成文后,以《戏曲推陈出新的三个问题》为题,发表于《戏曲研究》这一年的第三辑。文章开端提出一个问题,怎么区分戏曲传统剧目的精华与糟粕?很显然,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戏曲传统剧目对今天的观众起着哪些作用。先生的回答是:“戏曲除了具有鼓舞教育作用,还有认识作用,美感教育作用。 ”而且再一次强调,戏曲传统剧目中存在一些“鼓舞教育作用不很突出,但能帮助人们认识古代社会生活,丰富人们的历史知识,满足人们的美感享受,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剧目”。这就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在审定与整理、改编戏曲传统剧目时,不会限于对观众有没有鼓舞教育作用一个方面,而有了更多方面的考量。如果检阅 20世纪 50年代中期的戏曲发展历史,了解到当时因为存在诸如没有表现历史矛盾的本质、单纯娱乐作用、团圆结局是粉饰现实、舞台上出现鬼就是宣扬封建迷信等等清规戒律,一些戏曲传统剧目被否定的情况,就更能理解上述三个衡量标准提出的时代意义了。

  对衡量标准有了这样的理论阐释,先生接着论述了区分戏曲传统剧目精华与糟粕的方法问题,也就是在面对情况十分复杂的戏曲传统剧目时,戏曲工作者应当怎样去做。先生认为,要“慎重研究,细心鉴别,对具体剧目进行具体分析”。“对具体剧目进行具体分析”,这的确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审定与整理、改编戏曲传统剧目的一条重要经验。所以先生在文中进一步指出:“这就要求我们在衡量某个剧目的时候,必须从这个剧目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连类推比,更不能按照某个固定的框子硬套。 ”“实事求是 ”“对具体剧目进行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看待问题的观点、方法在戏曲传统剧目审定与整理、改编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在这篇文章中,先生还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戏曲传统剧目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如戏曲传统剧目所描写的人物,都使用着具有封建道德色彩的语言;然而戏曲传统剧目“有宣扬封建道德的,也有不宣扬封建道德的,也有批判封建道德的”。这就表明,作品中描写的人物使用封建道德的语言,不等于这部作品就在宣扬封建道德,须要“实事求是 ”“对具体剧目进行具体分析”。比如高则诚的《琵琶记》,“是按照孝的观念来写赵五娘的”,赵五娘不可避免地使用着具有封建色彩的语言,但是赵五娘“牺牲自己,照顾公婆的具体行为”又不是封建孝道所能涵盖的。故而要把 “人物的行为”与“人物的道德观念”加以区别。

  再者,“还要把人物的思想和作品的思想加以区别”“作品中人物有封建思想,不等于作家歌颂封建思想”。比如有一部曾经在戏曲界引起热烈争议的戏——莆仙戏《团圆之后》,写了几个“地主阶级营垒”中的人,都“信奉封建道德,按照封建道德行事”。结果,“有些原来信仰封建道德的人 ”后来“动摇了,觉悟了”;有的没有动摇,没有觉悟,“落得悲惨的结局”。因此这出戏没有歌颂封建道德,而是在“批判封建道德”。这就“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看”,不能“只看某一个情节、某一片段、某一句语言”。先生的这些阐释与分析,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实事求是”“对具体剧目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在审定与整理、改编戏曲传统剧目工作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指导性意见。

  其实,汉城先生远非在 20世纪 80年代才提出审定与整理、改编戏曲传统剧目的标准与方法。 1959年他在《文艺报》上发表的《戏曲推陈出新的成就与经验》一文,就已经说过:“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概括说来,不外乎它的认识作用、鼓舞作用,还有它的美感教育作用”。这三个标准同样适用于衡量戏曲传统剧目:“包含在传统剧目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精神,历代人民为追求自由生活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到今天仍能有力地感染和激励我们,鼓舞我们为今天的美好生活和明天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戏曲传统剧目的“认识作用就是透过舞台形象能使我们认识到古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有些传统剧目思想性虽不够强,但感情健康,使人得到健康的娱乐和美的享受,这也是一种有益的作用”。这是对衡量标准的清晰论述。

  对衡量方法的论述更早。 1957年,先生在上海举办的一次戏曲欣赏讲习会上做过一次报告,整理成文后,以《有关传统剧目教育意义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表于《文艺报》。这篇文章对衡量戏曲传统剧目教育意义的方法就十分明确地提到,“衡量传统剧目的意义,应当提倡实事求是,对具体剧目进行具体分析”。“过去很多错误出在不对具体剧目作具体分析”,“这个教训是值得我们汲取的”。1962年,刊载于《戏剧报》的《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几个问题》一文,再一次表示,“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实事求是精神,也表现在对具体剧目进行具体分析上 ”。而且引申开来,要求在着手整理、改编戏曲传统剧目以前,可以做一些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剧种的地方色彩”“剧目的流变历史”“演员的表演艺术”。这样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在与艺人密切合作时,采取“实事求是 ”的方法。由此可见,汉城先生十分重视在 20世纪 50年代后期业已提出的,审定与整理、改编戏曲传统剧目时所应掌握的标准与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戏曲面临新的形势,出现新的情况。汉城先生于 20世纪 80年代再一次论述审定与整理、改编戏曲传统剧目时所应掌握的标准与方法,是为了肯定过去业已阐明的事情,以利于新形势下的戏曲工作者正确应对各种新情况,推动戏曲事业向前迈进。

  由于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向明确,再有汉城先生这样的专家、学者对衡量标准与衡量方法的不断阐述,戏曲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涌现出昆剧《十五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川剧《柳荫记》、京剧《白蛇传》与《将相和》、莆仙戏《团圆之后》与《春草闯堂》、蒲剧《薛刚反朝》、黄梅戏《天仙配》、梨园戏《陈三五娘》等一批优秀剧目。这是一笔富贵的戏曲财富。

  二、三个阶段与战略转移

  其次是对戏曲现代戏创作的一些看法。汉城先生一直十分关注戏曲现代戏的发展,而且就戏曲现代戏的发展提出十分值得我们重视的见解。在 21世纪初发表的《戏曲现代戏趋于成熟》一文中,先生明确告诉大家:戏曲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戏曲现代化”“而现代戏是戏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试金石。 ”由此可见,戏曲现代戏的戏曲剧目建设在戏曲工作中的重要性。先生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编演现代戏的“热情很高,但经验不足,剧种和题材范围都比较窄,尤其一些大剧种,演现代戏困难比较大”。这的确是当时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从 20世纪 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前期,出现了以豫剧《朝阳沟》、京剧《红灯记》为代表的现代戏。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戏曲现代戏“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比第一阶段成熟”。而且“演现代戏的剧种多了,反映生活的领域扩大了”。尤其是一些古老剧种都在编演现代戏,这些古老剧种一旦克服了编演现代戏中的困难,“优势反而显现出来”“表演手段、表演方法丰富,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比一些年轻剧种和小剧种更强。 ”先生特别强调,这是编演戏曲现代戏的“一个重要经验”。为什么是“一个重要经验”?是不是可以这样体会: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戏曲现代戏表明,需要探讨的,已经不是戏曲能不能编演现代戏的问题,而是总结已有经验,如何把戏曲现代戏编演得更好的问题了。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戏趋于成熟的阶段”。特点是“好作品大量涌现”,出现了一批“生活基础丰厚,真实感和时代性强的现代戏”,诸如《四姑娘》《风流寡妇》《奇婚记》《山杠爷》《榨油坊风情》《死水微澜》《骆驼祥子》《金子》《土炕上的女人》等等。进一步观察,这一阶段现代戏最大的特点是“现实主义的回归和深化”。先生名之曰“东方的现实主义”,也就是“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核心,广泛吸收、融合各种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特殊的现实主义”。因为与戏曲现代戏的形态有关,先生专门谈了谈戏曲的程式体系,并且指出,编演现代戏“不仅要继承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具体程式,而且要继承应用程式的法则、法规、规律”。先生在另一篇文章《战略转移:戏曲的改革与建设》中说:“像豫剧《朝阳沟》,川剧《金子》《死水微澜》,京剧《骆驼祥子》等,把生活与程式融合得那么好,甚至看不出哪里是生活,哪里是程式。 ”那么可否这样理解:这些戏在程式的运用上,已经做到不仅继承运用了“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具体程式”,而且继承、运用了“程式的法则、法规、规律”。

  关于戏曲现代戏趋于成熟,或者说“戏曲现代戏已经基本成熟”,先生在《战略转移:戏曲的改革与建设》一文中给出判断的三条标准:一、“古老民族戏曲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二、全国各剧种“积累了一批”“形式与内容和谐”“现代性与民族性统一”的“戏曲现代戏优秀剧目”。这些戏还“包含着大量的创造性的经验”。三、“戏曲现代戏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欢迎,在舞台上站稳了脚跟”“好的现代戏能上演几百场、上千场,甚至两千场、三千场”。汉城先生对我说过一件使他难忘的事情,就是在观摩沪剧《挑山女人》演出时,邻座的一位女同志看戏不久就开始流泪,直到全剧结束,一直饮泣不止。可见这出戏的感人程度,也说明戏曲现代戏的确已经基本成熟了。

  基于上述的认识,先生把戏曲的现代化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戏曲改革阶段”;第二阶段,“戏曲建设阶段”,认为,“第一阶段已经完成”“现在该进入到戏曲建设阶段”。当前的戏曲,从总体看尚处于所谓“危机 ”之中,从而应该全面总结第一阶段的成就,“明确其得失”,实现戏曲现代化的“战略转移”。先生约略为我们陈述了“战略转移”后的奋斗远景:要“建设一支有文化、有理想,既懂中国也懂外国的高、精、尖的戏曲队伍”;要完成中国的“戏曲艺术理论体系”的研究,还要“提高精品意识”“加强剧目建设”。正如先生在《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的 “总序”中所说:戏曲工作者应该“增强戏曲本身内在机制的活力,发展戏曲在文艺生态环境中的竞争优势,以取得在新时代生存、发展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戏曲工作已经有了六十多年的奋斗历史,是到了回顾、总结其经验的时候。汉城先生从戏曲剧目建设的角度所发表的上述见解,特别值得我们的重视。认真对待历史的经验,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附记:明年(2017年)是汉城先生的百岁大寿。谨以此文作为向汉城先生百岁大寿的祝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