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盲目追求“教育时尚”,将信息技术神化了,为了“整合”而整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挤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公开课变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教师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让信息技术与课程实现深层次整合、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从此概念,我们可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开辟出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我们的课堂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主要表现是:
1.为了整合而整合。
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也非常重视,在这种大气候下,很多学校很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很多学校,各学科教师都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
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让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的水平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感官材料,从而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例如,在初中物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教学中,若仅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学生只能得到直观的、平面的感受,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只有让学生动手测量,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避免在实际使用时出现错误。
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教育时尚”,而不顾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将信息技术神化了。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欠妥的,是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的。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每节课、每门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需要用时才用,不需用时就不要滥用,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2.实际操作中的错误。
信息技术的使用,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学习,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人文性。教育的核心是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张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我们要多总结,争取少走弯路,切合实际地把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更科学、更有效的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努力探索适合自己教情的整合方法,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endpr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