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通过生活情感积累,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师生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情感,以得到学生热爱老师的一片真诚;教师以教材的情,激发学生的情,体味作者的情,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课堂教育。让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一起共鸣,就能获得“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情感教育生活积累激发共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1.注重生活情感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上一切情感的诞生都需要课外感情的积累,一个情感空白的人很难贲发出真诚的爱恨晴愁。一方面让学生多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周围世界;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拓宽学习语文的时空范围,使课堂教学目的训练在课外活动中得以巩固延伸和补充发展。过去课堂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课堂。让他们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2.师生心心相通。
注重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心换心融洽师生关系。把“苦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师方能信其言”,“爱”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修养的重要内容,老师要倾注全部心血去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学生才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主动学习,同时也消除了学生的“畏师感”。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情感,以得到学生热爱老师的一片真诚,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课堂教育。当然,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与学双边的关系,是由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共同完成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效率的直接体现者,语文课堂要充满活力,学生就必须“活”起来。
3.情感与课文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双方的认识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得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涵,使教学双方感情畅通交流。实现这一点,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结合自己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体验课文,努力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如《最后一课》中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背影》中那催人泪下的父子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等等;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材中作者的情感因素,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第二,设计导语,牵动学生情。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主要的一环。比如在讲授《祝福》时,我用这样的言语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一位四十上下的女人走过来,她,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左手提着一个竹筐,内装一只破碗;右手拄着一支下端开裂的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情感上一下子牵引住了学生,从而激起他们感悟课文的兴趣。
第三,表情朗读,激发学生情。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赞美》一文,当我以时而悲痛、低沉、哀惋、缓慢,时而激扬、铿锵的语调读完全文,自己已是声音哽咽,热泪盈眶,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泪眼模糊,此时,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祖国那历经苦难、饱受沧桑,农夫那勤劳勇敢、视死如归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第四,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像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在教授《雷雨》时,笔者让学生当堂进行的戏剧表演就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斟酌字句,体味作者情。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叶、枝”与“干”血脉相连。而好文章又总是有感而发,因情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学时要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endpr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