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住居学角度的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
陈 瀚
一、小户型住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房价高企。而我国住宅单套普遍面积偏大,价格更是居高不下。伴随家庭结构的转变及消费结构的转化,总价较低的小户型逐步成为备受关注的户型。“国六条”政策的出台更加明确了小户型成为今后我国住宅开发的主流户型。由于人们经济条件的提高和居住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住宅居住质量的要求提高,产生对现代居住文化的新追求。目前我国城市小户型住宅的开发存在着若干问题,如采光通风不好,出现暗房暗厕、功能空间欠缺、细节设计重视不足等。由于小户型在建筑的套型设计受到很严格的建筑模数标准的制约,仅仅在建筑方面进行设计改进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从室内设计的角度研究改进小户型,能较灵活地在小空间中大做文章,使小户型住宅功能更齐全、实用性更高、更能满足人们对居住质量的要求。
二、住居学概念及其对小户型住宅设计研究的意义
住居学是解读居住生活机制,探究居住生活的应有方式的学问。住居学是建筑学的基础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依附于建筑学而变得可有可无,我们可以将它看作建筑学微型版本。建筑学是以建造者的角度注重研究住宅的空间性质,住居学是则注重“居住”,强调日常生活中住居内部空间的实用性。住居学研究居住行为、生活方式和居住生活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充实了管理者、建设者及其他人员的思考内容,特别是以居住者为中心,根据居住者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使研究的成果满足居住活动的实际需求,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生活,从而为居住主体参与居住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近年来住居学研究的视角开始关注现代住宅设计的课题,注重居住观和居住意识的把握,从分析择居的阶层结构看大众需求以及与市场细分化的关系。从住居学的角度来研究小户型住宅的设计具有以下的现实意义:从居住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设计更合理;由研究居住主体的生活方式、居住行为出发,将设计细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结构功能更合理,面积使用率提高,设计更有针对性,增强小户型的设计说服力和市场竞争力;预测未来小户型住宅的发展趋势。
三、小户型居住主体分析
由于家庭职能和传统观念的转换,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裂变,家庭规模小型化。据调查,目前城市小户型住宅的居住主体为单身青年、小情侣或年轻夫妻,居住人数在3人以下。此居住主体具有如下特征:大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较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追求时尚,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更高的成长需求,注重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有更多的消费欲望,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自我意识,追求更多自我价值的体现,生活方式更加多样性和灵活性,休闲方式主要是旅行、唱歌、健身、骑行等。此群体的婚姻观念和传统婚姻观大不相同,不婚主义和丁克家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更加追求生活质量和自我空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生活的必需,学习也成为居住行为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更加强调社会服务化,聚会、餐饮、阅读等部分住居功能不必一定在室内进行,居住行为简单化。四、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紧凑的空间布局小户型住宅本身建筑面积就偏小,如果设计规划不能做到精打细算,就会使功能缺失,面积浪费,无法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要做到紧凑的空间布局,就必须有有机的动线组织、明确的功能分区、合理的面积分配,这些都必须在遵循人体工程学活动使用的各项尺寸的研究基础上。
小户型住宅的居住主体为单身青年或年轻夫妻,他们大多数在家用餐的次数不多,中午基本不在家吃饭,早餐、晚餐也以简餐为主,因此厨房餐厅可以相应灵活布置。这一群体对资讯的关注度高,有自我学习提高的必要性,学习空间的设置必不可少。为了提高空间布局的紧凑性,设计上可以采用如下的一些方法:
1.餐起合一、餐书合一。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条件下,灵活地将起居室和餐厅合为一个功能空间,极大地改善空间资源浪费情况。也可以将餐厅和书房结合,不同时段赋予空间不同的功能,同一桌子既是餐桌又是书桌,节省空间。
2.“复合式”厨房。由于中国人的烹饪习惯,较喜欢爆炒,设计将厨房中爆炒、储藏等功能拆分到室内不同的空间,比如爆炒可以在独立的空间中进行,可以在餐厅中放置如冰箱一类的厨房电器,并在餐厅内的备餐台进行简单的烹饪。这样既减少了油烟的污染,又使密闭空间减少,视线更加开阔。
3.“一个半”卫生间。将对于居住主题人数较多或常有客留宿的住宅来说,设置一个功能齐全的独立卫生间,和一个仅具有“两件套”(即坐便器和洗面盆)的“半卫”,可以有效地减少嘈杂和干扰情况,另一方面,“半卫”在闲置时,可以堆放杂物,作为储藏室被充分利用。
4.动线集中。将家务劳动尽可能集中在比较近的距离,可以在厨房设置服务阳台,洗衣机、清洁工具集中收放,烹饪、清洁、洗衣、晾衣等家务劳动集中,有利于减少家务劳动的操作疲劳。
(二)空间功能的优化
功能空间的优化组合设计,强调空间功能按照行为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居住行为所涉及的物品,利用功能组合家具来进行优化的分类组合。经过优化组合,同一个空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1.多功能空间。如“半间房”,根据居住主体的实际需要,在居住空间内分割出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的地方,加以改造,变成可供休憩和放松的“半间房”,这一小空间可以用作独立安静的读书角落或者便于客人留宿的小卧室,灵活地分割了室内空间,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空间的视觉效果。
2.模糊功能。区别于传统住宅房间的功能划分,现代小型住宅设计需要根据家具和空间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习惯等将其进行再组合和空间变换,增强空间的流动性,模糊既定的住宅使用功能,使住宅内的资源被最大限度的利用。
3.空间复合。通过在同一面积上的功能叠加的方法,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
(三)细节的精细化设计
小户型住宅对细节的精细化设计也是更好利用空间的有效手段。重视细节精细化设计能更好地提高住宅的实用性、人性化和舒适度。具体体现在对储藏空间的细分、飘窗的有效利用、软隔断及材料的运用等方面。
1.储藏空间。居住主体喜欢的休闲方式之一是外出旅行,收藏各地的特色艺术品,这就要求设计师对储藏空间必须细分,收纳的空间既有储藏功能又有展示功能,才能满足居住主体的需要。为了实现整洁干净,小户型住宅对储藏的要求更高,应充分利用可能的零碎角落设置储藏空间。
2.材质的运用。为了扩大小空间的视觉效果,室内分隔尽量不采用实墙分隔,可以利用软隔断,即帷幔,珠帘等,使空间既通透又有区分。还可以运用玻璃、镜面等材质装饰墙面和天花,利用视错觉使空间扩展延续。
3.飘窗的利用。现代居住建筑设计多带有飘窗的设计,小户型住宅设计必须物尽其用,可以把飘窗设计成读书一角或者会客品茗的地方,有效利用飘窗的视觉观景优势,塑造极佳的休闲场所。
(四)适应性、灵活性、可变性
不同时期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组成不同,对空间的需求也不同,传统住宅设计只能靠居住者换房来解决。为了适应居住主体不断变化的居住需求,小户型住宅设计可以通过多功能、可组合家具或者软装饰来实现。具有较强适应性、灵活性和可变性的小户型住宅设计能为居住主体进行空间改造和功能布局变动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1.多功能家具的应用。小户型住宅由于其空间面积的限制,使用者对家具的要求是必须满足使用功能和节约空间。多功能家具能够满足一物多用的要求因而大受欢迎。如沙发床,“半间房”放置沙发床,房间平常作为书房使用时是沙发,当有客人留宿的时候,房间变为客卧,沙发变为床,满足两种不同用途。另外还有折叠式家具、伸缩式家具,如收纳柜柜门折叠收纳床,备餐台附带折叠餐桌,地面抬高做榻榻米设计内藏伸缩式桌子等。
2.提高家具的高度。为了扩大空间使用面积,可以向上发展空间。如采用上床下沙发或书桌的家具设计,有效提高面积使用率。
3.营造空间氛围。在小户型有限的空间里如何营造更佳的空间氛围?软装饰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利用画作、布艺、灯光、色彩、音乐,组合变幻多样化的室内空间氛围。也可利用投影仪投放画面,塑造多彩的迷人场景空间。
五、结语
设计住宅就是设计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结构中势不可挡的设计细分化趋向日益明显,从居住主体的角度来探讨生活方式对住宅设计的影响是一种新的尝试。基于住居学角度进行小户型住宅空间的设计研究目前处于初始状态,此研究在当前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随着认识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城市小户型的室内设计研究将逐步走向合理化、细致化、人性化。*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度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课程产学结合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22;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基于小户型的住宅室内设计课程产学结合教学方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2。
陈瀚: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