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画的践行
——金匠山水画的个案研究
商应丽
一、思考的力量
德勒兹是通过哲学、艺术和科学的关系来给哲学自身下定义的。对于德勒兹本人来说,考察哲学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思考都是生命中一种艺术和事件。“思考”是一种生产、变异和创造,它会形成一种力量,而不是具有再现功能的一系列的文本和图像。金匠关于“山水画定义应是什么”的思考,笔者深表认同。实际上,我们不应该将山水画看作学科门类或某种传统——某种已经形成的或我们能够认知和定义的东西,我们需要将山水画看作由其自身的可能性或它的能力所决定的东西。因此,也就避免了思考的同质化。笔者认为,金匠在山水画写生过程中以“思考”的方式转变了生命的力量。这是一种行动哲学。他以自己敏锐的洞见能力、微妙的身体感觉和细腻的情感形式进行着理论思考和实践创作,并融入到他生命的点点滴滴,形成了一种“思考”的习惯。在他身上,笔者看到了当代艺术家的标准。’正如徐冰在《艺术家是干什么的?》中所论述的:“其实,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些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这是人类需要的,所以才构成可出售的价值,才能形成交换链。所以说,好的艺术家、设计师既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金匠具备了这样的素养和能力,相信他在不久的将来能达到又一个崭新的高度。二、生命的链接
金匠的书画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体验,体现在七方面:(一)独特的书法语言。从他日常的书写习惯和作品及所具有的书法素养和思想中,笔者能感知到他的传统书写功底是很深厚的,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书写表达,或接近原始感或流露儿童稚拙感。这和传统的书法形式是有差异的。他的山水画作品也呈现出这种“特殊感”。(二)山水画的留白或是黑白布局。这是对空间一种特殊的视觉感知,它控制着画面中的一种节奏和视觉效果上的一种势,是一种身体感觉。(三)山水画的笔墨边界控制。这个问题与前面的留白是息息相关的,是进一步的追问。(四)山水画的构图与布局。笔者观察到每一次写生采用的纸张尺寸变化很大,写生的尺寸决定着相同的一系列作品。有扇形、斗方、长卷。笔者要追问的是,以对景创作为前提的写生,是否以纸张的尺寸选景呢?尺寸的先设是否会失去对景观的身体感觉的感知呢?也许是在强调对景的“创作”。(五)无论是以对景创作为前提的写生,还是以纯粹的“写生本身”的写生,都是在创作或创造,这也是一名艺术家的终极目标。笔者觉得前者是强调画者自身的主体意识,而后者强调的是画者笔法的语言意识。这是写生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人需要出走,到自然中去写生,既是对“现场”的尊重,又是对历史的“现在”的深刻觉知。(六)观看的角度问题。金匠曾说:“画画就是画自己内在的那种先验的视觉感知结构或情感形式。”这是他的思考也是他的关注点。(七)由观看角度的差异,引发了观看主体的争鸣。2015年,大卫·霍克尼在北京做的两次学术报告及展览,引起北京艺术界的强烈关注。金匠通过现场聆听,逐渐有所感悟。对照赫斯特、艾敏来看霍克尼,或许正印证了霍克尼调侃赫斯特的一句话:“这里所有的作品都出自画家本人之手。”他认为,艺术中的观念会渐行渐远,而主体必然回归,以身体感觉呈现的情感形式终归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三、人生的张力
金匠是一个对自己很“诚实”的人。首先,他曾经是一名优秀而卓越的珠宝首饰设计师。从他设计的首饰作品中看出,他对艺术的审美及传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知和感受。“天知道”他为何放弃自己为之努力而又付出心血的首饰设计领域。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他已在该领域实现了自我价值,并在深思熟虑后作出了新的选择。其次,他内心承载着对人自身生命意义的追问和对当下艺术的焦虑。因此,他放弃了原来自己稳定而又相对安逸的生活轨道,带着一份艺术家的责任。也许他就是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之中所描述的那种“不合时宜的人”。再次,他曾说过:“我的‘思考’指向我的实践,余者都不重要。”这是他在微信平台上公开表达的自我观点。当笔者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为之一“震”。笔者不得不进一步追问,什么让他如此的自信?什么让他如此霸气地表达?笔者认为,这绝不是一种目中无人或自我膨胀,这与他丰富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人生阅历和独特而又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最后,他以“身体的感觉”体验来关注现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关注我们本身、探索我们本身。寻找我们自身的秘密,这是生命生成的开始,他必将建立起有效地链接来影响他人。这是我们艺术教育所需要的“当代人”。四、灵光的显现
书画是他人生追求的第二次选择,是以纯艺术方式进行的自我救赎,也是生命的转折点。他在书画之中寻找到那种符合自己身体感觉的感知和感受。他曾说,他的老师邱振中对他的第一感觉来源于他对马蒂斯作品重新的“此线非彼线”解读。笔者认为,就在那一瞬间,邱振中看到了这位学生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并促动了他某根神经,做出了他对这位即将成为他学生的决定和选择。当然,无论在书画创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敏锐观察”与“思考问题”是他的常态习惯,也是他的创作源泉。他总能感知到那些关键的词语和核心的内容,并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如乔姆斯基说是人的特定的“智性结构”选择了我们现今的科学发现,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思考是:人类的情感结构选择了艺术的形式。那么我们的艺术创作的根基也就应该是这样一种特定的、先验的情感结构。对此,他的文章《漫说视觉的日常感知和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有深刻的论述。一方面他探寻到古人独特的用笔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书画之中,形成了区别于传统书写范式的书法作品;另一方面用他本人阐释来说,也许是一种特殊的视觉感知基础,或是从他的设计中来,或从书法中来。我们共同认为,这是一种先天具有的智慧,是一种直觉的本能反应,是一种灵魂与肉体结合的感觉(身体的感觉)。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作品中渗透了自己的身体感觉、空间观念、情感形式和审美趣味等理论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内在的先验的视觉感知结构的山水图式风格和书写语言。借用他自己所陈述的“最合频率的共鸣”,既是书画的同源、又是思与画的结合,更是情感形式与艺术形式的契合。
身体的感觉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感。“它”不是激情式的谵妄,而是一种真实和美好。笔者认为,金匠会以“身体的感觉”建立起一条链接,从而形成艺术与生命的生成之流。
* 科研项目:2014年吉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高校美术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574号)阶段性成果。
商应丽: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金 匠: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