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晋剧的又一力作:《布衣于成龙》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2148
谭志湘

  晋剧的又一力作:《布衣于成龙》

  谭志湘

  一出《傅山进京》,让谢涛誉满菊坛。这可以说是她的一个创作高峰,超越,谈何容易?就是抵达同一高度,也非易事。我在心里希望她十年再磨一剑,塑造一个有分量的新的艺术形象,可以与傅山媲美。让人没想到的是,八年之后,她把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布衣于成龙,立在了晋剧舞台之上。我不敢说谢涛在《布衣于成龙》中的表演超越了傅山,至少可以说是双峰对,或是双璧交辉吧。

  谢涛与康熙有缘,她塑造的傅山是一位扛着“反清复明”大旗走来的文人,最后,他接受了清王朝,不再“反清”,不再“复明”,而是走一条“和而不同”之路,体现的是文人的睿智与风骨。此次的布衣于成龙依然是康熙王朝的一位贤臣,因为不肯行贿,丢了四品官职。戏,就从于成龙还乡开始。被贬谪的于成龙,摘去顶戴花翎,脱去朝服,穿一袭白色长衫,提一青花酒壶,小舟孤帆,夜披星斗,带着一个随从苏小憨,全部家当就是一点散碎银两,两箱书籍……除此而外,别无长物。为官十三年,如此离开官场,可谓是清廉至极。此时的于成龙站立船头,满心喜悦,憧憬着未来的生活,自酿老酒,陪伴老娘,煮长山药,熬小米粥……同样是文人,同样有着文人的风骨襟怀,但二者的表现却不同。年近花甲的于成龙,眉、发、须皆成花白,被贬官为民,不恼不怒,不羞不惭,没有艾怨,没有惆怅,他已参透人世,少了些火气,多了些文人的散淡无争……这一切尽从谢涛舒展洒脱,处理极为精致,颇有韵味的演唱中表现出来。谢涛的唱很有特色,别具感染力,我称之为“涛腔”。“涛腔”美而多变,自由洒脱,该舒展时,悠远绵长,加之小腔花腔点缀其中,让人心动;该昂扬处,奔放激越,喷口有力,吐字清晰,快而不乱,节奏把握很是恰当,让人有热血沸腾之感。此刻,通过唱和表演,加之人物与苏小憨从容风趣的对话,轻快的步履,脸上浅浅的笑容和发自心底朗朗的笑声等,显现了人物不同一般的襟怀气度。

  应该说于成龙的戏比傅山的戏份更重一些。傅山面对的是与康熙皇帝一人的矛盾,而于成龙要面对的有贪官——大将军尚善,有蠹吏——县衙捕头邹克忠,还有自己的同知——反上东山的山寨首领刘君孚……从而也产生了一场场好戏。为斗蠹吏,于成龙扮成小酒馆的老掌柜,他肩搭一条饭馆跑堂常用的白布巾,手拿一把大蒲扇,这意味着他既是掌柜,又身兼跑堂的双重身份。从儒雅文人转化成“草根”小老儿,谢涛把人物的又一面演得恰到好处。面对蠹吏,为得到真凭实据,他殷勤斟酒劝酒,懵懵傻傻地提问题,完完全全是一派生意人的举止,完全不懂官场的平民老头。从于成龙充满智慧的提问,虚与委蛇的斡旋,看似无意,其实是下饵钓鱼,引得邹克忠说出鱼肉百姓,残害乡亲的真相。听到蠹吏“抓一千,杀五十”的凶狠残暴,他再也抑制不住愤怒,这时谢涛的表演是甩袖,拍案,怒目而视……知道自己失态,谢涛用低沉的声音说出:“儿媳妇,倒酒!”作为掩饰,表现了人物的拳拳爱民之心,由衷的,发自心底之真爱。

  于成龙冒着酷暑上东山,劝说刘君孚归附朝廷,再一次展现了于成龙的爱民之心。

  烈日当头,一仆人,一衙役,一撑伞,一敲锣,于成龙骑着跛骡,摇着蒲扇,腰间悬挂着酒壶,在山道上行走。这本是一件苦差事,于成龙却视苦如饴,他自嘲着“这排场不输道台”,感觉是“悠哉,悠哉!”他和随行的衙役仆人同饮一壶酒……此刻谢涛的表演尽显人物的本色,本真、风趣、散淡、幽默、乐观、豁达、平民草根、平易近人,充满了人情味儿,人性之美。

  在山上,见到往日的同知和乡亲,谢涛的表演是人物深情地看着每一个人,感慨万千,继而动情动容地唱出了:“一群荷锄种田汉,……骨肉分离甚悲哀!”这段表演,这段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官逼民反,又要剿缴,致使百姓亡命山林。他仿佛看到,尚善的剿匪大军顷刻就到,这里就是一派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的景象。这让他不寒而栗,心如刀绞,泪流满面,他不由得从心底发出:“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你不回头……毁了黄州千万家!”的喟叹。

  当尚善迫不及待地要上东山剿杀时,于成龙不惜下跪,抓住尚善的马鞭,哀告阻拦。这时谢涛伸开双臂,单腿走跪蹉步,左拦右挡。清高的文人,不惜低下他高贵的头颅,不惜屈膝,为的什么?为的是百姓免于涂炭,葬身于官家刀斧之下。

  至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清廉能吏于成龙,更看到他一颗爱民之心。勤政清廉,是因为他心系百姓,有一颗布衣之心。在朝为官如此,在野为民亦是如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清官的职责所在。身为布衣,已是无官一身轻,但为了百姓,甘愿涉足风险,不惜老头颅,这就是于成龙的生命底色。

  把江山社稷之安危落实到百姓的疾苦生死,使这部剧作超越了一般的清官戏。一个被贬谪的布衣于成龙的作为,使他区别于海瑞等清官,通过对他所思、所想、所为的戏剧展现,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丰满、鲜活、独特、可信的艺术形象。

  一枝独秀不是春,一木独立不成林。晋剧《于成龙》的成功是编、导、音、舞台美术通力合作的产物。当各个创作部门都退居于幕后,演员就成了舞台演出的中心,直接与观众进行交流。谢涛的于成龙自然是最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作为与谢涛演对手戏的演员,也是个个光彩照人。刘君孚的侠肝义胆、刚烈耿介;尚善的贪腐成性、飞扬跋扈、寡廉鲜耻、凶狠歹毒;蠹吏邹克忠的卑鄙无耻、胆大妄为;小混混的得意猖狂;苏小憨的纯朴智慧、善良正直;小寡妇杨玉贞的聪明机警,她不屈服于恶势力,柔而不弱,美丽坚贞……每个演员的表演都恰到好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角色虽多,却是多而不乱,原因就在于铺排有序,形象个个鲜明生动。谢涛的这个团队,片片绿叶青翠欲滴,使花儿更红更艳丽,抵达了红花绿叶相得益彰的境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力作是怎么诞生的?从谢涛,从晋剧《布衣于成龙》似可窥一斑。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好戏是需要打磨的,《布衣于成龙》刚刚立于舞台之上,为时尚短,不足是难免的。戏中有一条于成龙与眇道士交往的戏剧线,有铺排、有交代,戏的结尾是于成龙与眇道士乘舟而去,他们要“一起饮酒论道”。眇道士这条线本可以使戏剧得以升华与深化,可惜的是未达到两个人物思想层面的扭结与碰撞,失之于表面化。

  谭志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雍文昴

  本文图片提供:山西太原晋剧艺术研究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