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临县的葬礼、庙会仪式中礼生承载的音声样态竟然与西周之颂的整体特征相吻合。差异为对象、内容的变化和曲调的市井性,这是将国家高端礼制仪式为用接衍为民间礼俗仪式为用,以平民之颂活态存在。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上生成、在传统社会中经历长期而深厚积淀、活态传承到当下的文化样态。从乐的视角,受制于稍纵即逝的时空特性,许多历史上存在的现象我们不可能亲历与把握,但却可以将历史文献与当下活态存在相接通,以探求文化现象的“历史面貌”,这是所谓“回到历史现场”、进入“历史田野”的意义。
——项阳.从王侯之颂到平民之颂[J].中国音乐学.2015(3):51-6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