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羌族服饰的文化特征解读——以茂县境内羌族差异服饰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542
彭潘丹犁

  羌族服饰的文化特征解读
——以茂县境内羌族差异服饰为例

  彭潘丹犁

  羌族民族服饰,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物质生产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羌族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同这个民族的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特别是文化史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羌族服饰在其历史长河发展中,坚贞地守候着本民族文化的生产、生活底蕴,适应着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间的相融与变迁,而最终在我者文化中的根本属性方面,完善着我国文化的底蕴,述说着本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发展着本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文拟从这几个角度,给予茂县境内最有代表性地区的羌族服饰以简略分析与解读。

一、羌族服饰概述

“约五千年前,我国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们已经逐步趋向于定居生活,随之产生了农业,生产了纺织,开始用石陶纺轮把采集来的野麻纤维捻成细线,然后制成抹布,制成服装。”羌族服饰的发生发展同样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同仰韶文化时代相同的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茂县土著羌人在这里生活也是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里试掘整理出的夹砂侈口褐陶罐就是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炊具之一,“遗址出土遗物丰富,包括陶器、玉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器形包括侈口罐、深腹罐、碗、纺轮。骨器包括簪、锥、针、削、箭镞等。”从出土文物来看,居住在茂县营盘山的先民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掌握了缝制技术,并且生产出了诸如陶器、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并且有了原始服装。当然,分析五千多年前的最初原始服饰,是应该是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前提下,用骨锥和骨针缝制的兽皮,主要功能是“御寒”,至于遮羞和美观的功能应该是在随着服装历史的进程,在后来逐步发展中完善起来的。从营盘山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原始的纺织和缝纫工具缝制服装走到今天,生活在这里数千年历史的营盘山土著羌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守候着本土文化精髓,把羌民族的历史镌刻在服饰中,用直观的、特殊的方式述说着羌民族的灿烂文化,把民族史、民族文化史发展到永远。

二、民族文化变迁时期的羌族服饰

在历史长河中,羌族文化受到外文影响是长期的、曲折的,随着时代的文化变迁和随之而来的各个民族间的融合,在每个大的历史转折点,都对服装产生着发展中的变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彼此在服装上是相互影响,各自吸取其他民族的特点,而又各自保持其本民族传统的。”随着历史进程,羌族服饰在不知不觉中或者再当朝统治者的限制下,服饰文化也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着,在几个较大的历史时期对羌族服饰影响最为明显。

  1.唐代佛教文化对羌族服饰的影响

  建于唐初的茂县叠溪点将台摩岩石刻造像中的佛像衣冠与明清时期的羌族服饰与羌族释比法事服饰比对,从图一、图二、图三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相同点,在释比服饰上有佛教符号,头饰上有佛像图案。另外生活服饰上也有佛教服饰影响的痕迹,笔者在早年的文物田野调查中,在汶川的郭竹铺寨子里拍摄到一组明代门柱石雕刻,在这一组大理石雕刻图案中,同样发现了有唐代佛教服饰特点的羌族服饰雕刻,在这组雕刻作品里,人物的服饰都是长袍大袖是明显的云袖唐风。

  2.元明时期对羌族文化的影响

  元代以北部蒙古族服饰文化影响较大,男女服饰长袍束腰,头缠黑帕,大红腰带,男子系火镰短刀,基本是北方少数民族风格。明代是羌族文化服饰在接受元代服饰有限影响下一个过渡,明代统治者对于羌族进行了较大的武力镇压,以北川为例:历史上明朝统治者对北川境内羌民采取军事镇压和文化侵蚀,使北川境内羌民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接受教化,这对北川及周边羌区文化影响是比较大的。

  3.改土归流文化对于羌族服饰文化影响

  清代的改土归流对羌族服饰的影响可以说是清朝政府对羌族文化的侵蚀而严重影响了羌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我们以最有代表性的释比图经为例(如图四),就可以看出改土归流文化使得羌族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军事和经济、社会习俗等受到严重冲击,就连羌族内部地位位最高的释比做法事的穿戴都让清朝服饰所替代,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改土归流对羌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力是多么大。

  4.民国时期汉民族文化对羌族服饰的影响

  民国时期主要是汉、藏、羌及其他少数民族交流比较平凡,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也使得民族服饰产生了一些改变。特别是大量的汉民族通过茶马古道进入岷江大峡谷进行生意往来,大量的羌族也参与到了商品交易的大潮中,他们也走出山外,接受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汉民带来了中原以及四川盆地的针织产品和其他商品,羌民带进了山外文化,给固有的羌族服饰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一部分羌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装束,脱下麻布连袍,解下绑腿头帕换上了汉民族的马甲长衫,这对羌民族的原有民族装束也是一个冲击。

三、新时代羌族服饰审美诉求——变迁与守候

尽管羌民一方面在适应新的变迁,但是另一方面它依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外来文化虽然给羌族服饰带来影响,不过更重要的是外来文化更能补充进本土服饰一些新的元素,使得羌族服饰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外在装饰更趋于美观大方。近几年,大量的羌绣作坊兴起,沿海一带的文化引进,比如李连杰壹基金的资助,使得羌绣五彩十色、缤纷多彩,这是适应变迁。

  但是,民族固有的审美诉求,仍然是羌族服饰之根,羌族服饰的固有形式美被固守,比如上面谈到的茂县几个地方羌族服饰,都是在固守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吸收一些外来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放弃本民族服饰的固有风格,牢固地把自己民族服饰文化坚守到最后,坚韧地传承本族服饰文化精髓,比如茂县叠溪的牛尾巴和杨柳沟羌寨,这里的羌民对自己的服装传承和发展绝对不脱离原有的风格,厚重的黑色头帕、深红或者绿色长衫、挑花或者十字绣的领子和围腰图案,都是服饰的核心装饰,右胸悬挂的银牌(这个银牌既是装饰,更重要的它是这个部族的族徽,这个问题笔者曾经做过论述)永远记录着本民族部族的历史,并且成为本部族的文化象征,也是这个民族固有的身份证。从茂县赤不苏的头帕和麻布衫、黑虎羌寨的“花”型造型的白头帕、永和腊呼羌寨的红绑腿和背后领子半圆绣花坎肩、以及理县蒲溪羌民的宽袍大袖与双发髻头帕、叠溪羌民的银牌,都是羌民对自己服饰文化永恒的守候。

结语

综上所述,羌族服饰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羌族服饰在不断的演变同时也保留自身的特色。对羌族服饰文化特征的深入解读,可以看出其不断变迁与守候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上海市戏剧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中国历代服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2.陈剑,陈学志.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试掘简介 [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3.白剑.揭秘岷江河谷两支羌人 [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4.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 [M].上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彭潘丹犁:阿坝师范学院讲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