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风格的设计思考
陆 泉
后工业时代扁平化的网络世界改变了人们对时空关系的认识,但最根本的改变,还是传统的物质与非物质、虚拟与现实、主观与个人、天与地、真与假、美与丑等人们曾经用来理解世界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的逐个消失,加剧了工具理性思想和理性依赖的严密逻辑的垮塌,继而使得人们转而追求一种不确定的、多元的,自我的情感价值。
一、自我风格的设计源起
物质与精神等二元对立的消失,使得原有以设想、计划等工具理性为主导的设计涵盖,正逐步向创造与概念并进的艺术创造接近。这正体现了后工业时代,伴随着人们情感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不确定的和多变的设计需要。设计作为当前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多边缘领域,正在重新界定原有的构架与内核,从物质的创造走向非物质创造的精神领域。设计的功能与形式也同样经历着,从物质质料中的功能表达,向脱离形式的非物质的“超功能”演变。当前产品的外部形式虽然仍充斥着文化符号的意味,但其形式与符号、功能之间已不存在具有明确逻辑的关联必然。人们能看到功能的存在,却看不到功能背后“数字黑箱”的工作机制。换言之,人们只能感受到高技术产品所提供的“服务”,而看不到功能服务传递的形式。最终的结果,设计不再具有明确的逻辑与符号语义,非物质化的形式以及纯粹的功能目的,将设计不断引向脱离物质层面的,自我的精神世界。
二、对话“关系”与自我风格的矛盾
后工业时代的设计,似乎并不以创造有形的物质性产品为主要目的,而是在追求一种抽象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人与数字化产品之间的对话关系。人与产品的对话,即意味着人性与个性的提升。但就设计而言,原有的制造形式与原型,都已面临一种新的不确定的非物质的创造,这种创造将产品置于与人类平等的地位,就需要人们尽可能的探索不同的领域,发掘可能的方法,以应对随时会产生的,藉由“关系”引发的系列化的不确定的辅助判断标准。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化的设计中,传统的固定模型只具有参照意义,变化着的替代与修改才更具价值。这种系统的多样灵活性,也逐渐延伸到设计与使用者的对话关系中,而对话的存在强化了个性化与自我风格的凸显。但现实的矛盾在于:一方面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显得与众不同,成为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自我;但另一方面,大多数时候人们只能顺从地选择已有的原型性的所谓“个性”风格。图片1-脚蹬
三、自我风格的探索
工具理性的秩序已然没落,但个性需求是后工业时代发展的必然。如何使设计兼顾理性逻辑与个性发展,使设计与使用成为创造的共同缔结者是当前急需的设计思考。(一)设计与使用的体验
在讲求物质生活的当下,各种不拘一格的体验经常遭到忽视或掩盖,而体验正是后工业时代的特征之一。重视用户的体验,就需要让感受、经验成为超越与人们物质生活相关的功能性产品的动力源。因此,设计就必须包含有在某一阶段时间内,能帮助人们获得特殊的知觉态度,亦或是能形成具有仪式性的,包含所有可能的美好与生活风格的,具有文化功能的物品。(图1)布兰科·鲁奇克设计的脚蹬,表面看它似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印刻了人们双脚跨进家门的痕迹。但值得深思的是,它是以一种仪式性的方式,在提示人们收拾心情全身心地去体验家的美好。这个脚蹬是脚印形成的器物,更是工作与家庭间净化自我心灵的“圣器”。
(二)“系列”之外的“变异”
小批量多样化的设计生产技术已然成熟,设计师可以和用户一道在产品制造出来以前,为他们的特殊需求,找到非系列化的,属于个性自我的“变异”产品。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用户成为掌握主动的设计申请者,成为配置自我生活风格,创造个人内心世界的引导人。“变异”产品的出现,基于自动化技术与丰富的设计想象力,但关键还在于用户的信仰与体验,在于由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对话所碰撞出的,属于个人自己的选择与生活风格的神话。(图2)Inner手表是一款具有电子构件而没有表盘的计时器。当手指穿过表盘时,动态内显的数字才会显现。它是只属于你个人视觉范畴的精确仪器,是“系列”之外超脱品牌的时尚“变异”,是内心深处内敛信仰的人生态度,是关注个人空间与选择的时尚哲学。
图片2-Inner手表
(三)自我的“实验”与“时尚”
为了使产品更具有强烈的体验性,更符合那些个人自我的欲望,设计就必须超越普通的社会文化礼仪,并对他们的美学和感受做出价值认同。这样的设计使得使用者具有“实验”的意味,作用于个体的“实验”越多,从中提炼出的参照于个人自我的,唯一存在的自我的“时尚”就越多。(图3)enLighten开关显然与传统且有些冷淡的开关方式截然不同。它是一个开关,是你身体的一个部分,也是情感的符号。它使人们的家以一种“身体力行”的方式实现完全自我的个性化环境。运用你的身体进行设计的“自我更新”显然具有独特的唯一性,它使日常相关的行为、姿势、礼仪等彻底失去了价值,而作为充满活力的一个人的“时尚”在这里得到了永生。
结语
自我风格的设计,是用户的感受和经验的注入,是基于信仰的自我认同,是不怕失败的一场自我时尚的验证,是后工业时代非物质的“超功能”的潮流趋向,是“关系”与“矛盾”的觉醒,更是对当前设计人性化的哲学思考。*本文为南通大学2012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2W2;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资助项目。
注释:
[1][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2-3.
陆 泉:南通大学工业设计系讲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