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具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中,朝鲜族音乐文化宛如一朵艳丽的金达莱盛开在辽阔的北国。黑龙江的朝鲜族从迁入之日起,在这片黑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黑龙江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迅猛发展,黑龙江朝鲜族以村落为基点的民族社会共同体正在走向解体,黑龙江朝鲜族传统文化因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而陷入“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困境”之中,在新生活节奏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被淹没而日趋走向衰亡。因而,系统地剖析黑龙江朝鲜族音乐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黑龙江朝鲜族音乐未来的发展趋向,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与策略。这不仅对中国朝鲜族音乐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更是对黑龙江音乐文化的发展及整体框架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黑龙江朝鲜族音乐文化“社会转型期阵痛”及其原因
文化是历史的选择。伴随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正在消失
19世纪后期起大量涌入黑龙江省的朝鲜族同胞,聚居在水土肥沃的江河流域从事水田种植,伴随着他们富有开拓性的艰苦劳作,逐渐形成以“村落经济”为基点的朝鲜族农业社会共同体,并创造出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及农耕民族特点的传统音乐文化。比如朝鲜族传统的劳动谣、抒情谣、农乐舞、甚至各时期的“红歌”以及各种器乐等都是在这个农业社会共同体中形成发展的民族音乐艺术。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使朝鲜族社会传统生存模式遭到了严重的冲击,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文化意识走向衰败,朝鲜族大规模地流向国外或国内的沿海地区务工或经商。到目前为止,仅在韩国打工的朝鲜族就占全省朝鲜族成年人口的70%还要多。曾经是歌声缭绕欣欣向荣的朝鲜族“村落”从此消失了,只有看守空房的几个老弱病残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辉煌,无奈地述说着往日的生机和灵动。在这种情况下依附在“村落社会”共同体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走向衰败是必然的。(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面临断层的危机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断层的危机,主要来自于民族教育事业的萎缩。仅以黑龙江尚志市为例,据统计,20世纪末,尚志市朝鲜族人口有2.5万人左右,小学有29所,学生有2500人至3000人之间;有一所民族中学,最兴旺时在校生达到1800人。近几年,学校数量和生源急剧减缩,小学就剩一所,学生不足150人;中学生不到500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人口外流,更重要的是在强势主流文化的冲击下,许多朝鲜族群众对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陷入迷茫,失去信心,自觉或不自觉地向主流文化靠拢,将子女送进汉族学校接受教育。黑龙江省有相当数量的朝鲜族青少年已丢弃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完全融入汉文化体系当中。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教育的衰败预示着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将后继无人。(三)民族文化价值理念的缺失使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失去精神支撑
改革开放,确实为凝固的朝鲜族群落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同时也埋下了太多的变数。徘徊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年青人感到迷茫,一方面他们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另一方面也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最终他们选择背离原来的价值理念,放弃传统,离开农村,融入现代化的都市,从而远离了自己的部落、语言和文化,成了流离于都市文化边缘的“城市农民”。还有许多年青人大学毕业后也不再回到地方,而直接融入主流文化之中,这就使农村状况更加糟糕,没有人参加新民族村建设,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当人们的意识因受外界的影响而日益走向开放,商品化的生活方式和自由化的思想观念,削弱群体意识、增强个体意识时,那种集体性参与的音乐活动就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到时依附在群体活动上的传统音乐的生命力也就会逐渐减弱,甚至终结。(四)黑龙江朝鲜族音乐传承的老龄化问题
老年音乐文化的兴起,是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省朝鲜族聚居地活跃着不少老年艺术团,各地的朝鲜族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机构对这些朝鲜族老年艺术团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为他们编排民族舞蹈、合唱等各类传统艺术节目,组织各种演出,参加全国和省、市级的各项比赛。实践证明,他们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活动为全社会点亮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希望之光。这表面的繁荣却隐含着另一个致命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一人放歌,和者甚少”,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在这里暂且不论。事实是,朝鲜族的青少年一代几乎摒弃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老年艺术团成了保留民族文化艺术的唯一群体,已经到了“要看朝鲜族歌舞就得找老年艺术团”的严重境地,老年艺术团的兴起与朝鲜族社会民族艺术的衰败是共生的,一定意义上说,在朝鲜族社会里老年音乐文化的兴起是民族文化走向衰败的标志。二、对黑龙江朝鲜族音乐发展及传承问题的思考
朝鲜族传统音乐艺术文化,正在经受“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历史的经验证明,社会转型期尤其是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时候,代表民族精神根基的传统文化,必将受到来之各方的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挑战,然而这种冲击和挑战往往为对方注入新的基因,为传统文化走出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提供机遇。面对我省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我们应该吸收历史的前车之鉴,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争取少走些弯路,少留些遗憾。从政府角度而言,要把传承朝鲜族传统文化摆在战略的突出位置,搞好全省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和梳理工作,增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研究民族理论,完善民族政策,制定具体规划,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方面予以支持。从我省的具体实践看,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采取措施:
(一)创建和修补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空间
1、要抓好新农村建设,努力修补已破损的朝鲜族农业社会共同体。前一段,很多朝鲜族农民出国打工,回来后到南方沿海城市购房居住,但他们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变成那个都市的市民,他们游荡在都市主流文化的边缘,他们的亲缘基础、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仍在自己的家乡,只要把民族村建设好,把有关政策落实好,完全可以把他们吸引过来,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民族文化建设的生力军。2、要抓好朝鲜族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城市居住的农民,不务农也不务工,成了外出打工谋生的城市游民。当年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国打工,本是无可厚非,但一个民族把自己的经济完全建立在外出打工上,那是不会有前途的,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把他们的生存方式改变过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居住环境、就业环境和人文环境,努力发展都市民族经济,以培育都市新型的民族文化。
(二)积极扶持民族教育事业,使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1、落实好民族教育政策,注意文化沙文主义倾向,注意避免在“一律平等”的口号下抹杀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积极扶持民族教育健康发展。2、加强双语教育,优先配备本民族教师,营造学校的民族语言的氛围。
3、加强学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学校要开设朝鲜族传统音乐课,教授学生学习一至两种民族乐器;成立各种学生传统音乐社团,由社团定期举办校内文艺演出。
4、针对校内大量的留守儿童,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辅导部门,用思想教育与民族音乐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心理疏导,用音乐艺术的美去熏陶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三)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民族音乐艺术活动
1、必须健全朝鲜族音乐艺术活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系统。2、恢复和完善朝鲜族农村原有的文化设施和娱乐场所,把开展群众性的音乐艺术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环节来抓,以此提升本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理念,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3、朝鲜族艺术馆、朝鲜族文化馆等管理部门,要着手研究和探索城市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问题,要注意发挥各地老年艺术团的文化传承功能,有条件的城镇要建立朝鲜族儿童艺术团、少年艺术团、青年艺术团等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团组织,组织好城乡各种形式的表演和比赛活动。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要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要保护传统文化,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发展传统文化,而不是抱着“阵痛”中的传统文化惋惜不止。在这次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中,黑龙江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如果能够及时跟进社会进步的脚步,积极吸收、借鉴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形式,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空间,它必将重新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2119。
注释:
[1]“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困境”,是指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所依附的以“村落”形态的旧的生态结构已开始解体,而进城的农民还没有融入到都市主流文化之中,因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入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处于迷茫状态。
[2] 数据由尚志市政府民族事物委员会提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