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楼略评

时间:2011/6/8 作者: 祈忘 热度: 66150
  红楼一梦,终是韶华散尽成空,各色女子在读者眼里却是再难散去。黛玉、宝钗、惜春、妙玉、晴雯、袭人,如同一场梦,在读者心里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侬华过此身。  
  似其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红楼梦中我最爱宝钗。宝玉夸她“面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她是众多男人求不得的贤良淑德,作者形容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她的美是一种雍容娴雅之美,不似黛玉的弱柳扶风,是大家风范。她不计黛玉的讥诮暗讽,提点黛玉诗中不妥之处,直至两人结为金兰之交。她圆滑,与众人处之乐乐,荣宁两府中之人对她皆是夸赞。
  
  她是一个多才的女子,其才华比之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她却是不自由的,她从小所受的教育让她无法去挣脱礼教和束缚,也不敢去挣脱,她做不了一个洒脱的人。
  
  宝钗如此人物,最后却是独守空闺,抱憾终生。
  
  宝钗若是生在当今,必定是叱咤一方的女子。她的雍容是大观园里众人所比之不上的。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相对的是忧郁的黛玉,她善良、孤傲,蔑视功名权贵,犹如傲雪之梅。她是清高的,又是多情的。她不喜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顾他人眼光追求自由。世俗之人自然无法懂她,只有宝玉。也许这就是他们爱情的基础吧。
  
  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花谢花飞飞满天,漫地红花之中,素衣女子“独把花锄偷洒泪”,那是何等的凄婉和美丽。
  
  借用书中评说来简述我对宝钗黛玉两人的慨叹:“可叹停机德,堪怜永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中,细致描写了封建贵族大家族由荣华走向衰落的历程,其中有虚伪、欺骗、狡诈和腐朽,其中让人念念不忘的依旧是那些美好。比如宝黛两人的纯真爱恋,黛玉葬花的多情,袭人的善良,晴雯的心性耿直……
  
  记得初看红楼是迷迷糊糊的,只记得宝黛两人的可泣爱情,两人相知相印,最后却是阴阳相隔。记得在黛玉焚稿的那一篇之后,觉得结局太伤感再也看不下去。那时不曾去深味那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其中深意。后来再次捧起它,重新回味之后才看到故事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和凄惨,对大悲的结尾,才总算明白是众人一开始便有的结果。
  
  红楼一书,已独成红学,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深味世态,才有红楼。
  
  只有经历过切肤的痛苦,才更会有对世俗生活依恋。有着对人生最透骨嶙峋的思考,对活着的一种深度思考。
  
  读罢红楼,心里闷闷的,说不出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大概是种盛戏谢幕,繁华落尽的无奈与哀伤吧。回想看红楼的日子,竟微微有些恍惚,似是许久年前的事了。现在想来,只是一种难尽窒闷萦绕胸口,难以挥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红楼一梦,难解其中滋味。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沐浴着微红的夕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无声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