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 2011年总目录 ]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5570
2011第一期

  特别策划·中国杂技艺术

  中国当代杂技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边发吉

  中国滑稽艺术的明天 宁根福

  创新:杂技艺术的灵魂 孙力力

  从杂技剧《天鹅湖》的创作看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赵 明

  体制改革与中国杂技艺术的创新 俞亦纲——以上海杂技团为例

  中国魔术的发展与走向边玉宽

  关注·2010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深度访谈《回家》编剧过士行、《说客》编剧徐瑛 唐 凌

  《说客》:面对历史的一种姿态 傅 谨

  空的空间与意象审美 解玺璋——评《回家》与《说客》

  视野·改编文化研究

  好莱坞翻拍的日式恐怖片蔡小庚

  经典的改编与改编的经典 张 冲——论莎士比亚电影改编及改编研究的意义

  新世纪的中国电影改编秦立彦

  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关键词解读 陈林侠

  历程·中国舞剧

  新中国舞剧及其精神罗 斌

  为什么而舞剧? 江 东

  观察·户外音乐节

  一个节日的诞生张 帆

  音乐节——通往未来的艺术形式 沈黎晖

  2010,大型户外音乐节格外多 金 燕——关于大型音乐节的产业思考

  当摇滚遇上文化创意产业张武宜

  解读

  “大传统”与“小传统”黎 晟——对宋代绘画的另一种解读

  第五代电影中的“新历史”想象 胡谱忠

  当代意识与历史精神的交融 胡 辉——新世纪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分析

  设计

  当代定瓷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陈博涵

  阴阳和合思想与抽象图式语言的完美融合 白艳霞——朱德群抽象画的视觉体验

  从Galliano的设计作品谈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 孙志芹

  品亨利·摩尔雕塑之意味 景怀宇

  从造型与内容传达看超现实绘画与动漫形象的关联性 周 晔

  艺术教育

  燕京大学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上) 娄雪玢

  2011第二期

  特别策划·中国京剧

  名剧荟萃 好戏连台本 刊——“2010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汇编

  传承 革新 积累 发展王安葵——京剧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后的思考

  古典美与现代性的兼容并重周传家

  关注·舞剧《千手观音》

  “我看见大地的纯净”唐 凌——深度访谈舞剧《千手观音》编剧、编导张继钢

  舞剧《千手观音》导演手记张继钢

  大爱无疆 大爱无终 大爱无痕 于 平——张继钢与大型舞剧《千手观音》

  莲花绽开 直指人心张 华

  观察·民谣文化

  让音乐回到现场金兆钧

  听,这些吉他的孩子 李 皖

  日久他乡是故乡:“新民谣”的历史记忆 刘 斐

  “狼爱上羊”和全球化都市寓言 陈建华

  解 读

  大师时代的终结张同道——纪录电影的历史命运和时代选择

  被“征用”和“消费”的新世纪诗歌 霍俊明

  “问题剧”:被挪用的现实主义 师力斌

  从《含泪活着》看电视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和煽情叙事 杨 晨

  戏 曲

  中国戏曲脸谱对民族动画造型设计的影响 田建伟

  网络时代戏曲艺术的传播 杨 洋

  中国戏曲艺术的几种来源 王 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河阳花鼓戏传承 汤 洁

  弋阳腔流播过程中的演变特征 汪晓万 陈晓芳

  艺术教育

  燕京大学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下) 娄雪玢

  水彩艺术与人文教育问题 李凯煌——对当前美术教学状况的反思

  论音乐的教育功能李晓燕

  消息

  2011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

  2011第三期

  特别策划·2010艺术盘点

  舞剧艺术的现实取向与本体建构 于 平——2010中国舞剧创作回望

  2010中国内地交响乐团回眸卞祖善

  怀旧与纵览:2010话剧掠影 宋宝珍

  关注·话剧《四世同堂》

  遥远的北平城的想象唐 凌 牟 森——深度访谈话剧《四世同堂》编剧、导演田沁鑫

  关于话剧《四世同堂》田沁鑫

  商业与艺术的价值叠加 刘彦君——看话剧《四世同堂》

  论《四世同堂》的话剧改编孔庆东

  观察·明星研究

  明星是谁?严 敏——明星学研究初探

  玉人永诀:阮玲玉的悲剧表演与视觉政治 沙 丹

  成为“上官云珠” 张 华

  道德困境的诗意表达 陈 玮——朱丽叶·比诺什的电影表演

  解读·当代语境与经典重读

  精神的镜像:当代阅读中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陈太胜

  浮出历史地表的爱情:《伤逝》之后 何 浩

  童年记忆的世界 石天强——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进城”、改革与文学生产金 浪——《陈奂生上城》再解读

  视野·少数民族艺术

  少数民族电影与现实表现杜庆春——与万玛才旦导演对话

  倡导民族艺术创新机制中的生态化与整体化原则 宋生贵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音乐 谢婉若

  关于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人的思考 陈玉茜 何清新

  美术与设计

  从敦煌飞天的源流看中国画的造型观 郭 茜——飞天艺术研究之一

  对中国当代“精神还乡”主题油画创作的透视 韩 靖

  精研古法,博采新知 陈美珍——论中国画学研究会对北京画坛的影响

  张裕钊创新书风的形成要素解析 李 杰

  中国画之“写意精神” 雷晓辉

  论西方绘画思想与形象的关系 房 正

  从2010上海世博会浅析展示设计中的互动性 李 光

  动态

  盛世华音 和谐之舞本刊编辑部——舞剧《千手观音》研讨会综述

  坚守文化领域的精神高地张敬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前言 范迪安

  2011第四期

  关注·舞台剧《夏雪》

  我所行走的电影之路唐 凌——深度访谈台湾著名电影导演李行

  《夏雪》与李行李子弋

  为传统戏剧的现代诠释喝彩 郭为藩

  理论·艺术与生活

  艺术如何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

  “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刘悦笛

  镜中之像与画中之像 杨 光——媒介语境中的生活与文艺复兴绘画

  观察·当代中国艺术集聚区

  艺术创意集聚区与“波希米亚族” 金元浦

  “798”的前世今生吕 澎

  聚艺特区 于长江——关于深圳艺术群体与艺术社区的讨论

  上海艺术环境之微观缩影黄墨寒——M50创意园现状概述

  品·评·介

  春晚大餐与本山小品于 平

  凄美婉丽的诗意境界 何西来——新编古装粤剧《花月影》观后

  以形写神 气韵生动欧阳逸冰——舞剧《水月洛神》观后

  灯笼高挂别样红王 馗——晋剧《大红灯笼》对“大院”的深层解读

  罗兰·佩蒂芭蕾语言的意象魅力和性格表达 杨道全

  装饰与公共艺术

  城市雕塑艺术与城市相共生的基本设计原则 姜 涛

  城市公共艺术的动与静 王葆华 马 梁

  陶艺介入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实现 李玲玲

  浅论中国原始陶艺的装饰之美 陆宇澄

  圆明园西洋楼建筑装饰艺术的源流及其变异 于 健 赵 佳

  解读

  从敦煌飞天的民族化过程与艺术审美看中国画造型观 郭 茜——飞天艺术研究之二

  从“俄罗斯套娃”看“北京兔爷” 张 旗 张路光——对北京民间美术品牌推广的思考

  生活用品再设计的玩具化与艺术化趋向解读 卢 阳

  传统山水画的回归 朱 蕙——陈平的山水世界

  呼唤大美术史观张景鸿 杨 晴

  浅析多明戈对威尔第歌剧角色“奥赛罗”的形象塑造 蔡占科

  《扇舞丹青》与《高山流水》 谭桂琴——关于舞蹈中身体表演过程与音乐关系的再讨论

  舞剧《鱼美人》的问世与传播蔡丽红

  动态

  第三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将于青岛举行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巡览——广东工艺美术创作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在北京展出

  《艺术评论》“新世纪十年华语电影批评”征文大赛评选结果

  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名单

  2011第五期

  关注·昆曲《红楼梦》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唐 凌——深度访谈昆曲《红楼梦》总导演曹其敬

  红楼新梦 氍毹佳篇王蕴明——新编昆剧《红楼梦》观后漫笔

  纪念·古斯塔夫·马勒逝世百年

  马勒的“后现代”意味杨燕迪

  风靡马勒2011 唐若甫

  视野·全球戏剧扫描

  百老汇的演剧结构陶庆梅——纽约观剧札记

  在世界的另一端赵 川——刚果戏剧、中东戏剧、及日本当代剧场浅涉

  世界经典与本土新作林克欢——第39届香港艺术节点评

  2011年欧洲戏剧奖巡礼胡 薇

  观察·当代水墨

  关于中国画创新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孙志钧

  颠覆与重建:当代水墨的变迁与突破 何桂彦

  矛盾与交锋——中国当代水墨之路 王春辰

  实验水墨中的“书写”与新型话语生成 鲁明军

  品·评·介

  青春视点:审视中国电影的一个角度 王宜文——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奖综述

  关天《流浪者之歌》欧建平 林怀民——欧建平对话林怀民

  被灼伤的选择孙 洁——有关话剧《深度灼伤》的随想

  观音山的地理和心理杜庆春——评《观音山》

  歌表心声 唱扬时代薛艺兵——“唱响中国”评歌有感

  感动自我,为祖国讴歌项 阳

  西德电影浏览 [德]韦尔纳·弗里敕 史笑艳译

  美术

  刍议宗炳《画山水序》中的美学思想 徐俊东

  具象与抽象语境之间的水彩艺术 黄劲龙 朱丽 米娜

  论现代工笔画的色彩拓展 李素艳

  关于中国山水画未来发展的几点构想 崔遨然

  中国传统雕塑的形式与精神 杨晓钟 梁绘影 王 宇

  陶艺

  现代陶艺不应摒弃实用性齐 彪

  吉祥寓意与现代礼品瓷设计 袁乐辉 齐 霞——探析现代礼品瓷设计中的审美取向

  艺术教育

  谈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与教学宋 波

  通俗艺术引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价值刍议 王 静

  音乐学专业传统和声学“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 张 力

  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之培育 蒋小燕

  谈变声期的声乐训练 刘 笃

  振兴民族文化与“京剧进校园” 汪黎明

  动态

  第五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即将在宁波举行

  2011第六期

  特别策划·昆曲申遗成功十周年

  加大抢救保护扶持力度文化部艺术司

  促进昆曲艺术科学发展

  昆曲等你六百年田 青

  十年树“昆”王安葵

  序《曲韵兰庭》 曾永义

  十年之际 昆曲三议 郭 宇

  关注·话剧《王府井》

  守护和守望唐 凌——深度访谈话剧《王府井》导演任鸣、编剧郑天玮

  商之有道 于此为盛黄维钧

  塑造戏剧艺术的现实与探索之根 夏 波

  观察·八十年代文艺反思

  “当代文学”的理解:基于八十年代文学研究 程光炜

  寻找传统:新时期前期戏剧中的形式与内容 陈小眉

  光晕下的地貌:8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走向 左 衡

  1978-1987年中国电影的两次创作转向分析 万传法

  ——兼谈复、译、港三片的影响

  品·评·介

  《秋之白华》:还原革命的“雅致”面孔 王一川

  亦拙亦趣亦雅:漫话李岗戏曲人物画 冯令刚

  评童道明的剧本新作《秋天的忧郁》 王育生

  《最爱》:欲望世界的一曲挽歌 秦喜清

  《大地书房》:文学音乐的可能 邹雄飞

  真情实感化良玉:试评杨化玉诗集《化玉诗草》 李顺忠

  正义的回归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李鸿雁 熊元义

  《国王的演讲》:艰难时刻的英伦旧梦 黄乙玲

  文学与音乐

  近代中国人是怎样接受侦探小说的 袁 进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娱乐性特征分析 张乐林

  论雅俗从来不共赏 王佳泉

  红烛巴金 郭丹曦

  论嵇康散文的音乐性 郭怀玉

  陈培勋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的演奏分析 刘婷婷

  探究钢琴奏鸣曲《悲怆》 感受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陈 林

  对湘西苗族鼓舞两类三层现象的思考 谭建斌

  艺术与设计

  评析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意义及途径 王 颖

  国际视野下古陶瓷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探究 刘晓玉

  当代陶瓷酒瓶设计的审美情趣 李 锋 王智鸿

  论陶瓷设计艺术中的“习惯” 齐 彪

  心理学视域下的地铁空间设计研究 张力文

  刍议我国当前网络艺术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 吴震瑞

  网页的色彩认知与构建 饶简元

  设计研究的视界 赖亚楠 王党荣 胡 敏

  服装设计视觉层次的构成语境分析 赵平勇 方 憬 王 健

  美术与建筑

  重解“应物象形”姜怡翔

  解读水陆画中的传统文化学意义 王国建

  “以刀代笔”的艺术语言 王 璐

  从《负建筑》思考地标性建筑 郑 欣

  湘南古戏台的建筑美学研究 张光俊

  消息

  唱响中国——歌曲新作研讨会综述 宏 峰

  体验·创意·教育 彭 澎——写在“2010首届邦玩杯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之后

  2011第七期

  特别策划·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文艺理论研究的动力和灵魂董学文

  以文化自信 促文化自觉 仲呈祥 张金尧——建党90周年电视连续剧创作漫议

  历史风烟晕染下的影像世界周 星——关于《建党伟业》的感受

  文献纪录片的时代特征何苏六 王大鹏

  新中国红色舞旅追思 于 平

  让历史昭示现实 汪守德——评广州军区文工团话剧《共产党宣言》

  红色影像对中国摄影的深远影响 司苏实

  开放与多元之中历史主题的美术创作 尚 辉

  走向生活、走向传统的版画艺术 周爱民——从延安木刻运动谈起

  唱响中国:主流歌曲唱红宏 峰

  精品荟萃,好戏连台 本 刊——文化部在京举办“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

  光辉历程·时代画卷本 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关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

  深度访谈《我们的旗帜》总导演陈维亚 唐 凌

  《我们的旗帜》主创人员创作谈 任卫新 王晓岭 印 青等

  品·评·介

  我和我的阿尔巴尼亚文友们郑恩波

  微尘:胡明哲的世界观 郑 工

  《刘心武续红楼梦》评略 关四平

  当代艺术·文化商品·生活型态 郭羿承——以齐白石其人其艺为例看“生活美学”

  精神魅力与历史真实江腊生——浅析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试论戏曲影视产业化转型与文化软实力 王巨川 高云球

  视听

  视觉文化语境中钢琴表演的现实转向与理想图景 岑 鹉

  历史题材影视剧的虚构权与大众艺术精神 叶砺华

  动画长片电影的奥斯卡之路 张 楠

  白俄罗斯专业声乐艺术萌芽探析 冯 蕾

  莫扎特歌剧艺术风格的成因初探 韩 博

  经典的背后:从“柳儿”解读普契尼 吴少华

  《阳关三叠》之琴声歌韵 冯晓琴

  它山之石,不可代玉 童丽娜——从民族声乐的借鉴谈起

  美术与设计

  论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构造 彭 澎

  对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 李 楠

  情感世界的花鸟画陈 明

  宋代士大夫艺术品消费能力考查 叶 烨 刘 学

  陶艺

  传统吉祥纹饰在现代礼品瓷设计中的应用 袁乐辉 齐 霞

  日用陶瓷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郑铭磊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造物工艺的功能性与装饰性 李 斌

  彩陶、文字探“象” 姜怡翔

  地域艺术

  广州陈家祠建筑装饰雕塑作品的喻义手法 刘子川

  保护文化传承的陕西新农村建设 杨豪中 李 媛

  新农村建设中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艺术的表征与保护 谢旭斌

  消息

  文化部举办“歌颂祖国歌唱党”主题歌咏比赛 本 刊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翟风俭——纪念昆曲申遗十周年“苏州昆剧传习所教师剧团”进京演出

  古风新韵,唱彻长安贾舒颖——“新长安风”音乐创作研讨会综述

  2011第八期

  特别策划·军旅艺术

  山重水复照眼明朱向前 徐艺嘉——新世纪军旅文艺一瞥

  军旅舞蹈创作的“新古典主义”走向 刘 敏

  关注·舞剧《铁道游击队》

  深度访谈舞剧《铁道游击队》总导演杨笑阳 唐 凌 张 华

  解读·《新暗恋桃花源》

  《新暗恋桃花源》舞台探索研讨会综述 本刊编辑部

  看话剧越剧版《暗恋桃花源》 季国平

  人事沧桑:滑稽还是苦痛 王安葵

  碰撞产生的后现代智慧与象征 向云驹——《新暗恋桃花源》观感

  品·评·介

  一样的经典,不一样的“喜儿” 傅显舟——新版歌剧《白毛女》评析

  用悖论的方式再现悖论的生活陶庆梅——评田沁鑫新作《夜店之天生绝配》

  全能俯视下的平行视角表达武亚军——略析电视连续剧《东方》的文本建构

  施以浪漫主义重彩带来别具一格的《家》 杨道全

  我用戏剧的方法做音乐剧 王延松

  就那么简单地被感动,Sky knows! 张 芙——评音乐剧《时光当铺》

  暴雨中呐喊,但愿你也听得到阮 建

  观察·“谍影”重重

  现代间谍小说与勒卡雷的“谍影”故事 魏 然

  后冷战时代的俄罗斯谍战片 郝延斌

  以“兄弟”的名义 [韩]金正秀——韩国间谍片中的民族身份

  北非谍影与身份困境赵柔柔——以埃及间谍片《走向深渊》为例

  视听

  现代剧场境遇中的戏曲导演艺术摭论 于 凉——以川剧《金子》、豫剧《程婴救孤》和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为例

  战争题材电视剧喜剧性效果生成 张小龙

  希区柯克的应答 孙 柏——但要去问齐泽克

  论歌剧《党的女儿》的中国民族风格 靳晓莉

  陶艺

  解读消费社会中生活陶艺的设计要素 刘颖睿 孔铮桢

  东方艺术对现代设计初期的影响 赵 娟

  当代陶艺的地域性探讨 吴 斌

  生活陶艺探讨 李玲玲——创造艺术化生活方式

  美术与设计

  方雄遒伟、庄雅简穆徐福山——论北魏白驹谷题字

  日本当代具象画家远藤彰子的世界 徐晨阳

  论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性 李玉田

  构建师资队伍,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彭 澎

  扎染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成 蕊

  “空白”之艺术解析与哲学思辨 景怀宇

  人物画的“笔墨”与“造型” 陈一峰

  湘南谭氏宗祠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探析 何次贤

  乐理

  京剧老生行当的重要发声概念辨析 李 楠

  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价值 罗 凌

  关于古筝集体课中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吴 琴

  消息

  “纪念俞振飞诞辰109周年系列活动暨传记、年谱首发式”在沪举行

  2011第九期

  特别策划·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推动艺术事业繁荣 蔡 武等——全国现代戏创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关注·新版电视剧《西游记》

  深度访谈新版《西游记》总制片人张纪中 唐 凌

  看《西游记》,你励志了吗? 解玺璋

  解读·《米脂婆姨绥德汉》

  《米脂婆姨绥德汉》与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 本刊编辑部

  研讨会综述

  乡土资源与经典意识白 描

  从音乐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谈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创作 王道诚

  大秧歌扭起来 刘彦君

  音乐剧的民族化与世界性 慕 羽

  观察·草根文化

  草根艺术与农民生活方李莉

  草根歌手的两种命运:以“中关村男孩”为例 赵 勇

  景观社会中的草根文化 周志强——从《多好啊》、《老男孩》谈起

  “底层文学”与青年作家李云雷

  “草根”的文化功能:以王宝强、草根达人为例 张慧瑜

  研索

  在深入生活中成就自身吴文科——相声《专家指导》的创演启示

  爱因斯坦、泰戈尔、毕加索与真理问题 李建盛

  黑泽明的启示:电影与戏曲 刘 佳

  多维的双瞳:约翰·伯格图像观念述评 董德丽

  品·评·介

  《喜剧的忧伤》:禁锢与释放的较量 宋宝珍

  看下去,并且要记住:评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次访华演出 龚 元

  延展生命:中国新媒体艺术展2011 张 尕

  曾忆城:一时一地,江南的镜像 蔡 涛

  俄罗斯画家弗·阿·谢罗夫创作中期的艺术风格 李方平

  视听

  物象·他者·原乡:台湾电影的“后海角”怀旧 马聪敏

  经典的流变:“黄河”主题意蕴与舞蹈创编 马健昕

  鲁西南传统戏剧“两夹弦”之文化探源 靳晓莉

  《叶甫盖尼·奥涅金》:从诗体小说到抒情歌剧的衍变 郭成龙

  徒劳无功的提防? 蔡占科——浅析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从“秘响旁通”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传统 杨笑荷

  “移情”之辨:从“伯牙学琴”说起 丁朝虹

  略谈二胡揉弦训练技巧 王娟娟

  美术与设计

  陈洪绶卷轴画人物服饰造型特征研究 陈建用

  坐实抱虚的艺术高蹈:孙福林书印的文学幻象 李建东

  纹章学影响下的欧美大学校徽 洪 缨

  略论元明清青花瓷的特点与风格 麻元彬

  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化模式研究 陈雨前 王世群——从华谊兄弟演艺明星持股现象说起

  论包豪斯的新理性设计思想朱 彬

  消息

  视听盛宴:2011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

  经典重现:歌剧《红河谷》在京成功首演

  2011第十期

  特别策划:小剧场戏剧

  戏剧在商业中的传播与沉沦王晓鹰——从我国小剧场戏剧现状谈起

  突破与提高孟 冰——我对当前小剧场戏剧发展的一点思考

  关于小剧场的文化思考宋宝珍

  小剧场的社会分层和角色转换 高 音

  戏剧:一条渐行渐远的路陈新瑜——中日韩戏剧节综述

  “中日韩BeSeTo戏剧节”:当经典遇上东方戏剧 张之薇

  关注:话剧《我们的荆轲》

  我们的荆轲,以何种面容出现? 唐 凌——深度访谈《我们的荆轲》编剧莫言

  观察:艺术展·艺术区·艺术营

  观念、文化与实验彭 锋——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几点体会

  美国的艺术区和艺术营王瑞芸

  莱比锡的“798” 刘志敏

  纪念:波兰作曲家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

  席曼诺夫斯基的艺术人生于润洋

  略论席曼诺夫斯基晚期创作中的民族性 潘 澜

  研索

  方兴未艾的“学院派戏剧”孙大庆——观两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有感

  中西“自然观”的差异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刘国鹏

  品·评·介

  从《富春山居图》谈黄公望山水画风格之成因 陈传席

  从“茅盾文学奖”反思文学 张颐武

  《妈妈咪呀》中文版:奇异幻彩魅力超凡 陈志音

  饱蘸艺术激情 演绎红色经典 顾小英——大型舞剧《三家巷》印象

  后现代乡愁:《钢的琴》的情感结构和叙事策略 杨 击

  《海洋》:以纪录展示生命质感 裴旖旎

  试谈中国当代新诗体的发展趋势 方祖岐

  音乐

  论四部清代琴瑟谱(上)陈耀红

  一场众“裁”纷呈的世纪钢琴宴会 孙炜博——浅谈20世纪白俄罗斯钢琴音乐体裁的发展

  增强声乐表演中艺术表现的方法与途径 刘 笃

  思考·体味·沉醉 张 驰——大学音乐通识课在人文精神塑造中的三个立足点

  论高校声乐的多维教学元素侯延爽

  美术与设计

  线描的细分与设计艺术的互动温巍山

  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反思与构建 彭 澎

  克里姆特的服装观解读 鲍 伟

  基于城市意象的景德镇公共环境设施形态研究 张明春 杨 玲

  陶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 万长林 刘雅琴

  景德镇制瓷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龚保家 唐文丽

  资讯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出版

  艺动亚洲 情聚重庆——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十月精彩呈现

  首届中国吹歌节在永年广府古城隆重举办

  2011第十一期

  特别策划·辛亥百年

  革命时代的自我呈现李铭韬——评《辛亥革命的影像记忆》

  唯美情怀 史诗风范于 洋——评析大型交响史诗《共和之路》

  辛亥革命主题的美术创作略谈王雪峰

  戏剧辛亥百年祭 霜叶红时秋正浓 王绍军 刘 婧

  纪念·李斯特

  多才多艺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黄晓和——纪念李斯特诞辰二百周年

  解读·中国纪录片

  健康多元的文化生态之建构张同道——从纪录片《海洋》出发

  论纪录片创作中的题材浮现与主题生成 姚皓韵

  研索

  从《五姑娘》到《虞美人》于 平——马家钦大型舞剧创作感思

  以我为主 借鉴为辅孟新洋——谈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吸收与借鉴

  观察·当代杂技

  打造快乐杂技宁根福 黄介农——谈中国杂技和国际马戏的精神文化互补

  杂技剧创作如何适应市场李延年

  品·评·介

  高山流水听诗音张抗抗

  让古老故事多一种解说 刘连群——新编京剧《香莲案》札记

  轻歌剧《蝙蝠》的喜剧内涵及版本比较 王纪宴

  《生命之树》:叙事电影的反叙事化 刘小磊

  画家刘滨生笔下的道外老宅 李向群

  视听

  从黑泽明到藤泽周平曹洪洋——从日本武士片的新近发展谈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启示

  视觉传达设计在交互式 周玉基 景怀宇 张宇彤

  展示设计中的定位思考

  论四部清代琴瑟谱(下)陈耀红抗战时期的进步文艺论析 黄建军

  ——以战地画家沈逸千为例

  为默剧正名宋 歌

  艺术与设计

  博物馆“内部空间识别定位系统”设计研究 张 威 姜喜龙 赵 坚

  论传统装饰在现代家居空间设计中的审美体现 齐 霞

  马金托什及其追随者们在设计史上的地位 朱 彬 潘玲霞

  从投资过程看艺术产品的本体价值承载 张志颖——以影视艺术产品为例

  基于当代中国美术价值体系下设计理论的创新思考 张 军

  后现代主义与服装设计 肖琼琼

  试论环境陶艺在公共艺术中的发展 刘木森 谢如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李 光 黎 黎

  资讯

  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在厦门开幕

  京韵流馨扬国粹: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湖北举行

  首届中国歌剧节将在福州举行

  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庆典活动即将拉开帷幕

  友谊、交流、繁荣、发展——第十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举行

  2011第十二期

  特别策划·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60周年

  长远的眼光,开阔的胸襟,迎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郭汉城

  在建院60周年时刻的回忆 李希凡

  风入松·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六十周年贺词 周汝昌

  风入松·敬和周汝昌先生依原韵及文《迎接朝阳》 范 曾

  观察·首届中国歌剧节

  促进歌剧繁荣、贴近广大群众 本刊编辑部——首届中国歌剧节汇编

  歌剧创作实践与思考王祖皆

  当代中国歌剧发展掠影 金 湘——兼谈“歌剧思维与歌剧创作”

  中国歌剧通向世界舞台的两难处境 蒋一民

  关注·话剧《理查三世》

  一匹马!一匹马!用我的王位换一匹马! 王晓鹰

  看《理查三世》记 牟 森

  纪念

  一封信引起的联想和感慨刘厚生——纪念张庚同志百年诞辰

  戏剧队伍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徐晓钟——学习张庚同志的戏剧教育思想

  梅兰芳表演体系初探秦华生——写在梅兰芳逝世50周年之际

  品·评·介

  面对众生的独立风骨于 平——吴冠中画作的舞蹈解读

  探寻现实主义戏剧的精髓与魅力 廖向红——话剧《自选题》导演读解

  舞蹈·舞蹈艺术·舞蹈大赛刘 建——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观后

  诗与乐谐邹 红——歌剧《赵氏孤儿》观后

  经典意识 乡土色彩 民族风格吴 戈——浙江省首部原创乡土歌剧《祝福》谈要

  光与味的相遇徐水平

  舞论

  “云肩转腰”与中国古典舞李 菁

  蒙古族舞蹈“查玛”现状略谈 裴 荣——以鄂尔多斯准格尔召“查玛”舞仪为例

  视听

  时间的反讽:哈罗德·品特的戏剧 萧 萍

  声乐教学中学习心理的培养刘 笃

  孔子音乐思想与古筝艺术 郝晓虹

  “阴盛阳衰”:古筝艺术繁荣表象后的潜在危机 赵 星

  今之词,古之乐 郭星星——读《中国古代乐府音谱考源》

  文艺与理论

  文艺批评与文艺争鸣李明军 熊元义

  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 刘 熹

  刚柔相济出清新 张凡凡

  试论理学对徽州传统戏曲的影响 傅 聪

  卑微与崇高 赵武松——刘醒龙小说人物分析

  绘画与设计

  东方毕加索现象解读张 欧

  静穆的辉煌 唐 珂——16、17世纪西方静物画的风格演变

  诗书画传承者与后现代风格创造者 周明聪——罗青的墨彩画艺术

  线在陶瓷工笔花鸟装饰中的功用浅识 龚保家

  中国画“师法自然”的历史传承 李传真 高细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