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海南考察时做重要讲话,先后引用了苏东坡的四段诗文来赞美海南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在海南所作的三句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1]可见总书记对东坡文化情感之深,海南风光在东坡诗词的推介下传播之广,东坡海南三年功业的影响之大。
一、苏东坡海南三年实现毕生功业集大成
苏东坡贬琼三年,将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发挥到了顶峰,实现苏学集大成,达到中国传统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鲜活的样本。东坡文化由所谓的蛮夷之地、孤悬海外之地发展而来,又反哺中原,影响世界。[2](一)海南是苏东坡最后的精神家园
东坡早在黄州时就清醒地认识到精神家园的理念,并且明确地表达“此心安处是吾乡”[3]。经过十年黄、惠、儋的历练与修道,他最终认同了海南,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胜过他的西蜀故乡: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4]200
东坡不仅热情赞美海南,还一再表示:“海南万里真吾乡”,“余生欲老海南村”,说明海南正是他的“此心安处”。他总结自己毕生的功业,就在十年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而最后的功业集成,正是儋州三年。这是精神的家园,无关荣辱与物质,无涉升迁与贬谪,无视疾病与寿命,它恰恰是在摆脱这些外在束缚后的洒脱和坦荡,更是无愧己心、无愧他人的自在和逍遥,是“已灰之木”的超越与升华,是“不系之舟”的物化表现与哲理生存。
从岗位职务论,东坡自绍圣四年(1097)五月于惠州接旨再贬海南,昌化军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六月告别海南,廉州安置,直至八月被任命为舒州团练副使(未到任),永州安置为止,这期间(三年又三个月)东坡的官方身份始终是“琼州别驾”。
从定居实际论,东坡到达昌化半年后,昌化军守张中到任,给东坡父子“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五月屋成,名曰桄榔庵。”[5]4可见,东坡不仅有海南任职,而且自己购买土地,建筑房屋,可谓名副其实的新海南人。他还是海南文化发展、汉黎民族团结的楷模。
再从著作影响论,东坡海南三年,不仅诗词文赋数量惊人,而且作品愈加老熟。宋孝宗在《东坡全集序》中评价说:“放浪岭海,文不少衰。力斡造化,元气淋漓。穷理尽性,贯通天人。山川风云,草木华实,千汇万状,可喜可愕,有感于中,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6]31东坡谪居海南时期的诗文,于艰难困苦中所体现的高尚人格,历来为世人传颂和景仰。
(二)在海南完成的三部著作是东坡功业成熟的典型代表
王水照教授指出:苏东坡“就其成熟和典型而言,代表了封建文人士大夫人生思考的最高境界”[7]638。东坡关于人生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于海南完成的三部哲学著作。东坡一生,或高居庙堂,或多地知州,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他都不以为意。三地贬谪,艰辛颠沛,东坡却将黄州惠州儋州立为毕生功业。东坡在海南,饥寒交迫,食芋饮水,缺纸少墨,却教书育人,指导农事,而且著作甚丰。然而,这些足以光耀后世的名作,在东坡心中并无太重位置。他明确地说:“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如来书所谕,其他何足道!”[8]1986那些所谓成就在东坡心目中不足道,只有这三书才是最重要的。积平生精力与智慧完成的三书,在东坡著述和整个学术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北宋“蜀学”的代表作,也是至今尚可考述最早的宋人经学著作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三书表现了他臻于成熟的哲学思想,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元符三年(1100)东坡遇赦离琼北上,在海康至合浦的船上,连日雨暴,几近颠覆,“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丧斯文,吾辈必济!’已而果然。”[8]2277可见在海南完成的三书,在东坡心目中居有何等重要的地位。东坡是把在海南所“了得”三书,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看待的。
(三)苏东坡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登陆伊始即热情歌咏海南的人
东坡之前,贬谪琼州的官员所写下的诗词文赋,凡言及此地,无不对恶劣的山水、人文环境深恶痛绝。唐时名相、改革家杨炎在贬琼州时悲叹:“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9]而东坡离开惠州赴琼途中,即作诗曰:“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4]73登陆海南,到琼州府报到之后,在赶往安置处所昌化军的路上,东坡就已开始动情地歌咏美丽的海南:“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4]40琼州是东坡最后一个实际任职的岗位,他以史无前例的激情赞美、歌颂海南,开启了忘情地投身海南、以海南为家园、有志于终老海南的时代,为海南美誉的奠定和传播做出历史性贡献。古代文人多是旅游文学创作高手,东坡尤甚。他到儋州后,才发现这里并非如他人言,瘴雨蛮烟、疠气袭人,而是奇绝美妙的:“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4]56优美风光与自然之乐跃然纸上。他在《儋耳》诗中写道:“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4]85海南的河山风景,激发了东坡如此的热爱与畅快淋漓的抒发。
填词用字,重复是一大忌。词家有时特意反复用字,形成了独有风格。东坡在儋耳春风美景中陶醉得忘乎所以,一首四十四字的词,竟然反复用了七个“春”字: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酿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4]85
儋耳春工,由来已久,海上春风,历来如此。前人嫌弃,恶语流言,东坡眼里,美不胜收。
一路贬来,东坡反而实现了“诗与远方”的理想。不许他居官府,他便在村民帮助下,在这个蛮荒之地“为屋三间”,“结茅为子邻”。东坡在儋,受到百姓真诚爱戴,他十分感动,为来到海南而庆幸:“我是玉堂仙,谪来海南村。”[5]21他还表示:“鴃舌尚可学,化为黎母民。”[4]55这充分展示了儋民的宽容、仁厚与和善,也直观表达了东坡对儋州的深情。
他奉旨北归之时,回顾三年海南岁月,欣然写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感慨此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一次平生难得的海南游,好山水、好乡亲,使他认定自己就是海南人了。诗中“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4]92,近千年后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来赞美海南的自然风光。东坡贬琼三年,诗文如海,这些都是海南品牌与形象最好的宣传品,东坡是海南最优秀的代言人。
(四)苏东坡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人物
在人类思想文明史和世界科技进步史中,西方世界高度评价苏东坡的国际贡献。当然这都是在苏东坡自身无意识情况下,近千年之后发生的事。东坡的有意识,是把他人避之犹恐不及的生命磨难,自觉地融化、演化,进而美化为他人难以感悟的人生智慧,由此表现出内心深处的自信。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深层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继承下来,运用起来,以审美人生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这即是东坡人格。东坡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国际社会被热爱中国文化、关注东方文明的各界人士认知、接受的程度超出我们想象。苏东坡生前就享有盛誉。在他知徐州(1080年,四十三岁)之后,官方和民间对他作品的热爱与传播十分惊人,“但愿一识苏徐州”“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之后随着对外文化交流,从高丽、东瀛开始,海外人士不断了解苏东坡,东坡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研究形成。2007年春,毕业于法国国立东方语言学院的法国新任驻华大使Hervé Ladsous到达北京,他热爱中国文化,为自己取中文名“苏和”,“苏”就是苏东坡的姓,“和”意味着和平、和谐。
近千年来,我们多从文豪的角度崇拜东坡、研究东坡,但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世界研究者,更多地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和世界科技进步史中加以审视,通过东坡文化更好更多地了解东方社会文明。和谐友善、公平正义、关注民生、增强意志、民族团结等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东坡理念与实践中都有完美的阐释,这是人类文明的共同命题。在这个命题面前,苏东坡的一生被世界公认是“满分答卷”“百科全书”。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重视传承东坡文化,是当代的新课题、新使命。
二、东坡文化对社会发展、文明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10]。把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工程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融合起来,使苏学理念中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精神特征、文化品质与道德情操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传承、弘扬,就可充分发挥苏学的当代美育功能和现实教化作用,以世代相传、生动形象的苏学理念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涵养。(一)以东坡文化涵养民本思想,推动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文章、讲话等,常常大量引用古代文献经典名句,被海内外誉为“习式风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国际社会最好的品牌展示。习近平引用苏轼典故最多,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他在2014年4月30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就引用此句,[11]要求全党居安思危、防微杜渐。1989年1月,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时,接受《福建论坛》记者采访,指出:“党政机关是否保持廉洁,关系到党的存亡和人心向背,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命运。现在群众对廉政建设呼声很高。有四句话,我想可以作为警钟长鸣。第一句话,‘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我想这是作为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12]74此句出自东坡《前赤壁赋》,是东坡清高情怀的真实展现。习总书记多次引用这一名句,告诫全党: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13]205。
2013年4月10日,习总书记在结束对海南的考察前,听取海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并讲话。在谈到要做好民生工作时,他说:“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根本一条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正所谓‘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要求,我们要牢记在心,落实在行。”[1]总书记引用东坡《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中这段话,表明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一切为民、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
为民众谋,趋利避害,是东坡的理论,也是他的实践。东坡在《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强调:“古之贤人君子,大智经营,莫不除害兴利。”[6]32他所到之处,皆用足智谋,为民谋利。曾担任八州太守的苏东坡,对做好基础治理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这对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习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题。讲话在强调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时指出:“宋代苏轼在《思治论》中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这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14]除害兴利,割爱为民,以东坡精神所蕴含的这种心态与责任,“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二)以东坡文化蕴含的优秀传统理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10]面对人类社会精神层面的新问题,人类历史上积累的智慧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柱和灵魂是民族精神。苏学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道德情操、意志理念、情趣情怀、家风家训、价值观念等,都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今天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苏东坡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杰出代表。从执政理念、民生情怀与世界观、幸福观、价值观等方面传承和弘扬苏学,把东坡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融合起来,使东坡文化充分发挥教育和教化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时代价值。1.培养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东坡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讲话,引用苏东坡“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希望领导干部要有判断和责任担当。[11]27东坡一生,无论是为国家改革屡进诤言,还是出任地方军政首领,抑或担任朝廷要职,为民请命,从不畏事。这与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爱民族、爱国家的责任感高度契合,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苏东坡一生关爱民生,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所到之处,体察关注民情,传播卫生知识。在“无儒不医”的北宋时期,他于杭州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重点关爱妇孺。在他逝世次年,朝廷推广这一模式,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东坡深谙医理,曾以二十多种药材研制“圣散子”秘方,药材廉价,疗效显著,在瘟疫袭击杭州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黄州、惠州、琼山、儋州等地,东坡指导改造水源,传播卫生知识,反对迷信生活方式,积极防病治病。后人将东坡记载的大量药方,与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医学著作一同结集为《苏沈良方》刻印出版,为后世利用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坡一生,八州任职,每到一处都重视水利建设。他在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惠州任职中治理三地西湖;海南三年,指导琼州府城居民凿井(浮粟泉),帮助昌化军(儋州中和镇)民众凿井治水。2019年12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十二人,苏轼名列其中。东坡治水,首先都是为了解决民众饮水卫生问题,消除病灾。
2.传承民族美德,养育道德风尚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坚持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东坡文化中含蕴的“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文化理念,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今天开展的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把东坡文化渗透到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之中,有利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全民文化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养成实践。
如果喜爱苏东坡成为一种习尚,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就会真正提高。苏东坡一生的著述,大量民间传颂的精品故事,以及近千年来从哲学、思想、人格、艺术、科技、家风等领域对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的丰富成果,涵盖性格、气质、能力、品德、意志、理想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与耳熟能详的内容,易为人们接受。
3.培养全民的顽强意志与乐观情怀
2018年5月2日,习总书记出席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发表讲话,对广大青年提出希望:“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15]东坡此句出自《晁错论》。今人特别需要学习借鉴东坡这种顽强的意志与博大的胸怀。
东坡一生任职十多个地州,上下变更近三十个工作岗位,任期最长不过四五年,在登州太守任上只有五天,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还坐过一百三十天极可能丧生的大牢。然而,他一生达观,越挫越坚,成就越大。这种思想境界,使他在险恶贬谪之地与民同甘共苦。事业上最为失败、生活上苦难最多的时期,却是他文学创作、哲学思考与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的阶段。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贵为帝师还是沦落天涯,无论是多大的压力、多重的委屈、多苦的岁月,他泰然处之,以来则安之、随遇而行的乐观情怀,适应环境,尽我所能,为民办事。独特的人格魅力、良好的生活情趣,使他在一再不被理解、一再遭受磨难的困境中,保持顽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心态。这种旷达洒脱的处世态度,成为他留给后世精神和文化上最宝贵的财富,也使他广受追捧、被世人拥戴成为必然。
三、东坡文化为海南构建面向国际的精神地标
苏东坡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东坡文化是海南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色名片。千年苏学应成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国际旅游消费胜地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地标。(一)苏东坡是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最佳品牌代言人
海南岛作为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一直是文人笔下的蛮荒之地、悲伤之地、残酷之地、死亡之地,令人望而生畏。东坡在许多方面为海南的精彩代言,都是我们长期向海内外宣传海南品牌优势的基本依据。1.风景奇绝:“天容海色本澄清。”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自古就为文人雅士所称道。”他引用苏东坡在海南儋州所写的词《减字木兰花·立春》中“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4]201等名句,强调指出:“海南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使海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16]东坡热情赞颂海南“风土极善,人情不恶”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海南发给世界的招商书和通行证。
2.长寿之乡:“儋耳颇有老人百余岁者,往往而是。”
古代儋州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秋天淫雨不止,一切物件无不发霉。元符元年(1098)九月二十七日,到儋州已逾一年的东坡,“顾视帏帐,有白蚁升余,皆已腐烂,感叹不已”,信手书成《记海南风土》一文,他深思:“然儋耳颇有老人百余岁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论也。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百余岁岂足道哉!”[5]180两次提到“百余岁”,明确指出:百余岁在儋州实在是常态。
3.美食:“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东坡美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可轻视。东坡在琼三年,亲手制作或诗文记载的饮品食物数量众多,不仅是后人考证北宋时代海南饮食状态的原始资料,也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中可大力发掘、复原、推广的文化体验。记述海南海鲜之美,莫过东坡《食蚝》一文,他赞叹:“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儋州,其子苏过以山芋为主料,只是搅拌煮熟,东坡却感觉别有滋味:“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4]95这一美羹,东坡命名为“东坡玉糁羹”。东坡无私,又写下三百多字的《菜羹赋》,详记用料、用具、用水、用火等:“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壮而力均。滃嘈杂而麋溃,信净美而甘分……”[4]202
4.民风纯朴:“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记载:“东坡自海南还,过润州。州牧,故人也,出郊迓之。因问海南风土人情如何。东坡云:‘风土极善,人情不恶。某初离昌化时,有十数父老皆携酒馔,直至舟次相送,执手泣涕而去。且曰:此回与内翰相别后,不知甚时再得相见?’”[17]79—80东坡在琼生活艰苦,但他与民同乐,村民也十分热爱他。东坡向地方官员申请买一点儿土地:“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4]45买到土地之后造屋,十多位学生和村民鼎力相助,泥水劳作。东坡写信给朋友说:“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8]1628东坡曾对弟弟苏辙说:“眼前见全天下无一不好人。”这是他的胸怀与智慧,但在琼期间,他所遇到的海南人,的确都是好人。
(二)东坡是海南文化兴盛、民族团结的楷模
《琼台记事录》中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东坡抵儋,很快融入百姓之中。他自编教材,设帐讲学,传播中原文化,用西汉人向扬雄“载酒肴从游学”的典故,把讲堂命名为“载酒堂”。这里书声琅琅,弦歌四起。邻家小儿的书声传入耳中,他爱悦不已,十分宽慰:“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4]48在东坡心目中,没有黎汉之异,没有尊卑之别,黎民中也无生黎熟黎之分。他着力文化教育,重点培养黎族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4]60东坡郑重地写下“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5]13。在其乐融融的民族盛会中,无论黎汉,全体儋民都举杯痛饮,沉浸在欢乐之中。东坡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楷模。
(三)建设既有良好环境、又有独特文化的世界少有的旅游胜地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需要文化产业的引领。以东坡文化作为海南文化高峰的定位,是海南深度发掘文化产业精神内涵和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品牌的重要措施。这是海南面向国际提高旅游消费影响力的一张王牌。纵观世界各处著名旅游胜地,或有环境,或有人文。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景色都很美,但由于缺少历史文化沉淀,只适合休闲疗养。而如同海南这样,既有优良环境,又有品牌人文的,则几乎没有。苏东坡是一种说不完的奇特文化现象。海外华人以及关注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友人,对东坡高度赞美和热爱的程度。近年来,国内召开的苏轼(东坡)学术研讨会越来越多,国外参会者越来越多,研讨的论题项目越来越多。东坡这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极为有趣的人物,在不同的时代、阶层、知识领域中,能激发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共鸣,出现不同的解读,形成不同的语境和论题。海南充分利用东坡给予的“得天独厚”的历史优越条件,结合国际旅游岛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推广,大有文章可作。注 释
[1]黄晓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讲话引经据典 借古喻今寄厚望》,《海南日报》2013年4月14日。
[2]冷成金、刘梦晓:《充分认识东坡文化对海南旅游发展的意义》,《中国苏轼研究》第11辑,学苑出版社2019年版。
[3]〔宋〕苏轼著,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林冠群编注:《新编东坡海外集》,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
[5]〔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巴蜀书社1985年版。
[6]〔宋〕苏轼:《东坡全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9]〔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
[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
[11]吴为、王贵彬:《习近平用典:常提儒家名言 苏轼名句最多》,人民网2015年3月1日。
[12]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14]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2020年第1期。
[1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16]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4月14日。
[17]王利器辑录:《历代笑话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