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苏轼常州诗词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国苏轼研究 热度: 13017
◇江惜美

  苏轼与常州的渊源,起初是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那一年,他进京赶考,进士及第。蒋之奇、单锡、胡宗夫提及江南的秀丽风光,苏轼心向往之。当时,他与蒋之奇在琼林宴同坐,彼此相谈甚欢,甚至有卜居阳羡(宜兴)的约定。之后,蒋之奇在神宗朝转殿中侍御史,元丰二年(1079)为江淮荆浙发运副使。苏轼自金陵访求田宅,袁陟当时是真州太守,先以学舍居之,后来蒋之奇为他谋划宜兴置田一事,苏轼遂有卜常之意。在此之前,熙宁六年(1073)除夜,苏轼野宿常州城外,写下了他心中的感受: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1]533(《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其一)

  苏轼羁旅在外,只觉除夕夜里,听到的是吴侬软语,看到的是残灯远火,心境凄清而寂寞,不禁想念起在家乡一家团聚的欢乐。幸好他乐易达观的天性,很快转念,将孤舟残灯的微弱光影视为相伴的知音,很快就寻得了慰藉。

  那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到润州救灾赈饥,经过常州。为了不打扰百姓,在城外孤舟度过除夕夜,每到常州,也经常泊舟于此,如此的亲民爱民,到了南宋,百姓因此为他建造了一个亭子,名为“舣舟亭”[2]333—334,作为纪念。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亦题“玉局风流”,表达对苏轼的敬仰之意。这都说明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苏轼与常州究竟是怎样解下不解之缘的?常州能被苏轼选择作为归属之地,必然有其原因。以下剖析苏轼与常州的渊源,并引苏轼常州诗词印证之。

一、苏轼与常州的渊源

嘉祐二年(1057),苏轼与同科进士蒋之奇、单锡、胡宗夫成为好友之后,时有往来。他在《次韵蒋之奇》诗中云: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1]1265

  年少的苏轼虽然向往常州的美丽风光,但一心想报效朝廷,所以不敢轻易赴“鸡黍之约”。之后,他途经常州,与旧友时相往来,感情逐渐升温的同时,他做了两个决定:一是将自己的甥女许给单锡为妻;二是将苏辙的女儿嫁给了胡仁修。单锡和胡仁修都是常州人,根据《常州府志》载:“轼爱其才,以女兄之子妻之。来宜兴,每寓其家。”[3]苏轼曾十多次到常州(见附录一),详见常州图书馆首页《常州古今——东坡和常州》和《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的记载,除了公务外,大都是游玩和访友。

  “乌台诗案”之后,他收归魂魄,躬耕东坡,逐渐适应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黄州五年,他上表乞常州居住,主要是因为常州有亲朋好友,可以有室家之乐。这期间,苏轼与友人徐君猷会面,写下《西江月·龙醅今年绝品》《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二首;与秦观淮上饮别,作《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到泗州与刘倩叔游南山,写下《浣溪沙·斜风细雨作小寒》《行香子·北望平川》《满庭芳·三十三年》《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南乡子·千骑试春游》,表达此时“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心情,也自言自己是“江东归老客”,想到常州安家养老。

  等到朝廷允许他常州居住,他高兴地写下了《满庭芳》,表达他的心情: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无何。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4]242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五年,自言“饥寒併日,自厌其余生”[5]409(《谢量移汝州表》),如今遇赦,将离开渔樵生活,另觅生计。他也说出自己想在常州生活的理由:

  自离黄州,风涛惊怒,举家重病,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资用罄竭,去汝尚远,难于陆行,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5]411(《乞常州居住表》)

  常州有亲友,又有屋舍田产,当然是苏轼的不二首选。苏轼自知家乡路途遥远,而黄州亦非久留之地,所以决定要到常州居住,这也是他为子孙谋划的一步棋。

  他在元丰八年(1085)五月,写下了《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表达了欣喜之情。诗云: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1]1346

  苏轼想象在常州生活,可以躬耕田亩,饮蜀冈水、罂粟汤,何等惬意!加上游竹西寺时,有父老对苏轼合掌加额,云:“闻道好个少年官家”[6]1159,他心中大乐,写下了“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的诗句,表达他的欣幸之意。

  提起苏轼与常州的渊源,先是第一次在熙宁四年(1071)途经常州,直到熙宁六年(1073),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赴常润一带赈灾,对常州的风光十分喜欢。他写道: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着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1]555(《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五)

  常州宜兴县,即秦的阳羡县。《周益公题跋》云:“公熙宁中倅杭,沿檄常、润间,赋诗卜居,盖权舆于此。”[1]555山川风物,民风淳朴,是阳羡让苏轼着迷的地方,何况有“鸡黍之约”,好友相伴,人生之乐,莫过于此,因此种下了苏轼想卜居阳羡的种子。熙宁七年(1074),初游宜兴,总计他在熙宁年间经过常州共四次,而熙宁六年的常、润赈灾,他停留了约莫半年。

  接着是元丰二年(1079),他又两度经过常州,到了元丰七年(1084),买曹庄田于宜兴。他在《楚颂帖》云:“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意,逝将归老,殆是前缘。逸少云:‘我卒当以乐死’,殆非虚言。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培。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序,名曰《楚颂》。元丰七年十月二日书。”[7]291他在《与王定国书》言:“近在常州宜兴买得一小庄子,岁可得百余硕,似可足食。”[8]5701可见苏轼已在常州买田,有日后卜居之意。

  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常州贬所,归居宜兴。这一次,他从黄州回到宜兴,稍做盘旋,写下了他心里的感受。在前途未定之时,他是预作归田之计的。他的《踏莎行》词云: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惭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洗尽功名话。[7]290

  从这首词中的“罨画溪”“长桥斩蛟”,这些都是宜兴的景物和故事,足见此时苏轼在常州。又“解佩投簪”“求田问舍”,正符合苏轼买田之说。从词中可明显见出,此时的苏轼,感觉年到半百,功业无成,自己已不复有少年之志,因此意兴阑珊。另一阕《菩萨蛮》也表达了此时的心情: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不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

  有书仍懒着,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7]293

  这里说不是为了阳羡溪山好,纯粹是为了呼应与弟弟子由的“对床之约”[1]95。苏轼年少时,和弟弟苏辙有“夜雨对床”之约,此时苏辙移居安徽绩溪,特来宜兴与苏轼相会,因此苏词中才会有“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之语,这时苏轼对于功名是暂时放下了。总计元丰年间,他共六次途经常州,或在常州短暂停留。

  苏轼没想到的是,神宗驾崩之后,他得到宣仁太后的青睐,而后有回京做官,报效朝廷的机会。哲宗元祐元年(1086)到八年(1093),他一路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权知礼部、兼礼部尚书、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虽然位高权重,但是面临党争不已,数度自请外任。最后,宣仁太后崩逝,苏轼被谪知定州,再谪知英州,复贬惠州,他为了顾及家人,将全家安置在常州,只让苏过与侍妾朝云陪他赴岭南。

  岭南的生活当然苦闷,但也只能苦中作乐。除大量写和陶诗,饮酒食荔,与友人共游,就只剩下日常生活的片段了。苏轼自述其心情是:“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1]2203(《纵笔》)他感觉身体在衰老,无奈地在床上养病,幸好能自我调适,不至于消沉。有一次,苏轼要朝云唱《蝶恋花》词,朝云泪湿衣襟,他问朝云为何伤情,朝云说,只因“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令她不能歌。这首词全词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7]467

  这是悲秋之词,但朝云却自伤己情,使得苏轼大感诧异。其实“笑渐不闻声渐悄”,正暗示着生命的消亡,而朝云不久病逝,苏轼也终身不再听此词。苏轼被贬到惠州的生活,大抵如是。被贬谪到海南时,苏轼听说子由被贬到雷州,两个人还同行到雷州,这也是兄弟最后一次的相会。苏轼在儋州,尽和陶诗,以谴忧闷。到了岭南,是苏过陪在他的身边,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当他听闻子由有第四个孙子,开心地写道:

  今日散幽忧,弹冠及新沐。况闻万里孙,已报三日浴。朝来四男子,大壮泰临复。开书喜见面,未饮春生腹。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举家传吉梦,殊相惊凡目。烂烂开电眼,硗硗峙头玉。但令强筋骨,可以耕衍沃。不需富文章,端解耗纸竹。君归定何日,我计久已熟。长留五车书,要使九子读。箪瓢有内乐,轩冕无流瞩。人言适似我,穷达已可卜。早谋二顷田,莫待八州督。[1]2203(《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

  苏轼所喜的是他和子由共有九个孙子,他除了恭喜子由,也寄寓他的期望。当朝云生下遁儿时,他的《洗儿戏作》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1]2535虽是戏作,却有无限的祝福,他祝福孩子平安长大,不要像自己饱受磨难,而能无灾无难、平步青云地享受荣华富贵,然而此时他的想法又不同了。他希望孙儿可以强筋骨、务农耕、读经书,只要有温饱的田产即可。当苏轼想到田产时,常州就是他归老的保障了。在那里,他拥有田产,子孙和乐无争地在那里生活,不致流离失所,因此,他已打算好从儋州回中原时,他要到常州与亲人相会,享受天伦之乐。

  宋人方岳的《深雪偶谈》提到了建中靖国元年(1100),苏轼曾在阳羡买了田宅,然因故返还所购之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住。文中说:“坡公自儋北归,卜居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公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邵为坡买一宅,为缗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居。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妇见坡泣自若。坡公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动,以至于此。吾子不孝,举以售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因再三慰抚,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当以是居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居,不索其值。自是遂还毗陵,不复买宅。”[9]14

  从以上叙述,可知苏轼回到中原,即返回江苏常州,实现他买田归老的心愿。没想到他舟车劳顿,病死在常州,终不能实现与亲友同乐的愿望。

二、苏轼与常州相关诗词概述

北宋熙宁二年(1069)三月,宋仁宗御崇政殿试进士,苏轼与蒋之奇、单锡并赐进士及第。蒋之奇,字颖叔,宜兴人,和苏轼在琼林苑时同宴坐,有卜居阳羡之约;单锡,字君贶,也是宜兴人,苏轼初次到宜兴,就是去拜访他,而有卜居之意。[6]484当时苏轼只是听说常州风光好,人情美,是宜居之地。一直到熙宁四年(1071),赴杭州通判任,经过常州。熙宁六年(1073),他在杭州通判,赴常、润赈饥,而有《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接着,熙宁七年(1074)二月,初游宜兴,泛荆溪,至单锡家,其间写《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三月游常州太平寺,有《常州太平寺观牡丹》《游太平寺净土院,观牡丹中有淡黄一朵,特奇,为作小诗》,还有两首次韵诗,是送周邠长官赴京上任的,诗云:

  羞归应为负花期,已见成阴结子时。

  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吾恨赖君诗。

  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

  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

  莫负黄花九日期,人生穷达可无时?

  十年且就《三都赋》,万户终轻千首诗。

  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

  君看六月河无水,万斛龙骧到自迟。[1]556(《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复次一首送赴阙》)

  这两首诗的第一首,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曾说成是苏东坡暗恋堂妹的故事,[10]203—204但根据苏轼写诗必有标题的习惯看来,这两首诗应是送周邠赴京。其一,因为牡丹开时,苏轼未能回杭,因此辜负花期,深感歉然,但周邠有赏花诗,在苏轼看来也是无憾。诗里期许年年相见,不负花期。其二,将花期喻为人生,期许周邠能创作有成,且以自己未能安居,仍待有一展长才之日。值得注意的是“月明惊鹊未安枝”这句话,也曾经出现在《次韵蒋之奇》的首句,表示自己还未安定下来,未能有求田问舍的打算。

  熙宁七年(1074)五月,苏轼的好友钱公辅逝世,他为之作了《钱君倚哀词》。钱公辅是江苏武进(常州)人,苏轼在哀词里说道:

  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岂其土之不足食兮,将其人之难偶。非有食无人之为病兮,吾何适而不可?独裴回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11]1297

  因为钱公辅的去世,使得苏轼想留在常州的信念更加的强烈。这首有点楚辞风格的诗,成了东坡喜爱常州的最佳见证。这时,常州、润州赈灾的事情才完竣,而卜居宜兴这件事,就是在这时候决定的。[6]372熙宁七年十月,苏轼有《采桑子》词,记载他与孙巨源游润州多景楼的欢愉,词云: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7]64

  这首词表现出苏轼的好才华和好心情。他在词牌下自言:“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于同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饮阑,巨源请于余曰:‘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余作此词。”[7]64自言这样的美景、美人、才子千载一遇,他耳听琵琶,眼望夕阳,心有所感地写下了这阕词。

  这时,他还作了《甘露寺听弹筝》诗,表达和朋友相聚的欢乐。王文诰在案语里说:“公至扬州,《与李公择书》云:‘此行天幸,既得与老兄,又途中与完夫、正仲、巨源相会,所至辄作数剧饮笑乐,人生如此有几,未知他日能复继此否!’盖是时,方别公择于湖,故云尔也。”[1]592诗云: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1]592

  不只听筝,还有琵琶合奏,还能与好友相聚,饮酒赋诗,人生乐事,莫过于此。苏轼在离开杭州到密州的路上,经过了湖州(浙江吴兴)、松江(今上海市南郊松江县)、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当然也经过了常州。

  到了元丰二年,苏轼从徐州要到湖州上任,又途经常州。他有一阕《江城子》词,下有题目为《别徐州》,词云: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7]138

  苏轼与友暂别,想到离开徐州,不知何时再遇,因此写下此词。隋堤三月,正是离人折柳赠别之时,人生之春景短暂,也因此勾起了苏轼的伤感。元丰二年五月,他在《南歌子》词里提道,“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7]145。此时他正思索是否要购置田产,以安顿一家老小。一直到元丰七年(1084),苏轼终于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可以准备买田置产了。

  元丰七年(1084)八月,苏轼本想在金陵(今南京市)买田,却没有如愿。他在《与滕达道书》云:“自闻公得吴兴日,望一见于中涂,而所至以贱累不安,迟留就医,竟失一婴儿。又老境所迫,归计茫然,故所至求田问舍,然卒无成。”[6]914至于后来为什么能购得宜兴田产呢?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至仪真访袁陟,因寄家于学舍”条下记载:“公是时因袁真州留家仪真,且置有少业为举家日给之资,其后买田宜兴曹庄田成,不更移家者,其故由此。”[6]914而后在“遣蒋亲求田宜兴”条下云:“宜兴田在深山中,去市七十里,但便于亲情,蒋君勾当耳!”可见苏轼在宜兴买田,多得力于蒋之奇。

  苏轼既已置薄田,却在元祐四年(1089)才有机会经过常州。他与张仲谋、刘季孙、苏坚、张弼会于湖州,作《定风波》词,词云:

  月满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长庚配月独凄凉。

  绿发苍颜同一醉,还是,六人吟笑水云乡。宾主谈锋谁得似,看取。曹刘今对两苏张。[7]319

  人世间的聚散无常,苏轼不能无感,尤其是在大起大落之后,更感到时日不多,友朋凋零。此时的他经历朝廷党争,自请外任到杭州当知州,但一想到亲友不能常相聚首,不禁流露出一丝怅惘之情。

  元祐六年(1091),他在杭州任上被召回之前,写了《浣溪沙》送叶淳老,词云:

  阳县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7]341

  苏轼此时已厌倦官场的纷扰,想起有田在常州,不禁有归隐之意。这一年,又写了一首《八声甘州》给参寥子,词云: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余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7]351

  参寥子是佛教僧,也是苏轼在杭州的一位挚友。东坡贬谪黄州,他自两千里外来此相从,留期年。苏轼在诗中写道“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表达了相知之意。

  元祐六年(1091)八月,朝中小人以苏轼《竹西寺》诗为题,加以污蔑,以为大恶。为此,苏辙为兄辩解,说“乙丑年三月六日,在南京闻裕陵遗制成服,后蒙恩许居常州,既南去,至扬州。五月一日在竹西寺门外道傍,见数十父老说话,内一人合掌加额,曰“闻道好个少年官家”,臣兄见有此言,心中实喜,又无可语者,遂作二韵诗记之于寺壁,如此而已!”[6]1159苏轼的一句“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被朝中小人附会为裕陵升天,苏轼竟还有欣幸之意,真是大逆不道,所幸有苏辙的解危,才不至于被这诗牵连。

  苏轼从扬州卸任,再一次到常州,已是元祐七年(1092)了。那年,苏轼在八月被朝廷以兵部尚书召还,有《青玉案》词,词云: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鸯,四桥尽是,老子行经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7]366

  这阕词题目是“和贺方回韵,送伯固还吴中”。伯固即苏坚,曾任杭州监税官,是苏轼在杭州的得力助手。他到杭州,三年未归,所以这阕词提到“三年枕上吴中路”。词中也写道“作个归期天已许”,虽说的是苏坚,何尝不是苏轼心理的反应?苏轼从扬州召还,途经常州,田园之思何尝不是“天涯流落思无穷”?因此,又再次升起“为问东风余几许”的感慨。他在《九日次定国韵》写道:“俯仰四十年,始知此生浮”,又说“笑我方醉梦,衣冠戏沐猴。力尽病骐骥,伎穷老伶优。北山有云根,寸田自可耰”[1]1906,可以看出他想归田养老的心思。

  此后,苏轼迎来了惠州和儋州的贬谪,终其绍圣、元符年间,他没有再回到常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才再回到常州。他在元符三年(1100)北归中原,写下了《江城子》,词云:

  银涛无际卷蓬瀛,落霞明,暮云平。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离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掩霓旌,为谁迎?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7]388

  这阕词若当作是“悼朝云”也是适合的,因为“幽贞”一词,指的就是朝云。[7]389当苏轼获赦北归,渡海之时,遥想朝云已长逝,不能与他一起返回中原,无限感伤,尽入于词。那当年闻“枝上柳绵吹又少”就落泪的朝云,也使得苏轼“多情却被无情恼”了!

  回到中原的苏轼,在建中靖国元年六月返回常州。一路的劳累,加上染病,苏轼病逝在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三、结语

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1]96他的一生,也正像自己比喻的飞鸿,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他借着往来常州的机会,与好友相会,登山临水,寻觅可以栖息的一方田地。在常州,借着好友蒋之奇的帮忙,购得了薄田,而在北归中原的那时,才得以返回常州与亲人相聚。常州是他心心念念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和他有深缘。

  我们从他初登进士第,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琼林宴同坐,对常州产生美好的想象,到他屡次经过常州,或作短暂的停留,或因公务待在常、润达数个月,看出他本想置田在金陵,最后买田在常州,一切是那么因缘巧合。常州给了他美好的感受、美善的人情,还有美满的人生,最后,也成了他长眠之地。

  经历了十四次的旅程,他写了与常州相关的诗有六十六首,词有十首,散文一百零三篇。[12]本文通过爬梳在常州、润州的片段,来论述他当时心情是何种状态。我们发现:苏轼到常州大抵是欣喜的,只有在失去遁儿、想念朝云时会有伤感,当然,朋友的聚散无常,常让他感到一丝怅惘。他想归田退隐的心,在元祐年间特别强烈,尤其当党争不已的时候,他就更坚定要躬耕田亩、自食其力。

  苏轼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求田问舍”是会被英雄耻笑的,但在实际的人生中,没有自己的一方田产,是没有归属感的。在坎坷的仕宦路上,常州成为他的心灵故乡,最终成为他的长眠地,这也许是天意,也许是上天赐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如今他的子孙们很多住在常州府宜兴县,也就是当年苏轼所买之田地,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

  附录:苏东坡常州十四次行程表

  

  ?

  注 释

  [1]〔宋〕苏轼:《苏轼诗集》,学生书局1993年版。

  [2]肖飞、章晓历主编:《趣闻江苏》,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清〕于琨修、陈玉璂:《常州府志》卷三十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4]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卷二,华正书局1984年版。

  [5]〔宋〕苏轼撰,〔宋〕郎晔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二十五,华正书局1975年版。

  [6]〔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学生书局1967年版。

  [7]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正书局2005年版。

  [8]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宋〕方岳:《深雪偶谈》,广文书局1971年版。

  [10]林语堂:《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1]〔宋〕苏轼:《苏轼文集》,岳麓书社2000年版。

  [12]魏际兰、高旭东:《常州国际化形象建构中东坡效应的研究与实践》,《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4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