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部中国农村20多年的发展史——解读罗家柱小说《河祭》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8095
李存梅

  认识晋宁作家罗家柱老师是在一次《滇池》杂志年会上,他的短篇小说《河祭》荣获昆明文学年会奖。想看看《河祭》原文,罗老师给我传来了电子文档。仔细阅读,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获奖当之无愧。《河祭》有八节,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农村的状况。读后,亲历过那段历史的我,仿佛又回到过去的非常岁月,小说抓住读者有四大特点:

  一是再现历史,区域文化凸显。故事讲述了岔河村的鲁桃花喜欢上村里的帅小伙鲁树生,同时喜欢鲁树生的还有三四个姑娘,正在鲁树生为选择媳妇摇摆不定时,他妈说出了乡里人找媳妇的三大标准:眼睛要大,奶要大,屁股要大。即“女人眼睛大有神、漂亮;奶大奶水足,不愁喂养娃娃;屁股大生娃娃轻松,像放个屁一样的简单”——这是乡里人质朴实用的审美观。鲁树生看上了符合标准的鲁桃花,并与略施小计的鲁桃花在柳树湾旁边的青豆田里野合了。生米做成熟饭,鲁桃花俘获了鲁树生的爱情,在同村姑娘中角逐获胜。鲁桃花很得意,理所当然地成了鲁树生的“正宫娘娘”。短暂的卿卿我我后,应了母亲的话,鲁桃花几年就为鲁家生了五女三男,存活下来三女两男。看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嗷嗷待哺的孩子们,鲁树生也曾为找“三大”媳妇后悔过,世上本没后悔药,无奈的母亲提出分家,分家后的鲁桃花夫妇俩,为养活一群孩子,极尽能耐,鲁桃花鼓励丈夫到有“水鬼”的岔河里摸鱼。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鲁树生鼓足勇气,从河里捞出的鱼虽然暂时缓解了孩子们的饥饿,可好景不长,遇到洪水季节,不能下河摸鱼,就自制“土炸弹”,抛开危险去炸鱼。村里人觉得有利可图,也纷纷效仿,炸崩塌了不少河堤,很快鱼少了,只有那老柳树下有鬼的地方可炸了,因为心里一直害怕水鬼,一走神,“土炸弹”在手里爆炸,夺走了他的左手五指。

  从死神中捡回一条性命的鲁树生,看着饿得脸如菜青色的孩子们,没有左手五指的他,又想出一个办法,夜里到老尖山偷伐树木,扛到州城的街上卖,换回一点救命的东西。在度日如年的岁月里,顽强的存活下来,并把5个孩子养大。最小的儿子荞弟,从小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受到父亲为了生计下河拿鱼摸虾,上山偷树变卖的影响,也学会了拿鱼摸虾的“本领”,还兼有一些“地痞”的习性,成了村里的娃娃头,当了村委会的护林员。可这时的岔河村,因老尖山的绿色“金矿”被村民砍光,鬼怪一样恐怖的柳树湾河水干枯了,鱼虾越来越少,荞弟一帮小青年要拿鱼摸虾,就用农药“六六六”粉去闹,后来有了电鱼机,背上电鱼机去捕鱼,被电死。白发人送黑发人,鲁树生撕心裂肺的哀嚎声,再一次激发了村民心中的信仰和敬畏,自发聚集在柳树湾的河堤上化纸钱焚香,磕头作揖,祭拜那块青石碑,小说戛然而止。

  故事的终止,其实就是结束了饥寒交迫,结束了愚昧无知,结束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随之着而来的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步入不再愁温饱的时代。

  二是语言简练、质朴、含蓄、生动。小说一开头就直奔主题,鲁桃花要去柳树湾的老柳树下祭拜那块泥土埋了半截的“青石碑”,其实那石碑不过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碑,记录了先民们修沟打坝,筑路建桥之类的事。而村民们祖祖辈辈却把它神话了,加之传说中一对男女在那里做了“野合”之事,亵渎了神灵,被鬼怪拖下河淹死。鲁桃花祭拜石碑是一石三鸟:一是敬畏,二是神佑护她获得了鲁树生的爱情,三是怕与鲁树生在青豆田里野合的事亵渎神灵遭报应。其实,这是祖先们独具匠心,超常的智慧,在那水流湍急的河堤竖起一块石碑,记载修河筑堤的事,随后又编出一个传说,意在告诫子孙们要爱护环境,敬畏自然,记住历史;不要随便“野合”——不能做那些违反世俗的事;更不要去柳树湾涉水——那里最危险,说不准会失去生命。这样一来,不仅保住村里的安宁,也避免了那些戏水人溺水的事故,这块石碑,是先人的智慧化身!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村民的心中,青石碑不是简单什物,已成为主宰他们命运的神灵,一种精神寄托。

  小说用语质朴,特别在写到“性”问题,没有当下一些流行小说中靠赤裸裸的性爱镜头来吸引眼球,用的就是在青豆田里的“野合”、钻进被窝玩“窝里斗”字样,简单带过,说明作家非常熟悉,懂得那段生活,那段历史。此写法,有如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没有新奇、没有怪癖,用的是最简单、最平常的字和语言,写出了妇孺皆知的名诗,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小说中一些镜头,生动形象道出那个年代落后,乡村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晚上,人们的文化生活就是“一家老小围着火塘烤火,听爷爷奶奶讲村里的山川风物传说,讲那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张飞杀岳飞的故事。”鲁树生和鲁桃花就只好早早钻进被窝玩“窝里斗”。在写到鲁树生在柳树湾准备炸鱼的一系列内心活动,非常传神:“他目光走神,第二次又仔细看了一眼那棵老杨柳树疙瘩……真的像一只魔鬼的手掌上长出来的爪牙,一直伸延到水中,他真的感觉到那手掌上长出来的爪牙已经伸进了自己的胸膛,紧紧抓住了自己的心尖……他看见河中跃起一个红衣女鬼抓住了他的手掌就往河里拽……”就在这时,手中的炸药爆炸了,他失去了左手五指。顶梁柱的鲁树生残废了,无异于雪上加霜,灾难把这一家人推向更痛苦的深渊。

  鲁树生没有被灾难击垮,“伤口初愈那段时间,他的左手没了手指,干什么都不方便、不习惯,他只得咬紧牙关慢慢习惯没有手指的生活。这样的日子过了两三年,他才慢慢地用左手掌辅助着右手,学着使用各种农具……”。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尾巴”被割了,生活更加艰难了,鲁树生在寻找新的生活来源点,就是老尖山的绿色“金矿”。靠山吃山嘛,当村民发现鲁树生赶集卖东西后,偷窥的结果,“只见鲁树生坐在桌边十分惬意地喝着小酒,桌上摆着两个菜:一碗炒黏粘粘豆腐,一盘用菜籽油煎炸后撒了盐巴的黑褐色小石头。只见他用筷子挟了一粒小石头放在口中咂咂,又挟出来放回盘里,然后喝一口小酒,快活似神仙……”鲁树生爱怜地用筷子挟了一个黑褐色小石头放在小儿子荞弟的嘴里,荞弟含着小石头咂了又咂,舍不得吐出的情景以及他安慰家人的话:“砍伐证?在斧子口上!那么多人在砍,又不单我一个!”“不会,我一次扛一棵柱子,只管跟在他姑爹后面,边走冲瞌睡,等到了州城刚刚睡醒。”让人看了,倍感心酸。这些看似简单的语言蕴意深刻,透出鲁树生为孩子们能活命,再一次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农民在那个年代,乐天知命,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小说中简单带过大队干部对炸鱼毁损河堤、偷树卖的事是知道,他们不愿看着村民活活饿死,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干部们不去追究,给村民留了一条活路,折射出人性真善的一面。让人想起鲁迅先生说中国百姓的一句话:“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决定他们怎样跑。”

  三是故事脉络清晰,明暗线交替,可读性强。表面上看,故事以村民敬畏拜祭柳树湾河堤那棵歪脖子老柳树下的青石碑为主线,道出了鲁树生一家的苦难日子。深层次上,以小见大,反映了当年极左思想带给中国广大农村及农民的苦难。文中暗线道出了继承与扬弃,还暗示了教育的缺失,村民愚昧无知的种种行为,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如:鲁树生冒失自制“土炸弹”,村民乱砍滥伐,荞弟邀约小伙伴用“六六六”粉闹鱼,不会科学使用“电鱼机”,信奉鬼神盲目拜祭“青石碑”……一切看似很平常的行为,终于使老尖山暴露出枯瘦苍凉的骨架,湍流急速的柳树湾露出河底的沙滩。宜人气候没有了,美丽的环境消失了,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当人们醒悟后,正在植树造林,绿化老尖山的当口,护林员荞弟却死了,村里人不相信是被电死,自认为是柳树湾的鬼怪发威,把他拽到河里淹死了。其实,荞弟就是死于愚昧无知,死于教育的缺失,要是他多学点文化,懂得一些使用“电鱼机”的方法,就不会不明不白被电死。无知比死亡更可怕,直到结尾,鲁树生和村民们仍未明白问题出在哪,依旧用朴素的宿命论解释发生的一切。其实,小说中的事,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时有发生:邻村一年轻小伙,快要结婚了,还用“土炸弹”炸鱼,炸飞一手掌,没了手掌,婚事也黄了。我的家乡就是风景如画的凤龙湾,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也是鱼米之乡。儿时的我们,缺衣少食,父亲常到凤龙湾水库下面的河里摸鱼,每次去都会在那些老柳树根下的绿阴塘里摸回几条大鲇鱼,因缺油少盐,感觉鱼腥气太重。每次煮鱼,我只吃点鱼皮,直到工作多年后,每当想起那时光景,仿佛又闻见那股浓浓的鱼腥味。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多数人家都是一帮孩子。大人为养家糊口,白天参加大集体的劳动,挣工分,夜幕下也曾三三两两,邀约去偷伐山上的树,冲着瞌睡扛去卖,几年下来,水库周围如织的密林不见了,就连山上那些小灌木都被挖去当柴火烧了。一座座光山露出了荒凉的骨架,可它却用绿色“金矿”养活方圆几村的人性命,温暖了一个个饥寒交迫的家庭。后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开始封山育林,荒山又披上美丽的绿裳。

  那时的大集体,村里的女人们一歇稍,就忙着到附近的山上找野菜,挖粘山药,回来做成粘山药豆腐,即小说中说的黏粘粘豆腐,给孩子们当饭吃。

  因受父辈的影响,村里喜欢拿鱼摸下的男孩子不少,从最早到山上挖“小狼毒”、买“鱼藤精”闹鱼,到用“土炸弹”炸鱼、“电鱼机”捕鱼,至现在的海竿钓鱼,野鱼在锐减,捕鱼的工具和方法却与时俱进了。

  四是写作技巧娴熟,驾驭文字能力强。小说从开头至结尾,都透出了作家写作娴熟,构思巧妙,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特点。故事能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反映人性的真善美,特别对作品中人物拿捏得当,不论从人物的心理活动,还是言行举止,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如荞弟当护林员,人们开始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绿化老尖山,是一种爱护环境的觉醒。可就在这个当口,荞弟死了。村民不相信真实死因,又证明村民还有根深蒂固、未被开化的愚昧,不是一蹴而就能改变的。小说中,每个镜头的切换,明暗线的交替,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合情合理,要是不经历那段历史的人,断然写不出来。一万字写出这么耐人寻味的小说,可看出作者观察、提炼、综合、驾驭素材的能力强。

  《河祭》是一篇值得精读的佳作,故事还告诫人们: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要爱护我们的家园,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