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昭通市委党校退休教师)
王嫣霏,一个昭通80后的文学新秀,博学多才,端庄贤淑,低调沉稳,在盐津和昭通宣传部门工作了近20年后,默默地向人们献出了她用感恩之情,对故乡的爱与青春和热情构思创作撰写的53万字著作《家在五尺道》(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出版)。不读不知道,一读真叫人大饱眼福,赏心悦目,真不愧为闪烁着文采的研究歌颂盐津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让笔者受益匪浅。现从内容与语言写作特色两方面谈点阅读体会,就教于大家。
一、内容的广博与精深
笔者把王嫣霏著《家在五尺道》誉为撰写研究盐津的“百科全书”并非有意夸饰,而是基于该书对盐津历史文化广博而精深地发掘与收集整理,让笔者读后叹为观止。要写好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不从广博精深方面收集整理与研究是万万不行的。作者深谙此道,紧紧扣住千年五尺古道、豆沙古镇为线索,纵横展开,尽情铺叙盐津悠久的远古文明与灿烂历史:“在这里,古生物群遗址见证了人类史前的生命足迹,‘五尺道’‘南夷道’‘银铜古道’讲述着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交流的往事……”(文中引文均出自《家在五尺道》一书,下同,不再注明)“盐津作为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集聚地……是昭通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千年古镇豆沙关作为连接西南与中国内地的古代大通道——五尺道上留存的历史文化名镇,密集着这方地域千年的历史文明,宛若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让世人深深触摸到了滇东北这片土地的心跳和悸动。”这是总的概括叙述,让笔者惊叹!“约公元前250年,……因修筑了都江堰而名垂青史的蜀郡太守李冰承担了开修道路的艰苦任务,他开山凿崖,积薪烧岩,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四川宜宾)为起点,溯朱提江(今横江、关河、洒渔河)而上,经石门关(豆沙关),到达传说中蜀帝杜宇的故乡——‘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有大池泉水的千顷池’(今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公元前221年,常頞带领部队把李冰修筑的僰道拓宽。宽仅五尺,(约合今三尺)故名‘五尺道’。这是封建集权的中央王朝正式修筑的第一条通往云南的道路”。“豆沙在诸葛亮南征后始见繁荣;隋史万岁南征后闭石门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为南通州石门县治;南诏时置石门镇;公元794年袁滋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时开路置驿;清雍正九年为昭通镇标左营豆沙讯,派驻兵;清乾隆时为转运京铜岸站之一;清宣统三年为大关厅豆沙乡……”这是纵的追叙,言明盐津历史的久远,线索清晰,史实确凿,让人确信,印象深刻。豆沙关前,紧贴关河左岸近乎笔直的石崖石道上,千百年前的古人凿出的一级级石阶顺山势盘旋而上。那石阶早已被磨得光溜溜的,石阶上无法叫人漠视的通道历史——“那一个个醒目的马蹄印迹,浅的一两公分,拐弯及险要最深处,用尺子一量,有的竟深达三四寸。这哪是一匹两匹马的足印,这可是千万匹马重复无数次的踩踏,数不尽的时间磨砺才留下的杰作啊!”这是实证,是精深!精确到马蹄印的尺寸大小都写出来了。“唐朝天宝年间战争爆发,南诏叛唐后,石门关就关闭了,一关就是40多年。到了袁滋受命赴南诏去册封异牟寻,才重新打开了石门关。”“历朝历代几乎都在这儿(豆沙)发生过战争”。“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唐军过此折师20万……忽必烈挥师迂回,包抄南宋;明太祖数十万士兵平定云南……”在此屯兵、驻兵、拓荒……清末石达开兵过雄关等等。同样写得精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待得清清楚楚,没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专门作过深入的研究,是无法写得如此精深的。精深广博的历史文化的书写,还体现在对盐津神秘古老民族——僰人的研究介绍上。作者据史料分析认为:“从僰道(四川宜宾)沿朱提江而上,经豆沙关直达朱提盆地的古千顷池(今昭通)一带的崇山峻岭是僰人的主要居住区。宜宾曾是僰侯国古都,共分三大支系,一属南广河流域,二属横江流域,三属南盘江流域,盐津的僰人属横江流域支系”,“部落杰出的首领则是杜宇。并用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扬雄的《蜀王本纪》中的史实加以论证,使读者信服。对于让学者与世人猜测不定的僰人悬棺之谜,作者尽量摆出人们推测的:推土法、涨水法、地质变迁和绞车……和史书的“支架法”与当地流传的“白人子”飞行安置等多种猜测,尊重历史,但并未擅自作出定论,客观,稳重,体现出一个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此书如此的内容广博精深交待介绍,从作者的设置的“绝壁苍岩绎天险”“青山之巅栈道远”“五尺道上的家园”等章节中还可看出。限于篇幅,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在此基础上,作者所要突出阐明的重心是对史实背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发掘。对于名扬四海、享誉中华的“五尺道”“豆沙关”“僰人悬棺”等凝聚着的文化意义,作者写得十分精彩,众人熟知,笔者也就不再赘述,而对众人不太熟悉的,作者却如数家珍一样的叙述介绍,盐津其余著名乡镇中那些镶嵌的文化珍宝,让笔者读了美不胜收。现略举几例:对于盐津县东部的牛寨乡,作者重点是抓住牛寨的文物古迹介绍,重点写了真武山、真武庙的“李蓝起义”中的农民起义的领袖。写李蓝起义历时6年,转战6省,曾写太平军石达开部互通声气,相互支援,历经无数大小战役,威震四川,最后在数省清兵联合剿杀下,才全军覆没。然后再祥写明清至民国在盐津乃至国内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使笔者读了,感觉真是地灵人杰,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紧临牛寨乡的落雁乡人文气氛同样十分浓郁,有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石屏袁嘉谷所撰何家祖坟墓碑的真迹;有各省移民修建的会馆雕梁画栋,气势宏大。落雁乡地理位置特殊,平坦的大地犹如打翻的调色盘,满山遍野一片厚实的稠绿,令人心旷神怡,自古文人墨客云集,曾出过好几个举人。曾有一位住在妩媚的妹儿山下,为妹儿山写下了无数漂亮的好诗文的举人。因有妹儿山,落雁气候也很凉爽,境内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湿度80摄氏度以上,是避暑的好去处,游人的天堂。滩头乡的楠木曾参与修建北京的紫禁城,朱元璋在南京建立王朝,修建皇宫用的大木柱,也就采伐于滩头乡,如此“皇木”沿途运输,数名纤夫拉着这些沉重的木排逆流攀爬而上,其场面何等壮观。屹立在滩头老街背后约一公里处闻名遐迩的铜鼓寺,恍若成都市的昭觉寺,让众多神明安家乐户,实得宗教文化的宽延和福泽。还有中和乡被陈一得先生称为“大佛筇林”的大佛山,兴隆乡被誉为“当代梵·高”的盐津青年著名诗人樊忠慰等等,都凝着深邃的文化氛围,就不多说了。文中到处弥漫着古人类遗迹,古墓葬,考古碑刻学、民俗学、宗教学、地名学及交通学等文化氛围,足够读者体味,深思再三。如对盐津的宋封乌蒙王阿杓墓、夷都山的介绍与撰写;对盐津铜鼓寺、白马寺、万寿宫、大佛山雷音寺等的介绍与描写都如此。对关河公路边消失的观音阁,作者饱含着深深的惋惜之情写来:“明代建筑的风格、半依崖洞、半为楼阁、玲珑别致、黛瓦黄墙、高门长槛,是古建筑中的精品……听
说这儿菩萨灵,很多人千里迢迢赶来进香,自愿拿出大把的银钱来为其捐功德……深得佛缘,为了那一声穿透时空的悠久连绵的钟声,换来一生更多的平安之福”。然后又与盐津的道之难、生存环境的险恶巧妙地联结在一起“寺庙多,是人气旺的表现,也是心灵渴求安抚和平静的召唤。特别是对于长年在险恶的路途上行走,在艰险的环境中求生存的人们来说,人生之路很多时候往往就靠信念来做支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寺院香火旺盛了。”写出了寺庙多,香火旺后面的精神文化,这就是精深。对盐津老街的书写同样如此,不是停留在房屋外表的刻画,而是写到了精神与文化“青青石板街,古宅溢书香”,是盐津每一座古镇的历史写照。“游走在每一条小街上,如走在一条长长的时空隧道里,仿佛穿越时空,定格在明清时那悠远的历史画卷之中”。“秋日的午后,阳光有点慵懒闲散,这梦幻般的千年古镇的街子,显得平静而又悠闲。斑驳的古墙,临河的木楼展示着曾经的繁华与辉煌;幽深的巷弄青石板小路让人想起戴望舒笔下那个撑着油纸伞结满愁怨的江南女子;不息的关河在诉说着沧海桑田,似水流年,街边的小吃,安详的居民让人感叹这方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恬静的生活方式,他们阅尽人事沧桑,依然执著地坚持着自己的人文操守。”深情而委婉地道出了作者对盐津悠久历史文化、纯朴民风和优美风光的热爱、赞颂与怀念。如此笔调与写法,弥漫全书,翻篇即有,把作者那颗文心和才情生动地展露无遗。对于古代生活在盐津山山水水之中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和他们的文化,作者娴熟地运用掌握的民族文化知识融进自己的感悟写得异常精彩;“彝族文化不论其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独特性都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株靓丽奇葩……”彝族所传承的文明是原生态原始文化,是一种其他民族可能已经消亡或被其他民族文化融合渗透的一种古老文化,这样的封闭恰为延续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条件和文化土壤,是人类社会向文明迈进的步伐中无意保存的文化奇迹和意外收获,是研究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的珍贵文化遗产,“从天文历法到治国方略,从耕牧纺织到诗词歌赋”,“十月太阳历”“东方金字塔”的“向天坟”“《勒俄特依》《宇宙人文论》《指路经》《梅葛》彝族文化弥补了汉文化缺少的鸿篇史诗的不足,其内涵已经比肩于楚辞中的《天问》《招魂》。《勒俄特依》这部杰出的创世神话史诗向世界打开一扇认识中华古老文明和远古神奇世界的窗口,是一幅熔铸了激励彝人生存奋斗、理想信念、生活准则和核心价值观的时空画卷……”如此彝族文化的广博精深叫人惊叹!进而结合盐津夷都山上的乌蒙王阿杓墓中发掘的史实遗物加以论证,令人信服。再如:写到盐津的苗族,作者举出最具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苗族服饰如此写来:“苗族服饰当属最丰富、最原始、最富内涵,最能再现苗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情感及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型载体”,“哪怕迁徙的脚步走得再远,离开祖居地的时间再久,苗族的子子孙孙都可以通过这种神秘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式接受有关本民族历史的信息”,这是广博地书写。然后再举苗绣作为典型加以刻画,精深地书写,苗绣作为苗族的一种文字符号。宛如画家笔下的画、书法家书写的字、作家创作的小说、诗人的诗歌,被喻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如骏马飞渡、江河波涛、苗王印、星宿花、蜘蛛花、虎爪花等等,人们从一幅幅绣片就可读到苗族的族源史、战争史、迁徙史及“万物有灵”的苗族的图腾,如龙树、枫木、鸟、盘瓠等的自然崇拜,对生殖繁衍的崇拜,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等。让笔者读了大饱眼福。至于直接写盐津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书法等观念领域里的文化,作者从古代史、现当代文化史、文学史上信手拣来有影响的著名人物,加以说明,读者一读便知,笔者就不祥说了。
二、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如上所说,王嫣霏用情与爱撰写的长篇著作《家在五尺道》全书洋洋洒洒53万字,不仅包括了盐津古今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文学、风景名胜,而且还写尽了盐津古人类遗迹、古墓葬、考古碑刻学、民俗学、宗教学、地名学及交通学等内容,不愧是介绍研究盐津的“百科全书”给人丰富的知识的滋养与文学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是一本介绍研究当今昭通地方民族文化难得的好书。王嫣霏,笔者没有半点夸饰,她数得上是昭通文坛的后起之秀之一。“从小与文字结缘,曾写下百万余字的小说、散文,获过全国文学大赛原创文学奖,华文实力作家奖及入围优秀长篇小说奖等。”但她为人十分谦虚低调,从不张扬显摆自己、默默工作,用笔辛勤耕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用她自己的话说即:“因工作性质,平时文笔以新闻宣传和公文撰写为主,媒介上的创作也多是新闻稿件及理论文章。自小经历坎坷,对文学钟情源于自我心灵慰藉,学习和工作之余,习惯用一些文字填补自己平凡的空间,文字随性,私人化写作,年深日久,已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了此书,笔者深为该书内容的广博精深而惊讶,又被她能娴熟地运用各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而折服。此书的写作特点笔者无力逐一进行评述,只能就该书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作一粗浅的探析。
作者谦虚地说道:“本人不是专业作家,谨以此书履行一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职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读完该书,笔者认为作者基本上达到了初衷,而且写得很详实、很实在。“为这片土地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呈现一种表达方式”。此种表达方式,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在写作语言表达方面,而是大写的表达方式,运用得十分成熟,得心应手,成功地反映与表现了盐津。
从写作学的写作角度看,一般而言,表达方式就是在写作时用文字来把信息、认识、思想、感情写进文章并传递给读者的方式方法。表达方式是由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和目的决定的,从所有文体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基本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文体中和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同的功用和运用的特殊要求。一篇成功的文章往往是以一种为主而兼用其他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而写成的。总览《家在五尺道》全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地方民族文化著作,基本上是以叙述说明为主,描写、议论、抒情在其次,作者在整体上全面客观地介绍完盐津某一方面的内容时,免不了要议论、论证一番,并由衷地抒发自己的热爱之情,这是文体写作的常道,但作者“自幼与文字结缘”,“文学钟情于自我心灵慰藉”又善于文字随性、私人化写作,感恩地写、抒情,故写起来难以控制的爱与激情就往往升华为由衷的赞美与歌颂,客观朴实的叙述语言就变为魅力四射的文学抒情性语言,写得事理统一,情景合一,令笔者读了叹为观止。该书第一编历史文化中对豆沙关、五尺道表达描述就是如此:“盐津历史悠久,历代皆有建制”概括准确,内涵丰富。“夏、商属梁州域。周封窦地甸,秦为蜀郡辖地。西汉时属犍为郡南广县,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属朱提郡。蜀汉时属朱提郡南广县。晋至五代为南广郡地。隋开皇六年(586)先属恭州(今昭通)开边县,县治在今滩头乡,大业元年(605)改属协州。唐武德元年(618)隶属戎州(今宜宾)开边县,贞观四年(630),又设石门县从开边县分置出来,天宝十年(751)为南诏暴部地,唐贞元十年(794),南诏归附,设云南安抚司,盐津归拓东节度管辖。同年,袁滋持节册南诏后,隶属西川节度开边县。宋代,盐津属梓州路羁縻州的石门路(后改为澄州路羁縻州的石门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属乌蒙军民府,元至元二十年(1284)为乌撒乌蒙宣慰司石门道,至元二十四年(1282)属乌撒乌蒙宣慰司所辖土僚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属四川南道布政司乌蒙府石门县。天启七年(1627)属马湖府辖境。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盐井渡设巡检司,盐津隶属云南省乌蒙府大关厅;民国六年(1917)从大关县分出,以黎山以北14个乡正式设县,定名为盐津。”此段盐津的历史介绍说明,作者用内涵单一朴实的语言从亘古一一道来,线索清晰,年代准确,简明扼要,内涵丰富,让人一读便明了盐津的历史确实悠久,非平庸之地。接着作者叙述盐津险峻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孕育出的通道文化,以赞美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盐津豆沙古镇与五尺道是盐津山城文明的典型代表:豆沙关“有最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密度聚焦的历史文化和奇险交融的天造景观。自古是云南与内地交往的咽喉,中原入滇的要冲,也是古丝绸之路入滇第一站,是盐津‘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核心,”然后作者再用如诗如画的文学语言尽情地描写赞美豆沙关与五尺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雄浑的朱提江绕着连绵起伏的乌蒙山腹地画出一道挡腰截断的优美弧线,在峭壁崔嵬,陡峭跌宕的深山峡谷之中描摹出了滇东北天险关隘——雄奇险峻的豆沙石门关,一侧是刀削斧劈般直插云天的万丈悬崖险峰;一侧是汹涌咆哮蔓延不绝的峡谷大江,山连着山,波接着波,连绵不断,永无穷尽。”如此溶叙述、说明介绍和刻画描写、抒情赞美的语言文字为一体,俯拾即是,美不胜收。再如对五尺道上的马蹄印作者如此写道:“这一茬又一茬马帮成百上千年行进于此留下的印迹,仿佛穿越悠远风月悄然开放的花朵,释放着远古的幽香,撩人遐思。又那么像一只精美的酒杯,满盛着马锅头们甜酸辣爽的风情故事,让人只能用想象去品味……”“千百年间,这蜿蜒曲折的青石板铺就的窄窄的道路,就如一株根植远方的藤,它一路生长、延伸、开花、结果、载卸下了无数的风景和故事,收获无数的春秋和日暮,也印染了无数的精彩和平凡。山上的树叶落了又生,长了又绿,人类来了一拨又一拨,时间默默数过了一载又一载,才堆就了这一处处沉静无语的风景。”诗一样优美的文学语言,把豆沙关和五尺道的神奇与美丽描写刻画得如诗如画,让笔者读了如痴如醉。而对1995年10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带着党中央对滇东北人民的关怀来到昭通考察,高屋建瓴,建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复工修建内昆铁路,“1958年破土动工,1997年复工,2003年竣工,昭通人民终于圆了百年梦的内昆铁路终于穿过豆沙关,驰过五尺道”的叙述与交待,描写与刻画则用概括的语言写得清清楚楚,准确无误。然后作者登高纵目描写刻画:“一幅时代发展的绚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石门关下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秦五尺道、峡底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高速公路、行色匆匆的行人、慢悠悠的船舶、摇摇晃晃的货车、轰鸣而来的火车、风驰电掣的小汽车,就这样顺着山坡,由高向低,由险到平,各自互动,相互共振依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垂直高度却不过百米。”作者由衷地抒情赞美:“历史,现在,未来就在这几百米的距离之间直接对话……在这一千米不到的关河大峡谷里汇集并行构成跨越时空千载的人类交通风景线上的奇观。”抓住了盐津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用多彩的语言,尽情地抒发了盐津山河历史的悠久,交通战略意义的重大。“在古今中外很多人文荟萃的名胜地,像这样古代文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把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变迁浓缩于小小一方山水的景观是绝无仅有的。可谓是人类交通文明史上的活化石”高度凝练,肯定性的判断,写出了豆沙关、五尺道上下天堑变道途的深远通道意义和无法估量的战略价值。这既是盐津豆沙关、五尺道客观历史事实的呈现,又是作者写作精妙的选择。作者抒发对盐津的赞美之情有了坚实的依托,语言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摇曳多姿。诸如此种精彩的写法在“雄关隋城扼古今”“唐时明月埋深山”“岩洞里的灵魂”等章节中也体现得十分充分。精准的历史交待与说明,形象生动的客观实际的描述与刻画,再加上作者饱含激情的文学语言的赞美抒写,让笔者随着作者的情思激情飞扬徜徉于盐津的古往今来,山山水水之中。这种写法若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当地实景实物在作者心中脑中的沉淀升华,再溶以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学艺术修养、挚爱的报恩之情是难以写好的。
任何人的著作,一分为二地看,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说到此书不足的方面,笔者以为一是内容上有些重复,诚然通道文化是贯穿此书的一条线索,如何详写略写或点到为止,可以再斟酌。二是对有的人物的评价还可进一步准确。三是插图可以精减一些。这三点浅见是笔者鸡蛋里挑骨头,若说错了就当作几点建议吧!供作者参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