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是由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响和音乐等元素组成的,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涉入,对专题片的主题表达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俗话说:“再好的戏,没有声音也出不来”,对于电视专题片,音乐的多面表情是编导们强化主题、渲染气氛、刻画内心、抒发情感、分段转场的常用手法,编导们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内心的情感,通过音乐传达给观众,让原本严肃规整的解说词充满艺术的灵性。一些国外的电视专题片,虽然不懂它的语言,但它的音乐直抵人心,在画面和音乐的双重诠释下,我们读懂了编导的意图,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没有国界,不是语言却能超越语言,画面与音乐相得益彰,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由此具有非凡的感染力。
具体来说,音乐在电视专题片中具有强化主题、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描绘景物、代替音响和画面转场的作用。
1.强化主题。
每一部专题片,编导都赋予了鲜明的主题思想,一般通过解说词来表现,然而再完美的解说词,如果没有音乐的涉入,也会显得乏味,音乐赋予解说词艺术的灵性,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为专题片锦上添花。《圆梦川藏》记录了一群广东的企业家,从四川成都自驾车到西藏拉萨的过程,十二天的行程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专题片体现了企业家们不畏艰难、超越自我、探索未知、追求信仰的精神,富于节奏的音乐或激扬高亢,或轻快豪迈,穿插在90分钟的节目中,配合解说词和同期声,很好地突出了专题片的主题思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头的藏族音乐,高亢空灵极具穿透力,那是来自海拔5000米高原声音,是对信仰、对神山的呼唤,讲述着一个极其生动的藏地旅行故事。这段十秒钟的音乐不断出现在片子的高潮部分,强化了主题、极具感染力。《乐摄藏尼》在介绍尼泊尔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光时,背景音乐采用了尼泊尔最具代表性的《生产歌》,它与印度音乐或斯里兰卡音乐都有明显的区别,鲜明的民族特点,很好地烘托了尼泊尔历史文化的主题。
一些电影的主题歌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与影片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影片的主题思想。
2.渲染气氛。
渲染气氛是音乐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又一面表情,俗话说“盐生百味”,盐让美食更具魅力,音乐如盐,赋予专题片生命和活力。《榕小蜂和榕树奇特的共生》是一部科普专题片,从科学的角度探索榕小蜂和榕树一对一的共生关系,揭示大自然物种之间相互关联、休戚与共的利害关系,呼吁物种保护的重要性。专题片的音乐采用《大自然》系列音乐,竖笛、吉他如潺潺不息的溪流、叫声不绝的林鸟,使呆板的科普专题片顿时鲜活起来,观众好像置身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看得见森林,听得见鸟叫,对环境气氛和地方色彩的渲染,增强了专题片的感染力。《游走南非》是一部南非旅游推介专题片,对于独特的非洲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片中大量采用了非洲木鼓打击乐,充满黑色质感的旋律,在鼓点中轻轻飘摇,让观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独特的非洲之旅。同时,南非又是白人的移民地,欧洲多元文化与非洲土著文化并存,片中也采用了欧洲风格的风笛、提琴、吉他、手风琴演奏的乐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南非“黑人的土地,白人的天堂”这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政治、经济、文化杂交特性。对于南非的旅游推介,起到了很好地宣传作用。
《盛夏的果实》是一部元江旅游推介片,游茉莉花泳是全片的高潮,一个姑娘手捧一大盆茉莉花,洒向泳池,整个泳池洋溢着茉莉花的芬芳,姑娘小伙在泳池中嬉戏打闹,气氛非常欢乐,这时配上与画面情绪、气氛相应的快节奏的现代音乐,音乐的力度、节奏、速度、曲调与人物活动相呼应,使画面所展现的气氛得以渲染。主持人不失时机地从水里冒出来,大声宣布:“蓝天、白云、茉莉花,我的最爱!”节目由此达到高潮。
3.情感表达。
每一部专题片,都有编导所赋予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通过解说词和画面来表达,但是这样的表现形式是有局限性的,在涉及人物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音乐是对解说词和画面的进一步延伸,有其无法替代的作用。电视专题片《皎平渡》较好地应用了音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皎平渡位于距昆明市区200多公里的金沙江渡口, 1935年的5月1日至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皎平渡36名船工6条船9天9夜奋力地拼搏下,3万名红军胜利甩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自此皎平渡写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电视专题片记录了四名旅者,来到皎平渡追思寻源的过程,站在渡口,看着波涛翻滚的江面,四个人内心的情感也如同江水波浪起伏,这时没有解说词,与江水一起流淌的,是时而平缓时而高亢的交响乐,人物内心的体验和情感活动,被音乐准确细腻的诠释出来,这比解说词来得更深刻、更具体。
4.描绘景物。
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第一种旅游节目形态——音乐风光片,音乐发挥了描绘景物的作用,在没有解说词的前提下,是音乐提升了画面的格调,对景物的描绘生动细腻,把二维的画面变成了三维的立体效果,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现在的电子影集、电子画册,其中的音乐也发挥了描绘景物的作用,让照片和图片更加鲜活。5. 音乐转场。
电视专题片的转场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环节,时空的变化,既要交代清楚又不能唐突,画面的转场配合音乐的转场是一种完美的表现手法。《乐摄藏尼》记录了四个摄影师从西藏到尼泊尔的摄影之旅,在西藏的地界范围内,专题片的音乐采用的是藏族音乐,渲染藏族文化和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随后时空发生转换,进入尼泊尔,专题片用尼泊尔的音乐取代藏族音乐,成为专题片的配乐,尼泊尔的建筑、人物、神庙、田野在音乐的渲染下,氛围更浓郁、特色更鲜明。转场自然流畅,段落章节分明。
《本色沙巴之燕窝探秘》,潜水员在水下世界的拍摄即将完毕,要回到陆地上,时空发生了变化,这时,潜水员风趣地用手遮住了摄像机的镜头,伴随着一声清脆的金属音,宣布告别水下世界。这是一个完美的转场,画面和音乐同时发挥了作用。
6.代替音响和同期声。
同期声在录音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意外,或忘了打开话筒,或现场出现各种杂音等等,在后期编辑中,编导往往会挑选一些风格或主题相近的音乐来替代同期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音乐,往往会起到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圆梦川藏》采用富于节拍的音乐,代替行者的脚步声和车轮声,具有比现场同期声更具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榕树和榕小蜂奇特的共生》用《大自然》系列音乐中的虫鸣、鸟叫替代热带雨林现场同期声,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电视专题片的音乐,一般是乐器为主,很少用声乐,而且乐器音乐,也要力求精练和清淡,乐器的选择应尽量单纯。在有解说词的部分,音乐音量一般为解说词音量的30%,没有解说词或同期声的部分,可以加大到50%以上,编导要清晰地认识到,音乐是为画面和解说词服务的,千万不可喧宾夺主,如果在解说词和同期声存在时加入过于复杂的音乐,就会对主体造成干扰。女播音员音调较高、穿透力较强,应当配以中低音背景音乐,男播音员音调低沉,可以适当选用中高音旋律。当然,在特定的场合比如节目的开始渲染气氛、结尾作总结且没有解说词和人物对话和同期声的地方,也可以加入歌声或华丽的密集型的和声,反而能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部优秀的专题片,编导除了考虑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对音乐的选择和涉入,需再三斟酌,就笔者的经验来看,在确定了专题片的主体结构之后,往往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来遴选音乐,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否定,在海量音乐中确定最适合的音乐,经过裁剪、截取和组合,把不同的音乐放在专题片不同的位置,有时是一个段落的音乐,有时只是几个音符,有时可以把完全不同的音乐拼接起来使用,可以有主题音乐,也可以不要,何时入、何时出都有精心的策划,音乐编辑成散文结构。当编导被自己的音乐感动得热血沸腾的时候,专题片的音乐编辑就成功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