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王苏娅的银幕形象与电影表演艺术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5194
…………………………………………………………………·郭鹏群

  王苏娅(1938—)中国著名电影女演员,云南著名电影活动家,满族人。1949年,王苏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进入西南军区文工团任舞蹈、歌剧演员;1952年随军进入西藏,1954年在电影《猛河的黎明》中饰演藏族少女泽朗纳慕,初显电影表演才华;1955年调入昆明部队歌舞团,1956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1958年毕业后她任云南省话剧团演员;1959年主演影片《战火中的青春》受到好评,同年还参演了电影《五朵金花》,使其广受瞩目。1974年,王苏娅又在影片《海霞》中饰演阿洪嫂,好评如潮,随后还参演了《海上明珠》《决裂》等受极左思潮影响的电影。

  文革结束后,王苏娅的电影事业迎来高峰,分别参演了《子夜》《阿Q正传》《心灵的火花》《家务清官》《海上生明月》等电影。1984年王苏娅任昆明电影制片厂厂长。此后王苏娅又出演了《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鸽子迷的奇遇》等影片的拍摄。 1987年任云南省文化厅电影处处长,从事电影行政管理工作。2003年,王苏娅又在电影《邓小平》中饰演卓琳,广受好评。2015年,王苏娅获得了第十五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王苏娅从影几十年来,参演的作品大多获得了较高评价,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表演艺术风格。其塑造的银幕形象,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是研究云南电影乃至中国电视史无法绕开的重要现象。而且王苏娅不仅仅是一名电影演员,她还是一名电影活动家。在她的带领下,昆明电影制片厂更名为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经济效益连年提升,跻身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影制片厂,对云南乃至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一、泼辣直爽、敢爱敢恨的银幕形象与王苏娅电影表演艺术的生命质感

在王苏娅的个人生命历程中,敢作敢为是其明显的性格特征。1956年,王苏娅参演藏族题材电影《猛河的黎明》后,就想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深造。受到阻力后,她径直到了当时的云南省文化局局长黄铁的办公室,以至诚打动了黄铁。拿到推荐信后,自己换乘车,风尘仆仆,一星期后到了北京。她虽然错过了招生考试,但还是找到文化部的领导陈荒煤,最后以自己的才华通过补录面试。北京电影学院的系统学习,成为王苏娅电影生命中的重要环节。文革中王苏娅受到冲击,文革后又受到攻击时,她上书当时的云南省省委书记安平生,把这些年来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一一述出,引来安平生的震怒:“难道云南这块风水宝地就这样留不住人才?”有了这句话以后,王苏娅才开始过上安宁的日子。在上任昆明电影制片厂厂长后,王苏娅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动员,有力的促进了电影制片厂的发展。

  这样的性格底蕴,使得王苏娅在电影表演艺术中,对那些泼辣直爽,敢爱敢恨的电影艺术形象,理解较深,塑造得心应手,也深受观众喜爱,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在王苏娅出演第一部电影《猛河的黎明》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这部电影中,王苏娅扮演的藏族少女泽朗纳慕,抬枪打死天上的山鸡,甩抢毙掉眼前的敌人,对爱情忠贞不二,不惧敌人威胁,勇敢追求光明的形象,已经有着王苏娅的性格底蕴蕴含于其中。而她的个人艺术风格,在1959年的成名作《战火中的青春》和《五朵金花》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

  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的主要角色,正是王苏娅饰演的“女扮男装”的高山。这部电影是根据作家陆柱国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改编的,其人物原型,是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的郭俊卿。扮演这样的人物,挑战难度可想而知。电影中的王苏娅,一方面是青年英雄排的副排长,冲锋陷阵,男儿气概;另一方面又是敢言敢为,心细如发的女儿身,也是整部电影中唯一的女性。这两个微妙的性格特征,被王苏娅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演绎的十分到位,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王苏娅因此名声鹊起,成为电影界的重要演员之一。

  在电影《五朵金花》中,王苏娅饰演的“炼钢厂金花”,虽然不是第一主角,但也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关注。其重要原因,就是王苏娅把“炼钢厂金花”的泼辣性格与善良品质,演绎的极其生动,令人过目难忘。电影中,王苏娅与男友的吵吵闹闹,敢爱敢恨的感情生活,以及快言快语,热诚爽朗的个人风格,都极其贴近生活。特别是其爽朗的笑声,很容易感染观众。另一方面,电影中的王苏娅,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公社能炼出好钢,不辞辛苦,走遍苍山,最终在陡峭的岩洞中找到了高质量的矿石,并留下了会炼钢铁的大鹏。这样的时代形象,也令当时的观众为之倾倒。

  仔细品味这两部电影中王苏娅的电影表现艺术,可以发现这两个角色的人物形象,与王苏娅个人的性格特征互相契合,并透过银幕产生了强烈的生命质感。一方面,王苏娅有着参军经验和北京电影学院的学习经历,再加上自己敢作敢为、泼辣好爽的性格,进而与电影中的人物角色产生了共振。另一方面,王苏娅充分挖掘了自身的艺术潜力,在自身的生命体验基础上,把自己的艺术潜力与表演天赋向前推进和发展,最终创造出了真实、深刻、富有生命质感和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王苏娅的电影表演艺术风格,在这两部电影中初步确立并受到广泛关注。

二、“极左”思潮影响下的银幕形象塑造与王苏娅电影表演艺术才能的延伸

在文革中,王苏娅受到冲击,头顶“保皇派”、“三名三高”等莫须有的帽子,遭遇公开批斗与残酷迫害。直到1973年,毛泽东主席对文革中的文艺生产表达不满后,离开银幕长达15年的王苏娅,在北影厂陈强老师的极力推荐下,出演电影《海霞》中的主要配角阿洪嫂。这部电影在文革后期的放映,成为当时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牵涉到很多中央领导高层。但阿洪嫂这个泼辣勇敢的女民兵形象,却受到上至中央高层,下至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即使是以挑剔著称的江青也指出:“只有一个角色立得住”,这个角色指的就是王苏娅扮演的阿洪嫂。但受制于那个扭曲的时代,电影《海霞》也必须遵守“根本任务论”与“三突出理论”,王苏娅的个性特色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必须让位于需要突出的主要角色。但王苏娅仍然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表演艺术才能,在中国电影史上仍然留下了独特的“这一个”。

  文革期间,王苏娅还出演了电影《海上明珠》中的主要人物凌燕子。这是一个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敢于同阶级敌人做斗争,积极在“农业中学大寨”的农村妇女形象。事实上,上世纪60年代广泛开展的学大寨运动,主要是学“艰苦奋斗”与“自力更生”的精神;大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径;基层干部与农民一起劳动的工作作风等。但到了文革时期,农业学大寨与坚持阶级斗争融合在一起,成为阶级斗争的典型和社会主义继续革命理论的现实实践样本。在此背景下,王苏娅饰演的凌燕子形象,是坚持建造海上大寨田,积极与副业队长崔民非法倒卖尼龙丝线这种资产阶级道路作斗争。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形象设定,基本上脱离了现实语境,执行了文革主流意识形态所要求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趣味。

  文革末期,反映如何办教育的电影《决裂》在全国上映,王苏娅在这部电影中出演农村妇女李金凤。这是一个求知欲望强烈,抱着小孩也要上大学的农民形象,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与左倾思潮的痕迹。电影表达了一种“社会主义办学”与“资产阶级办学”的两种不同道路,为“白卷英雄”张目,用双手布满老茧代替专业办学,具有明显的极左思潮痕迹。但另一方面,该电影主张大学要注重实践知识,实行为工农兵服务的半工半读教学模式,以及面向普通群众办学的教育思想,却在几十年后仍有余波存在。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的潘天强教授指出:“有人用影片中的台词‘看一个学校的好坏,不能只看有没有高楼大厦,也不能看有没有专家教授,要看这个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来寻求一种对旧有理想主义的追思。看好这部影片的人还不在少数”。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王苏娅在文革中出演的角色,确实受困于时代的局限,其银幕形象有着图解政治,凸显文革思维的弊端,这是那一个扭曲的时代,电影艺术无法回避的命运。但与此同时,尽管极左思潮横行中国,王苏娅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创作者,仍然能在政治与艺术的空隙中,创作出有一定生活实感的艺术形象,其闪耀的独特艺术光辉,也不能轻易被抹杀。而在电影表演艺术中,王苏娅能够找到人物环境的着力点,并从内心深处演绎出生活的感染力,这是对其电影表演艺术才能的极大延伸。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会被《海霞》《决裂》等老电影所感染,甚至成为讨论话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三、新时期的多样化角色塑造,王苏娅有较高的电影表演艺术的分寸感

新时期以来,战争或现实题材类电影中“铁娘子”形象逐渐减少,王苏娅的电影艺术开始逐步转型:由泼辣勇敢的银幕形象,逐步转化为多角色人物形象的塑造。这里既有对反派人物形象的精心打造,也有慈母或教师角色的艺术呈现,还有经典电影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塑造。可以说,王苏娅塑造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各类型女性形象,为电影艺术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1981年,王苏娅出演电影《七月流火》中的女大律师“杜金光彩”,其银幕形象出现了一次大的颠覆。在这部电影中,杜金光彩表面上是一个大律师,实质上是丧尽民族气节的汪伪特务机关的忠实鹰犬。王苏娅扮演这个角色时,穿着时髦、颈戴项链,外部动作线条干练,话语中机锋暗现,掩藏着自己的真实目的,恰如其分的把那个扭曲时代的政治怪胎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同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桑弧、傅敬恭执导的电影《子夜》上映,王苏娅出演了地主冯云卿的“姨太太老九”,将其性情乖张、奸猾无情、生活奢靡的形象呈现了出来,颇见艺术功底。1982年,她在电影《家务清官》中饰演市委书记梁羽的妻子杨青蔚,这是一个有着浓厚特权思想的女人。王苏娅将这一反面人物的思想与灵魂,从里到外演绎了出来。另外,1981年由岑范执导,严顺开主演的电影《阿Q正传》 上映,王苏娅出演这部电影中的“吴妈”,将这个女仆对阿Q的同情,以及被阿Q惊吓后的痛哭,演绎的非常到位,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1982年,王苏娅主演的电影《心灵的火花》上映,在全国引起广泛讨论。这部电影是针对文革后如何挽救大批失足少年而拍摄的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电影中,王苏娅扮演主要角色——许老师。这是一位慈爱温暖、热诚耐心的工读学校老师,每天面对的就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失足少年。但许老师认为,这些孩子的心灵火花并未熄灭,教师就要做个点燃心灵火花的火把,积极挽救这些逆反心理较强的孩子。这部电影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王苏娅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点亮失足少年“心灯”的教师形象:在失足少年的面前,她即是父母,又是医生,面对困难不畏惧、面对危险不屈服,善于沟通,真诚善良。类似的形象,在1983年的电影《海上生明月》中也有所表现。在这部电影中,王苏娅扮演女高音歌唱家叶芝,偶尔发现了渔家女李燕的音乐天赋,于是无私的帮助李燕成长,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把李燕培养成才,其慈母与教师的形象融为一体。

  1984年,王苏娅出演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桑弧执导的喜剧故事片《邮缘》中的“丁母”,该电影后来获得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二等奖、第一届科罗米埃国际消遣电影节青年观众奖等奖项。1986年又接着出演了电影《邮缘》的续篇《女局长的男朋友》,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同年,电影《鸽子迷的奇遇》上映,获得了1987年印度第5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金像奖。王苏娅在这部电影中出演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秦颖,她因思念自己的孩子,冒充主人公收养的女孩“天天”的生母,最后却发现了女孩天天与养父之间浓烈的父女情,最终幡然悔悟,也得到了主人公的原谅。

  2003年,筹备多年的电影《邓小平》上映,迅速引起轰动。该电影获得2003 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03 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200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化妆、故事片特别奖等荣誉。在这部电影中,已经65岁的王苏娅出演邓小平的夫人卓琳,这也是王苏娅电影演员事业的收山之作。扮演卓琳的王苏娅,能够深入到领袖夫人的内心世界,不做作,安详大度,与邓小平甘苦相伴,受到邓家人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从电影表演艺术来看,王苏娅在新时期扮演的角色众多,但她都能够悉心研究,潜心思索,努力挖掘出每一个角色的生命质感,能够使自己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感受处于不断更新之中,最终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银幕形象。另一方面,电影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更加注重细节,其体态、手势、表情、动作等本身的表现力,是演出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王苏娅无论是扮演慈母形象,还是出演反面人物,其动作神态都能符合人物设定,达到了一个神态、一个皱眉、一个体态均能传达出人物内心活动的艺术境界。文革后的王苏娅,在电影中非常重视“表演艺术的节制”,与文革中的电影表演艺术拉开了距离。她在扮演多种角色的艺术表演中,在“流于过火”与“太平淡”之间取得了艺术平衡,达到了一种分寸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恰如其分”,这是非常难得的。

  综上所述,王苏娅在其几十年的电影生涯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前进,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而且其女性形象具有比较正面的意义,大多是“刚而有度、柔儿不弱”的现代女性。而她的电影表演艺术,能过结合自己对角色的体验,能够从本色演绎,呈现给观众贴近生活的生命质感,进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不断的去学习与总结。

  

  孙国志 梅花之三 国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