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载体,图书装帧设计是青年设计艺术家马滨钟爱的事业。
他崇尚简约的设计,认为简约不等于没有内容,简洁明了,富有时代时尚元素的设计,是图书装帧设计走向符号化,标识化的抽象表达,也是设计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是马滨一以贯之坚持的设计理念,他到出版社工作的11年间,充分发挥自己绘画专业与图书装帧设计相结合的优势,设计出一系列抽象简约展现形象内容的美术类图书,体现他在“读图时代”,文图共同呈现的国际化视觉阅读观点,并因此形成自己“展览呈现式”图书设计的个人风格。
马滨的封面艺术,在视觉表现上主要以突出绘画“点、线、面”的构成为特征,创造在块面与块面之间的形象与意象,又在意象中通过关键图文符号来“画龙点睛”,凸显图书精妙之旨的这类作品为代表性设计;其次是应用书法书写性转换的线性造型或写意类创作,在设计中“腰线”的使用,以丰富视觉“节奏”这样一些标识化类的作品。
他在装帧部分的设计,讲求现代与古雅的审美结合,材料使用与时尚的工艺制作结合;内页排版的创意,则特别注重文图在相互解读中,自然创造纸上的律动和空间节奏,让扉页、目录、内扉、书眉和版式等各种细节,构成统一而又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设计语言,形成整部图书视觉上的“流”与“面”自然勾连转换,把阅读节奏感处理得非常高级。实际上,每一本图书成品最终给予读者的美好阅读体验,恰是马滨设计艺术历程10余年来相互承接,稳定提升的图书装帧设计艺术风格的整体面貌,其表现性达到了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他的设计作品因此而获得读者与作者的一致认同,使他成为云南出版界图书装帧设计的翘楚……
图书设计的构成元素
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一直是人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追求精神生活和审美享受的特殊媒介。图书装帧设计是图书形象的审美表达,它的构成不仅是印刷与工艺的关系,时代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关系,还是整个社会生态建构与发展的关系。在我们现在称之为传统出版的20世纪70至80年代的出版模式中,图书开本多为16开或32开,装帧设计以简单朴素为主,其主要原因还是受印刷工艺所限制。造成图书的样式和开本相同,图书规格千篇一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设计在今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说无处不在。而由色彩、图形、布局三大块构成的平面设计,其本质是创意,也创造了人人在“设计”中做选择的生活形态,体现了社会在物质文明进程中,实用设计功能的重要性。所以马滨说:“设计最直接的关系还是人,设计者的人生阅历与知识结构,才情学养与敬业精神,以及展现专业审美品位的素质和能力,是今天图书装帧设计品质的保障。”
1919年,包豪斯在德国魏玛出现,成为世界的第一间设计艺术学校,它的教学意义是通过设计制作,让德国人民享受最美好的未来。其中,伊顿的设计教学重点是“美学基础”,目的是让学生“理清物质的本质和矛盾”。这门长达一年的基础课程,还设置了名为“和谐”的教学内容,由音乐教师来教授节奏和旋律,教授学生设计艺术需要讲求“律动”的重要性。这个仅存在14年的设计艺术学校,当初所提倡的“简约设计风格,美学基础教育”思想,在设计界推崇和沿袭至今。设计包含工艺和制作,当年的包豪斯第一工作室就是平面印刷,第二工作室是装帧。可见,图书装帧设计在设计艺术中的源头地位。
在图书普及世界之后的几百年间,图书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直至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手机阅读的普及,导致很多人不上图书馆,买纸质书的人也少多了。因此,图书作为商品,其市场竞争力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已从单纯的依据其所提供内容的价值决定,转向由整个图书成品整体呈现的审美趣味、文化品位以及由此带来的亲合力、认同感所决定。购买者通常要考虑哪家出版社?怎样的版本?你真的是一本好看又值得收藏的图书吗?选题与编辑,内容与设计,印刷材质等品质,是否让读者看了爱不释手,非买不可,成为了今天人们选择图书非常重要的标准。
上述内容,与其说是图书装帧设计的构成元素或今天的思考,倒不如说是具有系统出版知识结构的出版人马滨,在具体到设计这一工作时,必须和必然的思想理念。作为出版人,他始终坚信,不管阅读媒介如何发展,纸质阅读的高贵与享受,依然会是人类知识文化传播和读者精神构建的主体。
图书设计的专业素养
在抽象创造中,专业素养对一个设计者是非常重要的内涵。马滨说:“一本书最核心的部分是内容,图书的编辑过程就是对内容的加工过程,也是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过程,一般包括图书选题策划、寻找合适的作者(组稿),书稿创作、定稿、编辑加工(含图书装帧设计、排版、三审三校),签清(图书编辑、作者一同确认并签署可以印刷的稿件)等环节,使之成为具有成熟内容的书籍。”当一个图书设计者面对一部成熟的文字作品,特别是像马滨这样做过编辑,经历过组稿活动的设计人员,是一定懂得如何提炼精彩的重点内容,在“二创”中转换为视觉图形呈现。同时也清楚自己的设计,是为体现这个已经成熟的内容,做更加精准的视觉传达和形象塑造的,不能为了强调主观设计思想或表现个人喜好,而喧宾夺主。简言之,图书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围绕已经编校定稿的成熟内容,顺延作品的文化方向和艺术风格,发挥其创意思维,施展设计构想,突出设计与内容的关系。且最好是通过设计,概括和提升图书内容,做到形象地集中表达,以求得内容与设计合二为一的最佳效果,达到提升图书品质的作用。体现设计者的艺术才情和专业素养。
马滨在出版社的岗位是装帧设计,但也从事文字编辑、选题策划和组稿活动等工作。这些经历,让他成为一个有编辑能力的设计者,这有利于他对设计内容的把握,加强了他形象表达的创作能力,使他能够几乎是自然而然地用编辑的思维去做图书装帧设计。
马滨认为,一个摄像,必须要了解导演的意图,否则就会发生冲突。而一个图书设计者,多一些编辑知识,积累丰富的文化修养,设计时容易做到自觉削弱设计者外在于图书本身内容风格的主观意识,这样,便能够博采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使设计创意丰富多元,从而更好地避免让自己的作品落于俗套,形成公式化或形式化的走向。也就是说,设计者的才情和学识,包括出版行业的工作经验,决定了设计人员的想象力,有深度的表现力,有创造性的视觉张力。还要注重培养执行过程中的综合掌控能力,才能做到让创意与内容有机结合,做出相得益彰的图书装帧设计优秀作品。
云南艺术学院版画专业毕业的马滨,知道“绘画”与“设计”的差别:“绘画属于主动创作,画者的状态通常是在内容之上的自由创作。而设计大多是指定内容,属于被动创作。特别是图书装帧设计,是在编校好的成熟内容里寻找抽象式的形象创造。”他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工作的11年间,平均工作量为每年做100本图书的装帧设计,有可能一本书做3个稿子,11年大约做了1100多个设计方案。这样的历练与成就,是他“主观”遵循图书设计的“被动”因素,在工作中与作者、编辑有效沟通的结果,体现了一个青年设计艺术家勤奋工作,设计以外的综合修养。
无论是工匠之艺还是纯粹的艺术,一切量变都会带来质变。马滨这些年的工作效率和业绩,为他的设计艺术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拓展了本就具有绘画形象思维的个人创作空间,提升了他与抽象创造相结合的设计能力。
图书设计的专业风格
在任何行业中,每一位从业者的工作最终往往偏向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厚积薄发”。马滨从小练习书法,对中国画也颇有研究,懂得绘画与书法的关系很直接。两者不仅是同一媒材的艺术语境,还同是笔墨和书写的方法。以写入画,绘画和书法又都讲求书写的线条美,两者之间可谓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设计者的风格特点,是由个人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和审美趣味组成的。马滨由于版画专业的关系,在图文结合的书籍方面,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创作思想。特别是通过闲暇画画和写书法的训练体会,不仅对美术类的图书装帧设计产生倏然的亲近感,还对文字和书写有一种以生俱来的带入思考,即你做与不做设计,相关思维模式都会成为素材储存在脑子里。比如阅读熟悉的画家作品,对设计对象有足够的了解,工作起来便自然少些冥思苦想,设计创意也不会太牵强附会。相反,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展现创作思维,自然会把装帧设计做成书中的一部分,甚至做成其中的一幅创作作品,与图书融为一体。
作为一个80后的图书装帧设计者,马滨从开始就不想落入俗套的设计思维,喜欢独立思考做事。他曾做过的一本青年诗集,在设计中放弃了大家平时看惯的复杂,选择一些单色线条,构成似有似无的图形,凸显现代简约的艺术风格。这样的创作灵感来自与诗人的感同身受,即现实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将设计构思融入诗集内容,把压力当成一首诗来体现,以表达年轻人想要极简轻松的生活观念,追求流行时尚的生活方式。
马滨说:“云南人民出版社是云南唯一的综合类出版社,侧重于历史文献、人文社科、民族文化类的图书出版。”2008年,他参与了《筇竹寺五百罗汉》一书的编辑,并承担了全书的装帧设计工作。这是一本文献集图录,是马滨第一次遇上突出绘画专业与设计排版相结合的案例。也是他带着喜爱和专业激情,主动创作和享受装帧设计的选题。这种自由创作的状态,有机会让马滨做到将设计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文献与图片完美结合,出现了文图共同呈现的纸上展览效果。其沉厚中跳出华丽的封面,古雅的装帧,透着历史与宗教的庄重气质。图书内页的排版动静结合,繁简穿插,使大跨页,小特写既有整体节凑,又栩栩如生有变化,使阅读的直观感觉律动而神圣。毫不夸张地说,《筇竹寺五百罗汉》简直就是一个高级别的纸质陈列展,让复活了的五百罗汉从200年前向我们走来,成就了马滨图书装帧设计的小小丰碑。
2013年6月,笔者因为《镜·境女性视觉艺术》展览的图书出版认识了马滨,请他做的选题是一本由男作家写女画家的图文书籍。双方沟通时,笔者特别提出不能像美术界的时下风气,把书做的又大又重,展览开幕一发,嘉宾离开时根本不便带走。马滨做了新的尝试,他采取异形16开本,把画册做的偏向便于携带,做成一本容易放进书包和书柜的图书,其样貌成为他设计作品的又一个突破。
2014年6月,依然是笔者的《风景之上1》展览图书,一个由女作家写男画家的文图选题,由于参展人员大部分是马滨熟悉的画家,甚至还有他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他跟进了整个策展和组稿的过程,到图书设计阶段,文图内容已经像一条展线在他心里成了腹稿。马滨的最终设计排版,是一本开创了人民社图片与文字结合呈现,各不偏废的“跨界”级别图书。当一本精装露脊画册书籍,在画展开幕式端庄隆重示人,现场的作家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书”,而画家却略有微词“画册设计过了点”,书画鉴定专家则另有说法——这是一本真正可以代表云南与外界交流的图书……
著名艺术家陈流绘画题材宽广,艺术表现能力强,具有凡看到的东西皆可入画之本领。也是2014年,《陈流水彩作品集》一书,马滨既是编辑又是设计的双重身份,面对陈流从2006至2014年近200幅作品稿件,涉及了人、马、鱼、虫、风景、云、神……他迟迟找不到呈现的方式和设计理念,反复思考又推翻。最终得益于和陈流的一次沟通,他的观点是“万物皆可入画”,关键是创作切入点。瞬间启发马滨从“二维”跳到抽象,容得下万物的只有天地之间了,天地之间是方圆!
于是,马滨的方圆设计概念诞生了:“在方圆之间,我与我的对象共存。方圆之间,形成了我的绘画语境。方圆之间给予我限制,更让我获得自由天地间的可能。”而陈流的艺术创作,也足以称得上无愧于立在“方圆”中的呈现。
这个选题马滨从编辑到装帧设计,从排版到印刷,从扉页到章节与章节之间、图片与文字之间、应用纸张变化视觉的处理方式,包括纸张材料的选择与全书装订,让设计无处不在,又似乎没有设计。这就是他在“方圆”之间想要的视觉效果,在意象与具象之间寻找和追求空灵的艺术境界。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过程,采取了混合的反复佐证和平行推进方法,一本240个页码,正度12开本的《陈流水彩作品集》图书完成了。后来入选了“全国第八届图书装帧设计展”,荣获“云南省图书装帧设计二等奖”。
以上案例,足以说明马滨做美术类的相关设计,真是比单纯学设计专业的美术编辑多几分从容,几分游刃有余,也多一些内在的创作优势。做到在设计艺术中不断探索,不重复自己,追求独树一帜的创作呈现。奠定了他在绘画类图书装帧设计的专业风格,并获得云南美术界的普遍认同,近几年在出版业内外引起很大关注,至今已设计出品此类图书50余本。此外,马滨设计的《云南旅游大观丛书》《于占林木石装饰艺术》《2016:中国高等教育观察》《东方大峡谷》《观红河》《马帮文化》《异常寻常》《诗收获》等图书,其艺术特点也都可圈可点,均得到出版界一致好评。
一个编辑,又或一个图书设计师,他们去逛书店的时候,观察的视角和重点完全不一样。而一个读者就单纯多了,找自己喜欢的图书买就行。所以,一个像马滨这样懂得图书策划、编辑的青年设计家,一定会思考图书文化消费的时尚性,装帧设计的市场性。当然,最重要还是在优秀的内容作品之上,充分体现装帧设计在图书中的视觉传达作用,让好看的图书为读者创造美好的读阅体验,以发挥图书引导民众精神生活作用,促动民众自觉阅读时代。期待社会呈现民众因图书之美爱上读书,把阅读变成享受来消费,把文化艺术植入家居生活,体现不一样的生活美学,共同创造人类精神愉悦的文明新高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