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七月流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云南省文化厅、昆明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于2018年7月21日圆满降下帷幕。为期十天的展演盛会,舞彩缤纷,惊艳春城,共上演了5台大型舞剧和5台优秀节目,让时值盛夏的昆明披上了异常浪漫绚丽的奇幻色彩。笔者在观摩5台大型舞剧与5台优秀节目的活动中,对本届展演的大多数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作如下评述:
一、舞剧,本届展演的一大创举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手段,表现一定戏剧情节内容的舞蹈的最高表演形式,是一种以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艺术成分构成的综合性的舞蹈表演艺术。中国舞剧的创作与表演具有坚持民族风格、重视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并注重舞剧的戏剧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表现特征。在本届展演中,舞剧的引入使春城的文艺舞台频添了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本届展演的一大创举。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出品制作及与吉林市歌舞团联合演出的原创民族舞剧《天路》,是一部以青藏铁路建设为题材,以三代人不忘初心的坚守筑路为故事主题,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于今年七一新鲜出炉的一部歌颂藏汉人民情谊,展现改革开放风貌的新时代作品。该剧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剧中人卢天、央金、索朗姐弟及老东北、小四川、卢天父母等一群人物群像,其中卢天与央金、索朗姐弟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编排精致,记忆犹新。在剧情中多次变化重复出现的“安装铁轨舞”与“藏民收割舞”“军民情谊舞”“护送小孩舞”等群舞场面,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该剧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本届展演开启了充满“天路”精神、振奋人心的新篇章。
舞剧《家》的改编来自巴金的同名小说,其原著是一面张扬现实主义的、呼唤自由民主、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丰碑。由四川省歌舞剧院精心编创的舞剧《家》则以更加凝练、晓畅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这部鸿篇巨著中复杂沉重的爱恨纠葛与悲欢离合,让人观后久久沉浸在几个男女主人公的悲情故事之中。舞剧《家》以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多把古色古香的椅子贯穿全剧,时而聚拢,时而分散,时而阻隔,时而包围,使高家大少爷觉新始终禁锢于封建礼教与家族权位,渲染了觉新非常痛苦又极度矛盾的心情。两场婚礼和两场葬礼的强烈对比,红色轿杆与黑色灯笼的巧妙运用,浓烈地烘托了高家心狠手辣、毁灭人性的悲剧效果。扮演高老太爷的演员从始至终背靠椅子舞动直至谢幕才与观众谋面,这一精心设计耐人寻味,寓意深刻,透露出高家无形的封建家庭丑恶势力无处不在,阴险弥漫。该剧最为人称道的是几位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刻画与塑造,觉新的懦弱与矛盾,觉慧的醒悟与希望,鸣凤的朴实与真诚,瑞珏的温婉与顺从,梅的孤独与清苦,都使观众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另外在音乐创作与舞美设计方面,川剧高腔、青砖高墙的运用也颇有地方特色,把观众带入了特定的地域环境与人物情景之中。
由重庆市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杜甫》采取独特的“块状舞段”结构进行“以舞构剧”,采用“求仕行”“丽人行”“兵车行”等一个个场景,“仕女舞”“弓箭舞”“农乐舞”等一个个舞段,将颠沛流离的“诗圣”杜甫意象化地呈现在舞台上。编导将国际艺术审美视野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以古典舞结合现代舞、汉唐舞的动作语汇,进行演绎诠释,语言精练、美轮美奂。《杜甫》具有独特的舞剧结构和精致的审美追求,创作上锐意求新,诗情画意兼具。《杜甫》全剧以表意的手法,讲述了“诗圣”颠沛流离的一生,也即他入世、处世、出世的全过程,并重点展现出他晚年的生活场景。一生多历动荡漂泊的杜甫,他用诗歌表达了对战争、叛乱的深度厌恶与痛恨,以及对安定与和谐生活的极度渴望,显示了他对时代的巨大超越。
云南省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剧《诺玛阿美》,通过一位哈尼族贝马的讲述,呈现了一个古老民族追寻梦想、威武不屈、震撼心灵的迁徙史诗。该舞剧运用叙事的手法,细致深入地讲述了很久以前哈尼族先民在美丽的家园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外族入侵打破了原有的安宁与平静。哈尼族青年英雄纳索目睹父亲战死,临危受命带领族人走上迁徙之路,在恋人戚姒和母亲的鼓励下走出悲痛,成长为一名勇敢担当的哈尼族头人。他们掩埋兵器,祈求和平,重建家园,繁衍生息,与其他兄弟民族不断交融,同仇敌忾,抵御外辱,在共同战胜外敌中纳索英勇战死。其妻戚姒继续带领不屈的哈尼人奋勇向前,最终抵达心中的“诺玛阿美”,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民族史诗。该剧选择了具有国际意义的重大题材,将更深层次的一个民族的迁徙、抗争、崛起、复兴展现于舞台,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这是一个以民族民间舞样式构成的舞剧,使用民族舞蹈语言进行结构、分幕,是一部带有独特民族性的舞剧。在表现方式上,运用音乐“等节奏”和舞蹈“等动作”的表现手法,贯穿始终,风格统一,语言独特,表演粗犷质朴。该剧运用四根柱子象征哈尼族寨桩。忽而矗立,忽而倒下,忽而形成山间小道,忽而形成层层梯田,使观众进入具有民族特点的典型环境之中。其中“迁徙舞”“战争舞”“祭祀舞”“狂欢舞”“劳作舞”等舞蹈场面,让人异常动容。特别是扮演纳索和戚姒的两位演员就是来自该民族,纳索高大帅气,戚姒娇小玲珑,他们的骨子里和血脉中与生俱来就有该民族的优质基因,让观众深深感悟到哈尼族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追寻梦想的民族精神。这部舞剧作为云南本土参加本次展演的重头作品,在展演的最后一场浓墨重彩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舞情,本届展演的一片亮色
舞以宣情,舞蹈是人们的情感在高度激动时的审美创造和形象反映。舞蹈家在创作或是在舞蹈表演时,内心总是充溢着丰富多样的情感色彩,这个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创造者从给予了他强烈感受的现实生活的世界中来,带着自己的审美情感和独特感受,用动态的人体、充沛的激情,再造一个服从舞蹈家心灵需要的舞蹈世界的过程。在本次展演中,由昌都市康巴文化艺术团创作表演的群舞《快乐生活》,表现了一群牧民骑着摩托来到昌都买年货,看到新昌都改造建设的美好景色,情不自禁地赞美昌都的繁华美好繁荣。他们开心地买完年货后,并以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回家,想给家乡的人们诉说昌都新城市的面貌与新城市的发展。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群舞《母亲的麦田》,讲述了“我们的梦躺在家乡的河床上,母亲在麦田的目光爬满了时光的痕迹,大地的胸襟犹如母亲的情怀孕育了一代代儿女生生不息的爱……”。该作品以汉族民间舞蹈素材为主,塑造了大地母亲和泥土儿女的形象,表达了对祖国、大地、母亲的深切热爱之情。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群舞《雪域汉子》,表现出在被世人喻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上,生活着勤劳、淳朴的藏族人。他们用智慧和勇敢在这片神秘而圣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着,那些憨厚腼腆的笑脸、风雪卷不走的温情中都流露出“真善美”的永恒。他们因幸福而歌颂,为快乐而起舞,歌舞中流露出藏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的群舞《悟尘》,作品立足中国古典舞身体语汇和传统道家文化元素,从道家独有的法器“拂尘”着手,进行融合发展以及道具的结合运用,意在深入挖掘符号式的身体表达与传统器具拂尘的舞蹈化、多元化呈现,最终通过舞蹈和道具相辅相成的意象表达,体现有无在心、悟道自然、超脱自然的哲学思维与精神追求。
北京舞蹈学院的群舞《纸扇书生》,该作品通过表现一群年少书生的趣、雅、狂等不同侧面,展现了他们谦谦君子,风度翩翩,文质彬彬,意气风发的书生气质。纸扇飞舞,衣袂涟涟,舞蹈运用纸扇的丰富变化,描绘出一幅雅趣横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古代文人景象。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群舞《行云赋》,舞蹈取“龙行云起”之意。“龙”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信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作品通过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审美和动作语汇,以“人”之“魂”展现“龙行云起”之气魄,表达了“龙”的传人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
北京海淀区舞蹈家协会的群舞《响屐舞》,为春秋时期宫廷中著名舞蹈,由越女西施首创。其舞蹈形式为脚穿木屐、群缀小铃,舞动时木屐踏地与裙缀铃铛搭配响起,别有一番风韵。借此古代经典舞蹈形式,展现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下自然唯美,自由洒脱的舞蹈风格、时代特征与审美意蕴。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的群舞《岱日查》,“岱日查”原来是人们在劳动之余逗乐开心的一项小游戏,牧人们以对歌的形式进行相互辩论、机智对答,善意的讽刺嘲弄,幽默机敏的反唇相讥,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蒙古汉子的细腻呆萌,更折射了马背民族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群舞《高粱·红》,通过黑土地上一群女子扮演高粱秧苗褪去绿装换红装,大片红色对空望,红色的绢头摆啊摆,强劲风动不低头的情景。表现了咱是一缕千色花,根生于地回首望,纵使霞光红满天,依然万绿丛中笑的欢乐情绪与热烈气氛。
三、舞境,本届展演的一种追求
意境,在当代文艺理论中被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一个舞蹈作品里,舞蹈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舞蹈作品的成败和审美价值的高低,在舞蹈创作中通常运用自己的全部心智,集中自己的全部审美创造能力去寻找和锤炼作品中的舞蹈形象,追逐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象外之象”——舞蹈意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群舞《逐梦云天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该校自主研发的首颗微小卫星“天巡一号”和国产大飞机C919的科研团队。经过实地采风和构思,主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具体的人物和事件,重点表现航空航天科研领域这个群体的精神世界。舞蹈中多次出现单手贴头向上升举和双手向前平推打开的主题动作形态,意在展现和强调科研人员的思考过程和破开云雾寻找答案的目的;而敲击键盘的舞蹈段落则相对具象地展现了科研人员的科学实验过程。整个舞蹈虚实结合,意蕴深远,旨在体现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们对太空的思索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群舞《阿嘎人》,通过一群男女青年夯土击壤、建盖房屋的舞蹈场面,表现了清晨的阳光牵着阿嘎人的脚步,屋顶下的一方土地承载泥土与汗水。石墩与土地撞击出节奏,一轮又一轮的合唱,一声又一声的笑语,这是高原上劳动者的欢歌。他们沉醉着,一切欢乐和美好都是那么纯粹自然。夕阳的余晖洒下一路的憧憬与希冀,也给这群最可爱的人们涂上一层幸福。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群舞《女书·吟》,以湖南江永地区“女书习俗”为背景,讲述了两位同年同月出生并结义金兰因为一场离别一生守候、一句誓言终生无悔的的情感故事。舞蹈《女书·吟》为叙事性题材,采用回忆倒叙的方式展开,从信守誓言苦盼姐妹重聚的老年姐姐的视角进入,以现实与梦境的双重时空交融与情景再现,勾勒出湘南永州一带特有的淳朴民风民俗和“女书”文化下“老同”之间超越亲情与爱情纯洁的情感世界。通过作品折射出当地妇女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用来表述其思想情感、道德取向、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民俗表现形式。作品中运用女字、女歌、女红及其传承的民俗活动构成了丰富而立体的女书文化。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群舞《灵·境》,讲述了环境污染下万物皆有灵性,漫山遍野的棕榈树开始凋零、枯竭。大地的哭泣、撕裂,向白鹇鸟传递着沉重的讯息,灵鸟感到痛苦与恐惧,但它依旧守护自己的家园,努力想唤醒一个个生灵。从远处衔来绿色种子,这份坚守让哈尼族人看到希望与生机,她们带着那颗不离不弃的心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捍卫那片青山,守望自己的绿色家园。万物复苏,又再现一方灵境。
东北师范大学的群舞《转山》,表现了众生万象,情怀、际遇不同,神往的地方也不同。触额、触口、触胸;身敬、语敬、意敬。俯仰于天地之间,用脚步丈量着自我心灵的净土。朝圣之途始于信仰,也是人生交错、命运轮回的过程,如同在生命长河中有人陪你来到这个世界,也有人送你离去。成长、成熟、故去、新生都在转山途中发生着、上演着。唯有带着灵魂,感受生命轮回之美,在朝圣路上幸福的前行。
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的群舞《山之子》的创作灵感源于哈尼族最具特色的“铓鼓舞”。该舞蹈紧紧抓住铓鼓舞雄壮豪放、质朴刚健、热情洒脱的特点,展现出哈尼人坚韧不拔、团结拼搏,热情而不失内敛、豪放而不失温婉的民族性格,体现出哈尼人大山一样的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群舞《梦宣》,再现了曾经辉煌一时的西藏古格王宫中的壁画,述说着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一位现代的“宣舞”舞者,用千年的“宣歌”唤醒壁画中人,带你梦回古格,意蕴深远,神奇迷幻,充满遐想。
山东艺术学院的群舞《闯海人》,讲述了一群闯海的汉子,光着脊梁,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带着神圣而坚毅的信念,面对大海,在为了生存而和风浪的搏斗中,体现了世世代代渔民豪放坚韧的性格。他们有过多少辛酸的泪水,也有过多少欢歌笑语,曾经风华正茂、青春洋溢的开拓者们,在这条荆棘丛生、充满未知的道路上,挥洒着汗水与泪水,即使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失去生命也无所畏惧!
新疆师范大学的群舞《水草·逐》,通过哈萨克“逐水草而生”的历史现实,整合哈萨克民间舞蹈独特语汇与典型特征,以舞台艺术作品中“母亲”对生命进行追忆的具体形象,以舞蹈作品内涵深刻理解区域文化特征与民族族群心理,实现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的沟通、交融与和谐。
综上所述,“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通过历时十天、一天两场的二十场演出,给盛夏时节的春城观众带来了一次次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视觉与听觉盛宴,也给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文艺舞台带来了一缕缕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的艺术清风。在掌声与鲜花、赞誉与褒奖的热潮中,我们也应该冷静地思考本届展演留下的美中不足,如对舞剧《天路》哑剧场面的准确把握,对《家》的群舞的铺排过满,对《杜甫》主要人物形象的再续丰满,对《诺玛阿美》双人舞的民族性及一些群舞节目缺乏生活根基,缺乏艺术创造力,形式大于内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等等问题,则需要进行继续打磨和不断提升,以达到趋于完美的艺术境界。期待下一届全国舞蹈展演谱写出更加绚丽辉煌的篇章!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