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戏剧,我的心上就会浮现宋代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诗句。天旋地转,岁月更替,将昔日多么红火耀眼的戏剧艺术,摧折得一溃千里,残鳞败甲满天飞,让人几多感慨,几多惋叹。
诞生于农业时代农耕社会的多种戏剧,进入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后,舞台的狭小容不下千军万马的浩大阵势,唱念做打抵不住声光电化的科技手段,脸谱与戏服的变换赶不上荧屏银幕的瞬息万变,从京剧、话剧到昆曲,从越剧、川剧到滇剧,几乎全线溃败,由过去的中心舞台悄悄转移至边缘角落,可以说是风流云散,门前冷落车马稀。
探因寻由,询源问道,非个人之罪,乃时代社会之巨变,科学技术之飞速发展,传播媒介不断更迭,使民众之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极大丰富与改变,时势使然,谁也无可奈何。
折回集中到滇剧来说,滇剧花灯,乃云南大地诞生发展二三百年之民间艺术。滇剧讲究“四功五法、唱念坐打”,具有“雅俗共赏、古今同趣”的美情乐趣,据1962年的初步统计,传统剧目已记录有大小剧本1600多本。因此不论是在城镇古都,或是乡里村寨,都常可听到滇剧、花灯伊伊呀呀的鼓乐唱腔。明代大文豪杨升庵曾写过《观秋千》诗句赞扬:“滇歌棘曲齐声和,社鼓渔灯夜未央。”纪录描写嘉靖年间滇池附近汉族民歌“滇歌”与少数民族的“棘曲”同时演唱的繁华兴盛景象。仅从这诗句便可看到当北方戏曲传入云南,与地方方音、风土人情融合形成以滇剧花灯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曾多么深受滇民喜爱,人们载歌载舞,彻夜狂欢,那是多么开心的一刻!在漫长的旧时代里,滇剧在云南城乡广泛流行,曾拥有广大受众,无数玩友和票友。云南大学著名教授刘文典看了栗成之的演出后,将之誉为“云南叫天”。看了坤角老生彭国珍的演出,赠诗彭郎:“六诏歌声动地来,彭郎芳举满蓬莱。”
然而,就像“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一样,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有盛衰起落。滇剧花灯在经历20世纪中期的繁盛之后,进入八九十年代即一路下滑,观众锐减,影响力和关注度暴跌,踏上一条日暮途穷的艰难之路。“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缺粮少戏,缺心少魂,从大众艺术日渐成为小众艺术。就以与滇剧比邻而居同为难兄难弟的花灯团来说:“20世纪80年代全省还有七八十个花灯团,现在只剩下8个,消失得太快了!”云南省花灯团团长黄绍成曾痛心向记者倾诉过。据他介绍,大量花灯团消失的原因首先是缺乏财政保障。仅存的这8个花灯院团,都是当地政府比较重视、有一定财政保障的院团。但经费不足仍然使花灯院团步履维艰。此外,由于行业地位的衰落,收入分配水平的下降,造成“人才流失、人才断代”的问题很突出,每次院团改革都会造成一批人才流失。作为肩负传承和弘扬“滇粹”的滇剧、花灯院团都面临着多重生存危机。
当此生死存亡之关键时刻,无数有志之士都为振兴戏剧和滇剧等各种地方戏出谋划策、献智献力,开药方,提建议,心心念念不亦乐乎。在我看来,除政府加大拨款,从财力物力人力方面提供坚实支持外,剧团与戏剧人自身也要强筋健骨强身固本,从观念、剧本、人才、演出多方面加强改革,提倡一种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以一种即便身处颓势,也要奋战到底的精神,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努力必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者,是要树心立魂,提振整个戏剧从业者的戏心剧魂。不妨先来讲几句魂魄之事。魂魄者,支配和主宰人们思想和行动之精气神也。魂魄中有情怀,有风骨,有气节,有光芒。对人和文艺而言的魂魄,主要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核心、流荡不息的主导精神。人之魂魄,是人生存与发展之最终依赖。戏剧之魂魄,是戏剧存活与发展之根本。魂魄来自艺术的血脉基因,它使艺术具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所以魂魄在,则万事可为;魂飞魄散,则一切将会荡然无存,无可挽回地凋零衰败。任何一个行业的魂魄,首先是由这行业之人所构成。在这行业的人中,又是由行业之翘楚、行业之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所集中体现。这道理毫不深奥,一提便谁都知道。具体到滇剧,曾涌现过一大批名声赫赫的滇剧名角。如有被称为“活黛玉”的竹八音,有号称“滇剧泰斗”的栗成之,有“小八音”万象贞,有彭家“状元”彭国珍,有“青衣皇后”碧金玉,有“滇剧英雄”张辅廷,有“云岭红梅”王玉珍,“四好演员”冯咏梅……在这些名角身上,集中体现了滇剧之风情神韵、思想高度与技艺颠峰。
以其中的代表人物,至今仍活跃不衰王玉珍为例,自从上一世纪年幼进入梨园,她今年正好从艺六十周年。六十年一个甲子,她从进戏校,拜梁德祥、熊林众多前辈为师,得到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碧金玉、音乐家殷质泰老师的细心指教,后又拜京剧大师关肃霜为师,多年的博采众长,勤奋刻苦,学成一身好功夫。有清脆明亮、高低自如的金嗓子,又有一身矫健无比的强武功,能文能武,青衣、花旦、刀马旦、反串文武小生、武生、老旦,她样样在行。因此,大家便称赞她“一人千面”。前后演出并塑造了穆桂英、赵京娘、白素贞、苏云妆等众多光辉妇女形象。形成了洒脱泼辣,刚柔相济,独树一帜,做派大气的表演艺术风格,成为滇剧界广有影响力的著名表演艺术家。1991年,王玉珍凭自己过硬的本领,征服了所有观众和评委,以第一名的成绩捧回了梅花奖,实现了云南梅花奖零的突破。从退休到现在,多年来她一直没有停止奔波,没有放弃教学育才的工作,除陆续收徒授艺外,一有机会仍登台演出,将许多精力花在为农村培养戏剧人才上,忙得个马不停蹄。面对滇剧的衰落式微,她从容淡定,坚信“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有挽救滇剧的可能”。2015年在云南省滇剧院举办的“拜名师,学名剧”大会上,她说:“我们会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把这一生积攒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青年演员们,也希望今天收的徒弟们勤学苦练,师傅肯教、徒弟爱学,一定能迅速地提升云南省滇剧院的艺术水准。”她尽力游走于各方,为滇剧的振兴做不懈的努力。她表示:“滇剧的传承,一是有赖于戏曲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吸引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群体。”“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时候,反正能做一点是一点吧!”她重德重教的尽职态度,为艺术,为观众,为社会的付出,赢得社会和观众的普遍赞扬与喝彩。
另外一位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两项桂冠的滇剧名角冯咏梅,除认认真真演好每一场戏外,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结合地域特色、剧种特色、剧院人才结构来选择剧目,打造一台立得住、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剧目。她坦言,当大家都在寻找追逐所谓时事热点、时政主题的时候,我更想搞的是真正的艺术品,它应该是永不过时的,不去迎合时代主题,而更像是如盐入水,如和风细雨,沁人心脾。她以自身的精彩演出,对人物把握的非常投入和到位,将深层人性体现得神秘且微妙,将人物精神的穿透力、人物个性化的感染力注入观众心灵,使观众印象深刻。为接通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延续戏曲舞台生命一直是她和整个主创团队孜孜以求、奋力而为之事。
从这两位滇剧名角的身上,我们便能清楚看出,当一个人将自己的身心、时间、精力与生命全部奉献给一种事业,那么她们演出的滇剧作品就是她,她就是作品。因为她的思想、情感和灵魂全赋予了作品,作品也便忠实地呈现着她的情怀、风神与心性。人与事业与戏剧高度统一,身心形魂完美融合为一。戏剧创造和演出是用痛苦换欢乐,用劳作换成果,用心血换取成就,用短暂换取长久,用灵魂换取永恒。它需要从艺人员百分之百的投入、全心全意的热爱、不屈不挠的执着、不计得失的奉献。像京戏戏剧家裴艳玲那样一心扑在戏上,她晚年在《响九霄》中唱道:“戏是我的天,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根……”这话是她一生的写照。具备这种痴迷精神,把戏剧演出作为一种信仰,才能将戏剧搞好。此外,“演员重艺不重色”“演员重艺更重德”“德艺双馨”,才是演员的最高境界。王玉珍、冯咏梅用艺术服务广大观众,其深厚的艺术功力,认真的演出,尽职尽责的态度,对艺术传承做出的表率,就是现代滇剧艺术的不朽魂魄。
当然,滇剧之魂不光在名角和领军人物身上,也在剧团和一切从业者身上。云南省滇剧院院长郭维平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是为下一代人的繁荣创造条件!”一切坚持不懈至今仍在为滇剧演出和传承努力不休的人士和行动,皆是滇剧魂魄的生动写照和直接体现。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文艺的魂魄是一种价值,兴艺之道与兴艺之魂是紧密相连的。有魂有魄,才能昂然傲立于天地之间;无魂无魄,便会浑浑噩噩,虽生犹死,走向绝境。反思历史风雨,透视云南滇剧艺术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欲推进文艺发展,推进滇剧一类地方戏剧的繁荣发展,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必须努力提高文艺的内在价值和含金量,建设一个有利于戏剧生长的良好环境,打造一批好剧本,培养一批好演员,从根本上化人养心。
再进一步说,强调滇剧之魂是希望重振滇剧,是希望滇剧花灯等地方戏都“活起来”,进一步焕发生机活力,走出低谷低沉,重振昔日雄风。这便需要滇剧有更好的剧本,更多的人才与演出,与公众更多的交流见面,用多种现代媒介发出强劲之声音,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有益影响。灵魂同生命一样有高低贵贱,分三六九等。戏剧之魂也一样分优劣精粗,高低贵贱。我提出的树心立魂,重视的是心理力量和精神力量,因为很多时候,尤其是艰难危急时刻,精神决定存在,灵魂和理念决定命运和生存质量,那是一点也不用怀疑的。眼界高广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清波。我是想通过强调必须抓重点,抓根本,达到根本立则枝叶展,纲举则目张的效果。目的是要通过戏剧演出、戏剧振兴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戏剧最终要向灵魂靠拢,才能感人肺腑,进入心魂。这就需要一切从艺者拓展思想境界,健全人格修养,强化工匠专注精神,打消颓丧情绪,克服“重物质,轻精神”的不良倾向,肩负起重建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大任,激发起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力图用文艺价值去提升国民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人文素养,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灵魂和最高生命。因为铸魂育人,保戏扬艺是关系中国文化复兴、中华文化利益,关系民族命运的大事,岂可轻易放弃。
1942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清华大学访问时演讲曾发出:“……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万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的深切呼唤,这话语多像是对今天的我们所讲,无数彷徨迷茫的世人,可否从这呼喊中寻求到某种方向和力量,摆脱庸俗,执意前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史上许多行业都经历过起起伏伏、兴衰成败的变化动荡,只要不迷失,不放弃,认清发展方向,励志改革,矢志不移地坚守、奋战和创新创造,滇剧当有走出了低谷,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之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