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看百年滇商,说王炽商道(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5477
冉隆中

  大约十年前吧,受人之托,我为云南烟草写过两本书:一本关乎当时“9变2”的云南烟草格局之变,一本指向云南百年的烟草历史。这两本书的写作,正好跟一个地方,一个人,有所交集——这个地方,叫弥勒;这个人,则是王炽。

  跟弥勒的交集是因为,弥勒是云南当代的烟草重镇——名盛一时的红河卷烟厂烟草帝国,就坐落于花团锦簇的弥勒城中。为了采访缔造这个烟草帝国的传奇人物,我和他,在偌大的湖畔茶楼闲坐大半日,听他指点湖山,说古论今,其中,就说到了弥勒商贾先贤大咖——钱商王炽。这个几乎是目空一切的烟大王,只有说到王炽时,遣词造句甚至语气,才表现出由衷的敬佩。话说了很多,夸人的车轱辘话,我记不住了,但烟王那口气,至今记得:“我家弥勒,还是出人物呢!”这话当然我信。弥勒地界堪称人物者,除了眼前这位,文如熊庆来,武如张冲,都是了得的弥勒人物。就连以“第一长联”闻名天下的孙髯,到死也死在了弥勒土地上。说这里人杰地灵,当不是虚妄托大之词。而当代烟王敬重昔日钱王,在我看来,流露出的是一种真诚自然的隔空抒怀,是在商言商也言义的商贾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或许正是近代以来,弥勒本土造福桑梓功绩最著的二人:一个,当年为乡梓修桥铺路、兴办义学;一个,为当今弥勒凿湖引水、改天换地。今天的弥勒,之所以能够成为标准的昆明后花园,成为“昆虫”一到节假日趋之若鹜的首选之地,正因了这个人和这个厂——这个人,首先将一座厂房打造成开放式的现代花园工厂(我记得,若干年前,我曾经陪同罗马尼亚作家造访过这家工厂,那些刚经历了东欧之变的作家,为烟王留下了一句名言:如果社会主义的模样就是这家工厂的样子,那么他们还是愿意留在社会主义。)继而又将一座城市打造成迷人的湖光山色之城,曾经滚滚红尘的弥勒,从此成为白沙细浪、绿草如茵、萍天苇地、鸥鹭云集的高原诗意水乡。

  如果说与弥勒烟王的湖畔谈古让我对王炽有了浅尝辄止的粗略了解,那么到我写《重九重九》,在翻阅《新纂云南通志》《昆明城史》等史料典籍时,与王炽的不期而遇就频繁多了。在那些典籍史料中,我本来是查找一个名叫庾恩锡的云南商贾巨子过往历史的,但我发现,庾的前头,高高站着一个王炽。作为云南商界更辉煌的精英,被各种史册大书特书的,首先还是这个王炽。只因为当时我是为写烟商庾氏而去寻章摘句,关于王炽,依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翻检阅读,也就浮皮潦草。

  山不转水转,一代名商王炽再度转到我的面前,是因为弥勒人氏永才兄葛先生。他将多年之前的心血之作、皇皇大著《清末巨商王炽——同庆丰纪事》以及主编新著《百年滇商 王炽商道》赐我细读,才让我终于有机会走近王炽,真切了解到百年之前风云人物、云南商界精英王炽的辉煌事迹,知晓了这个以忠孝德义立世行商的商贾巨子的王炽,在晚清时代开创的同庆丰、天顺祥等钱庄,编织的金融帝国网络,覆盖了当时华夏十八省中的十五省,还在香港、海防等海外商埠设置分号,其势力范围之广,作用之大、影响之巨,几乎直追当时名满天下的三晋钱商。说他是云南百年商界的一面旗帜,一个标高、一位领军人物,当不为过。他筚路蓝缕,开创的“以孝缘亲、以忠报国、以德经商、以义用财”的商道文化,对云岭后人特别是商界的影响,可谓空前绝后。他为商为人,主动出击的开放进取、义无反顾的刚毅坚卓,甚至一度改变了外界对云南人“家乡宝”的看法;他用人不疑、识才育才的胆略气魄,也绝不是某些小肚鸡肠的政客奸商所能比附的;他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的拼搏精神,更是激励云岭后学发奋有为的绝佳榜样。发掘整理、重新认识、褒扬评价这样一个距今并不遥远的人物事迹,对于要在“一带一路”中挺立潮头有大作为的当下云南,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有非同凡响的鼓舞作用。

  自古以来,云南因为所处边鄙,地理受限,大山压迫,道阻且长,已是中原文化事实上的神经末梢甚至化外之地。此种情形之下,诸多困厄,要想出人才尤其是出大人才,就困难重重。特别是商业人才,要想在这重农抑商、商业发育迟缓且封闭板结的文化土壤环境脱颖而出,则难上加难。人,确实是环境的产物,所谓时势造英雄,此之谓也。然而,同样的时势,同样的封闭环境,却于青史之上,留下了王炽、庾恩锡一类在国中相比也毫不逊色的杰出工商精英,则说明了英雄可以创造时势的另一层道理。王炽所处晚清时代,封闭加剧,国情危艰,其扼制商业业态发展的局限性非常明显,王炽却能够在艰难时势的缝隙中,左冲右突,左右逢源,不断扩张他的商业地盘,打造出盛极一时的商业帝国,即是他精明和胆识过人之使然,亦是他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借鉴学习,有着极强的创新力和执行力的必然结果。在那样封闭的时代,他居然就学会利用股份制等现代理念,来强化经营管理,聚敛吸纳财富,笼络人才人心,激励团队斗志,这样的开拓进取精神,尤其值得今天的云南人仿效学习。

  王炽身上,当然不尽然都是优点。尤其在出道之初,他身处卑微底层,急于捞取人生第一桶金,又急于一心攀爬进取,染上某些斑斑劣迹,既是在所难免,也是情有可原。诸如见风使舵、巴结权势、铤而走险、商匪同流、兵商合污、官商勾结、巧取豪夺,可以说,那个时代底层商人的肮脏,在早期的他身上都打下了或深或浅的烙印。他的离家出走,就是在激情杀人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别无选择。这样貌似很低的起点,他又是如何迅捷实现站到人生顶峰、时代前沿和社会道德制高点上去的呢?这就必须说到那个扑朔迷离的时代、那些构成丰富复杂的人物,他们通常都有跌宕起伏的变化轨迹:初为下九流,继而中间流,再则稳居上流,并雄踞潮头,引领社会。政商江湖,有更极端的,诸如上海滩的杜月笙、黄金荣等等,亦是大致如斯。随着财富的聚集,身份的提高,名望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交际的扩大,修为的提升,他们也在不断清理洗刷着自己来路的痕迹,撇清与生俱来的种种恶名或“原罪”,按照“人往高处走”的规律,通过急公好义,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知人善任、兴办实业、助学修路等等手段,实现反哺社会,重塑形象的目标,最后成为了有益于时代、有益于社会,当然也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今天看取这些人,既不必看见红斑黑迹就大惊小怪,更不必以今日之规,做昨日之矩,生搬硬套,妄自菲薄。如何全面评价王炽,正如赵藩言说王炽之言:“是豪杰人才,固瑕瑜不掩也;当商战世界,宜中外共惜之。”此言极是!

  “富不过三代”,据说是商界一道铁则。王炽在生前创造了登峰造极的商业王国,却未能等到第三代,在第二代手上,就开始成了散财童子,灰飞烟灭了。到第三代,更是凄凄惨惨戚戚。这既是铁则之所不能幸免,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社会悲剧。由王炽进而想到庾恩锡,这个最早打造云南烟草王国、创造了以“大重九”为代表的著名烟草品牌的工商精英,其勃兴稍晚于王炽,其结局则远比王炽悲催。王炽无非是“富不过三代”,庾恩锡则是在自己并不算晚的晚年,就彻底被边缘化,加之贫病和家事纠缠,羞愤难当,最后竟然以蹈滇池自尽而了此人生。庾恩锡蹈海之处,背景耸立着由他亲手建造的磊楼,成为莫大嘲讽,留下深刻教训。他们在百年滇商史册上书写的形色故事,大可值得今人总结思考。

  滇商百年,当然早已经翻开了新篇。就以王炽故里弥勒而言,今天的弥勒,除了烟厂的崛起,烟王的辉煌,从王炽家乡虹溪走出的新一代“药王”,就好生了得!其品牌药店,早覆盖三迤大地;其地产新药,更惠及万千患者,“药王”公司也得以顺利上市,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蓬勃气势。当今弥勒,水乡新城的崛起,现代农业的收获……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而这一切,似乎与王炽都有或显或隐的关联。在虹溪,在弥勒,前贤王炽的精神,对后人的滋养影响,既可以是有形的,更可能是无形的。有形的,比如后辈从商,学有榜样,学习他忠孝德义、“以孝缘亲、以忠报国、以德经商、以义用财”的商道文化;无形的,则主要是一种精神的激励,传说的砥砺……这都是有用的资源,宝贵的财富,可以让后人获益无穷。几年前,我在弥勒竹园,无意中邂逅认识过一个吴姓女子,这女子长得牛高马大,胖如弥勒,笑起来更像弥勒。她的营生却有几分凶险:在昆明经营拆迁,专拆各种城中村。这活儿挣钱不少,却跟王炽一样,各种勾连太深,可能经常要代人受过,替人扛雷顶包。这女子倒也坦然,每到春节,她就用大车装载了丰盛的过节物资,远道而来,送给竹园当地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人人有份,多年以来,从未间断。她一不图名,二不言利,所求的,大约是内心的平衡安宁。我问她何以如此,她回答得很简单,说自己一个弱女子,往险处经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受前辈乡党王炽发迹的启发,包括积德行善回报故土故人,也都是跟王炽学来的。而我细问起她,知道王炽的,还有哪些可学之事?她却连连摇头,说自己小学尚未毕业,所知道的王炽,也还是东鳞西爪,道听途说而已。末了她补了一句,正因为书读的少,她已经送女儿去了澳洲留学,自己也开始学习英语,正准备出国深造呢。

  时间会稀释一切,包括青史上的伟人,故纸中的英雄,都会随着时间,化为乌有。但是也有顽强与时间抗争的人,他们用纸笔,用心血,努力于搜寻故事,描摹人物,记录风俗,留存记忆,反思历史,并以史为鉴,启迪未来。弥勒人葛永才先生,就是其中殊为不易的一位。我所知道,他写作勤奋,却著述不多,迄今刊印著作,主要有《弥勒彝族历史文化探源》《清末巨商王炽——同庆丰纪事》以及主编新著《百年滇商 王炽商道》等。由此可见,他“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个信念坚定而持之以恒的人。他为先贤立传,为地方历史正本清源,从事的是一项极有难度,又功德无量的事业。古人说,生也有涯,知也无涯。西谚说,一个人若专注于一件事,十年可以成为专业的行家,二十年则可能成为行业的专家。永才先生专注写作研究王炽,迄今用时超过三四十年,如果从他少小时的关注算起,则是大半个世纪的事情了。他是云南省内将这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唯一之人,完成了从陈荣昌、袁嘉谷到于乃义、陈鹤峰等几代先生的未了之愿、未尽之事。永才与我,有过一段特殊渊源。他因文凭之需而就读于我曾执教的某大学堂,年长于我学问更远高于我的永才,屈居弟子位若干年。如今他的丰硕成果,证明“弟子不必不如师”,永才之才,远胜于我的事实,让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一本好书的微言大义——评《推着老妈走四方》

  《推着老妈走四方》是一本很私人化的小书,著者郭一林,中国著名电视人,迄今我不曾谋面,是朋友的朋友,套用阿凡堤的口吻,属于“汤的汤”。机缘巧合,有幸协助郭一林整理编辑这本小书,我从不经意的观图读文,到不时让我心生感动,眼睛湿润,这种变化,细细想来,是因为:这是一本代入感很强,也很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好书,其中,隐含着诸多微言大义,值得解读。

  首先,这是一本弘扬传统文化要义的好书。传统文化说来庞杂笼统,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它伸手可触,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比如,传统文化讲“百善孝为先”,孝在哪里?就在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一衣一饭、一次探视、一声问候的人伦亲情之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人伦中的一种悲剧和矛盾,却不能免俗地深陷其中,周而复始。郭一林的选择,却避开了这种悲剧和矛盾,她在自己六十岁时,与九十开外的母亲结伴而行,“推着老妈走四方”,这一走,山高水长,此去经年,到老妈九十五岁时,终于结集出书,“有图有真相”地告诉我们,“有心就有空,有爱就有力”,孝和美善,诗和远方,就在脚下。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来行。行走中延续的传统文化,才是活态的、真实有力的、可学可敬的。

  其次,这是一本展示现实生活真实美好画卷的好书。书中两个主角,一是九十五岁高龄的老妈吴冰,一是六十五岁年龄的女儿郭一林,二人年龄之和,已然一百六十岁,也就是说,两个主角平均年龄高达八十岁。多数人在这种时候是深居简出,她们却殷勤行走,用眼睛和镜头,展示“推着老妈走四方”所到之处,自然风光的瑰丽、城市的日新月异、生活的丰饶美好。她们从内心洋溢到脸上阳光的微笑,表达了对所处时代社会进步的由衷肯定。“推着老妈走四方”,不仅需要尽孝的爱心,也需要行走的能力。据我所知,在改革开放年代起步的郭一林,作为一位尽责用心的电视制作人,做出了较多的优秀剧作,积攒了行走的资本,实现了个人的时间自由、财务自由,才能为“推着老妈走四方”插上坚劲的翅膀,从而实现行走自由、心灵自由。如今出书,郭一林本意是庆贺母亲寿辰、纪念行走旅程、感恩襄助朋友,却从一个侧面,真实可信地为中国进入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背书,可以说,这本书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此处无声胜有声。

  再次,这是一本开卷有益而且老少咸宜的好书。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贫富尊卑,翻开这本小书,只要你想养正守成,心正行远,你必然由此获得启发,吸取力量。看看书中那么多演艺界、影视界以及社会各界朋友,为这本小书每一个细节、每一帧画面热情点赞、高度好评,为什么?就因为大家在这里看到了身边的榜样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和刺激,也照见了自己的某些不足,心生出某些悔愧。因此说,这本小书好比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知得失;可以红红脸,出出汗;更可以加加油,鼓鼓劲。

  掩卷之时,我想起一首小诗: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推着老妈走四方》,之所以感人心魄,或许正是有这样一份狭隘偏执、清晰坚定、值得效仿的真实的爱。愿天下父母都有这份光荣幸福,愿天下儿女都有这份真情孝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