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战争的另一种讲述和记录——读范稳的长篇小说《重庆之眼》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4220
西 木对战争的另一种讲述和记录
——读范稳的长篇小说《重庆之眼》

  西 木

  范稳说:“向一座城市致敬的最好方式,是为它写一本书。”30多年前,范稳曾经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

  《人民文学》2017年第3期卷首语这样评价这部小说:“《重庆之眼》让‘重庆大轰炸’的历史,终于得到了后续震荡至今的全景式的充分书写。我们不要忽略这部长篇里程碑般的意义——在此之前……抗战中极为严重的蒙难受害大事件,诸如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毒气战与细菌战、重庆无差别大轰炸,我们一直没有集中叙写出哪怕是其中一个、且足以配得上长篇小说这一文体尊严的杰作。”

  作为一名读者,向一位作家致敬的方式,无疑是用心去读他的作品!好作品在传世,这是全世界的文化财富,是无关种族、肤色、语言的跨地域、跨时间、跨文化的长久交流。

  杂志上刊发的长篇小说大都被删减过,有人开玩笑说是“假小说”。我在《人民文学》读到的版本,共有五幕25章(20万字)。我是用解剖麻雀的方式,一口气读完了,感觉《重庆之眼》好读!不晦涩!写完这篇文字那天,我买了一本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重庆之眼》(30万字)。阅读也需要两情相悦,说不定哪天,我还会拿起这本杂志,一读,再读。

  小说里有一个细节,让人长久唏嘘。

  在蔺佩瑶写给刘云翔的情书里,她写道:“我买了一条白色的蜀绣真丝围巾,绣上了‘云中翱翔,立功平安’,随信一同寄来。我已请我的牧师为它做了加持和祝福,请系上它飞上蓝天,它会保佑你的。” 长空之上,一边是家仇国恨,一边是爱恨情仇。这,是一个乱世之中,一颗为爱祈祷的平凡女子的全部期望和所能做到的一切。

  写下这些文字,只是一些个人的阅读感受。

一、客观冷静的书写

国家存亡,匹夫有责。

  这责,放在邓子儒身上,就是一位半城家产的商贾,在商不言商,以自己手中的笔、以舞台上的演出宣传抗战,弘扬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为了改写剧本,“他四处奔走在大师们的寒门之间,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改剧本改得两眼发绿,嘴唇起泡,印堂发黑,彻夜失明。”这,是一种责任担当。

  这责,放在刘云翔身上,就是一次一次,挥泪告别心爱的女人,冒着枪林弹雨飞上天空,与日本飞机长空搏击,时刻准备为国捐躯。“他们在天上追打、缠斗,目光却都在大地上。一个要将死亡降临在人间,一个要把浩然之气写在天空。”

  小说中,无论是赛龙舟、演话剧,还是大隧道惨案,作者所着力表现的都不是愤懑悲伤,而是一个古老而日新的民族,在任何挫折和损毁面前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硬气与正气。小说里处处充满新生:

  1、“跟从前计划好的婚礼一模一样。十八顶花轿来接你,新建一座花园洋房等着你,炸坏了的英国钢琴、美国道奇车,我们再买;工厂、酒店、饭店,我们再建。请相信我吧,花儿谢了会再开放,月亮缺了会再圆。我们的生活是它小日本炸不垮的,只要有我邓子儒在,就不会让你过一天苦日子。”——这就是人生和生活的真谛。再苦,再难,眼前的日子仍然要艰难前行。

  2、“我在一栋烧得只剩几根立柱的破房子前看到一个烫了发穿着旗袍的小姐,正在一个还剩下半边玻璃的穿衣镜前描眉、扑粉呢。而她身后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具躺在门板上的尸体,担在两条木板凳上,上面蒙着白色的被单。”——这个默片一样沉寂却让人喘不过气息来的现场,说是日子的薄凉,莫如说是战争年代人命已经渺如蝼蚁。逝者已逝,今天活着的人,也不知道是否还能见到明天的阳光。这,是另一种豁达和坦荡。平静的海面之下,永远孕育着新生和希望。

  3、“梅泽一郎律师这时问:‘没有了制空权以后,重庆靠什么抵御轰炸呢?’”李中华苦笑道:“天上只有靠雾,地上只有靠防空洞了。”“不,”刘云翔说,“我们还有话剧。”——没有哪个城市像重庆这样,在大轰炸中将文化的坚守和国家民族的救亡图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难得可贵的是,面对重庆大轰炸这个沉重的历史话题,作家并没有避重就轻,或者讨巧地绕了过去。

  一方面,作家写清楚了维权者面对的残酷现实:

  1、“跨国诉讼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仅仅靠哪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轻易获胜的。”

  2、“从一九九年开始,二十来年了,共有二十七件中国民间对日诉讼,法院对日本加害和中国受害的历史事实,大多都进行了承认,有过胜诉记录的只有五件,其中四件发生在一审,一件发生在二审。但所有胜诉案件在随后的一审或最高法院审判中都败诉了。”“‘暧昧的日本’,无耻的法官!”

  3、“这是东京地方裁判所对重庆大轰炸民间对日索赔的第三十二次开庭。”“最后有细心的人证实了,十年的诉讼,换来的仅仅是日本法庭四十二秒的判决词——不是他们傲慢,就是他们心虚。”

  4、“这是一个中国人走向自信的时代,邓子儒是第一个走上日本法庭的重庆大轰炸受害者,他将向日本法庭控诉日本飞机的轰炸是怎样残忍地让十八个葬礼替代了他的婚礼。那时他并不知道,这也是一场比当年的抗战还要漫长的抗争,是他终其一生都打不完的战争。”

  5、“在这个老年人居多的团体里,死亡,不过是从客厅到卧室这几步路的事。

  6、“对这些渐渐被遗忘又渐渐老去的老人们来说,生活正在呈现出冷酷严峻的一面。”

  7、“对头,过去我们都是站着进法庭的,人死了,也不能躺下认栽。”

  另一方面,作家对公平和正义的态度是明朗和坚决的:

  1、“刘云翔是持悲观态度的,他不相信日本政府,不仅仅他和日本人打过仗,而是这个当年的战败国并没有服输、认罪。你不可能去跟一个不服气的人讨公道,要让日本服气,除非你像美国人对他们那样。”

  2、“我只是怀疑,我们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一场正义的战争。”

  3、历史学家本多胜一说:“没有哪个民族生来就是残暴的,只有当他们成为侵略者后,才变成人类共同的敌人。这是人类的共性。”“要求得到宽恕,必须要说出真相,让我们辨认出每一个历史的细节,这些由点点滴滴的细节构成的真相,就如同万千条溪流汇成的大河,它就是真实的历史,谁还能掩盖它呢?谁又还能否认它呢?拜托了!如果我们有选择性地忘却我们发动战争的历史,那么我们离下一场战争也就不会远了。”“于你本人来说,说出来真相,就是迈向忏悔的第一步。忏悔了,谢罪了,良心才能得到安慰,也才能获得受害者的宽恕。”

  范稳说,“我不想过多描述战争的惨烈,我想,我们更需要的是对战争的反思。”小说里,作家着墨描写了一些大的灾难事件:重庆大轰炸,邓子儒的婚礼变成十八个家人的葬礼,龙舟大赛被轰炸事件,大隧道死亡事件。每一个小的写作点,却都能让人明晰那个灾难年代发生的所有惨烈现状。

二、三条线索的交叉相融

小说以三条线索交叉融汇:一条线索是对历史上重庆大轰炸中灾难性事件的回望,包括“五三”“五四”大轰炸、“八一九”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等,三位主人公的命运纠葛沉浮于其中,人生际遇的悲情与豪迈尤其令人唏嘘喟叹。一条线索则追光于对日索赔原告团的步伐,在多方力量百折不回的尝试与努力中,呈现的是无所畏惧、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的延续,以及正义和正声对于弱化战争暴行、掩盖历史真相的丑陋行径的反思与痛斥。第三条线索是三位主人公蔺珮瑶、刘云翔、邓子儒牵绊缠绕的情感纠葛,生动展现了三位主人公在战争中的苦难经历、旷世爱情,揭示了家仇国恨中普通人的命运轨迹,可谓“草蛇灰线,伏行千里。”

  小说中重庆大轰炸的碎片式描写,让人激愤:

  1、“邓家遭殃了,遭惨啰。两个伯父、一个叔叔、三个婶婶、六个侄儿、四个堂兄弟、两个姐姐都被炸死了……”

  2、“城区瞬间爆炸开了朵朵死亡之花,那时重庆人还不知道这样的邪恶之花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在每年的夏季开放。”

  3、“有多少大轰炸下的‘重庆孤儿’呢?斋藤博士不敢想象。”

  4、“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了,虽然重庆人一个日本鬼子都没有看见过,自己的城市却被炸得满目苍夷、尸横遍野。”

  5、“顺着江边跟着龙舟奔跑的邓子儒看见前方有个小男孩站在一块大石头上,使劲挥舞着一个捞鱼的尖尖兜,他没有听清小男孩在叫喊什么,只看到红光一闪,小男孩飞在了空中。”——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死去小男孩家属的寻找、悲伤、痛苦。只是用干净、冷静、简洁的描述,勾勒出重庆大轰炸的惨绝人寰。

  6、“我们的飞机被击落十三架,损伤十一架,牺牲飞行员十八名,而日军飞机无一被击落。真是一场中国空军的灾难啊。在一块田里,竟相继落下来两架飞机。至今老百姓还叫那地方为‘飞机田’。”

  7、“跑出剧院时,日本飞机还在投弹、扫射,炸弹落在我们的前面、后面,机枪子弹打在青石板街道上,弹头到处乱跳,人一碰着,人就倒了;打在屋顶上,黑色的瓦片一条线一条线地跳起舞来。街道两边的房子一栋接一栋地垮塌、燃烧。”

三、方言写作的娴熟运用

先讲一个广为传播的段子:两个四川人到北京旅游,在公交上看地图,甲:“我们先杀到天安门,再杀到中南海。”乙:“要的,就按你说的,一路杀过去。”不幸被同车群众举报,下车即被扭送公安局,交代了N小时情况后才被放出来。俩人来到天安门广场,看着人来人往,两人无语。甲忍不住:“你浪个不开腔也?”乙“你都不开腔我浪个敢开”。话音刚落,又被扭送公安局。一周后,两人走出看守所大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甲说“勒哈安逸了,包包都整空老,哪点去搞点子弹嘛?”门口武警冲上来将两人按倒在地。

  小说中有大量方言俚语的使用:等哈(下)。背多少油(浪费的意思)。方脑壳(形容人木头木脑、愚蠢之意)。怕莫得那么哈(傻)。撇脱(轻松)。赶场(赶集)。倥子(袍哥隐语,指没有加入袍哥帮会的人。)。宝批农(傻瓜)镇长。吃讲茶(袍哥隐语,指按照袍哥帮规讲明道理)。理麻(收拾、教训之意)。宝器(傻瓜)。斗是(就是)。红榜(指考试不及格的人,校方公布成绩时就会用红毛笔字写出来)。打横爬(指不讲道理)。侉子(袍哥隐语,侉本指语音不正,这里代指外地人、外教人)。不认爹娘、不认黄(指不讲道理)。白孜孜(指平白无故)。剪一个袍哥老大的眉毛(袍哥隐语,指欺负人上脸)。怕水涨(袍哥隐语,指事情败露,引发官司)。切(去)。丢翻(袍哥隐语,意即杀死)。烟锅巴(烟蒂)。嘿(很)开明。欺头(指占便宜)。乘火滚油锅(指事情办得臭、不好意思)。凶(厉害)。绷劲仗(示威、提气之意)。公片宝札(炮哥的名片)。报盘(袍哥隐语,指服输、认错)。矮起(服输、服软)。杀过(结束)。紧到(跟着、接连)。宝片(公片宝札)。别个(重庆话,有时指自己,有时又指别人)。默到起(打算)。骚鸡公(下流、淫乱之人)。拢起了(歇后语,指罩住,挣脱不出来。意即由于说话、做事不周密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斗(都)。

  个人感觉,《重庆之眼》之所以好读,入眼入心,方言俚语的使用恰到好处。在中国大地上,四川话(四川方言)到处都听得到,可谓深入人心。大概是四川和云南山水相依相连,很多方言,我自己也会这样讲。比如这句白孜孜(指平白无故),我会说白拉拉,语境是相通的,意思也是一样的。我感到方言俚语在小说里的使用,不仅没有减少故事情节的推进,反而增加了亲切感和融合感。此情、此景,此地、此人,正好相宜。当然,袍哥隐语和正宗的四川方言,是小众和大众使用的语言,读者还是要有一定区分,应该区分开来的。

四、小说中的隐性意识

(一)女性的精致利己主义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虽然吴老师与高育良离婚,却仍然伪装成一对恩爱夫妻,住在一起,耳鬓厮磨,这就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

  《重庆之眼》里,也有这样的描述:

  “这世上的许多婚姻,其实都是权贵化和物质化的。在男人掌控的权力和财富面前,女人总是柔弱的。”菊香贞子说,“因为我们女人,还是好虚荣的。”

  “蔺佩瑶的继母张月娥说,再大的衙门,还不是要银子来垫底;再高贵的金枝玉叶,还不是要种到金山银山上。”

  “而风光和体面,本来就是蔺佩瑶从小就穿在身上的外衣,不可缺少一日。”

  “受人宠爱,才是女人最大的虚荣。”

  “之前我们都躺在虚荣的被窝里,人要经历一次生死劫之后,也许才会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的挚爱。”

  “我可以参加革命,但哪个也别想改变我的生活方式。一个女人不抹口红不搽粉,不穿旗袍高跟鞋,不打麻将不跳舞,这是革了哪个的命哦?”

  作家对女性描写的一些精彩的段落,不摘抄下来,不足以表达对它的欢喜:

  “女人天生具有对爱的敏锐直觉,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一个身体动作,她就知道谁和谁心中有爱了。如果这份爱和自己有关,她在空气中都能嗅到爱的味道。”

  “有的女人,她们自有一种隐藏的力量,与相貌无关,与身世无关,她们就是你身边的简.爱。独立、反叛、矜持,有个性、有追求、有尊严。”

  “人生如戏,人不是在演别人,是在演自己;戏如人生,戏在演别人,说的还是自己。但自己演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也会互相不认识。”

  “有的女子,当你把她当女神一样供着的时候,她就是爱情的信仰。信仰就是那种让岁月不老,爱心不死的东西,哪怕一颗炸弹,准确地集中了信仰。”

  “在我成为母亲以后,生活就是一场战争。”

  “一种古老的冲动让他感到害臊——不是想把这个依偎着自己的女人揽入怀中,而是像个孩子一样扑入她的怀抱。”

(二)雾的隐喻

雾是重庆的一个特色。

  小说里,山城的雾也是一种隐喻,大雾之下,城市得到生命的延续。雾的存在,一如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一样。“即使是中国的高级将领,也都没有认识到,现在我们进行的一场已经没有前线和后方的战争。”渺小如蚂蚁的人们,以及偌大的国家,都已经看不清前方的道路。

  同时,雾也是一种对光明的追求,助推着小说的情节。“这山城的雾,能把一座城市掩盖起来,也能把一个人的爱浸透、锈蚀、深埋。”“生活在雾都的人们才发现,浓雾,是他们抵御天空中强盗的一个有力武器。”

  第23章里,配合着刘云翔面对爱情誓言的心理状态,作家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写到雾,对雾的隐喻用到极致。

  “但那天的雾的确显得神秘莫测,就像那个时代的象征:混沌、迷惘,颓丧,破败,看不清远方,也看不到未来,人们只顾眼前。世界仿佛陷入混沌状态,要么沉沦,要么新生。”

  “刘云翔感觉江上的雾也是淡蓝色的,有种旷世的忧伤。”

  “雾好像又兜头罩下来了。雾渲染了夜之黑,夜加重了雾之厚,让人感到压抑、诡异。”

  “命运就是这山涧的云雾,变化莫测,人怎么能够左右它呢?”

(三)性的克制和暗示

战争,让爱情多了太多当事人无法预料和掌控的意外结局。

  刘海(后更名刘云翔),他是一位时代英雄,也是一位矛盾性格的人物。他始终履行着对国家的承诺(一次次空战日机,直到负伤),最后,还把要潜逃往香港的飞机开回重庆;始终履行对爱情的承诺(甚至终生未娶);始终履行对性的忠贞(曾经2次都在两人激情沸点的时候拒绝了蔺佩瑶):

  第一次:“她扑进他的怀里,用拳头擂他,他一动不动,眼泪温热地滚出来,滴在她的发梢,滴在她冰冷的睡衣上,再渗进她的肌肤,就像溅上的火星,引燃了那堆存放已久的干柴,烧得她浑身颤抖,浴火熊熊。她用胸脯顶着他往大床方向前进,用自己的嘴去找他的嘴。他且战且退,顽强抵抗,就在快要‘失守’床边这道最后的防线时,他用拉动飞机操纵杆爬升到极限的力量,一把将女人从云端上拉下来,轻轻地放在床上。”

  第二次:“江河如此,何况人乎?两个经历悲欢离合、战火熏染的痴情者不知不觉中就滚到大床上,拼命地亲吻、抓扰、挤压、吸吮……与刘云翔的迟疑、羞涩、犹豫不决相比,蔺佩瑶显得更加急迫、勇敢、激情四射。”“不,不,不!”刘云翔衣衫不整地抽身出来。“把宽阔的背朝向女人,任由蔺佩瑶长江水一般的眼泪,从失意的‘婚床’漫上他的双肩。”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描写一个美丽又倔强的年轻姑娘和一位牧师之间发生的禁忌之爱的传奇故事的《荆棘鸟》,还是描写一个贫苦乡下姑娘来到巴黎结识小仲马开始一段交往的爱情故事的《茶花女》,这些世界经典爱情名著,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动容、泪下。让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为之着迷、沉陷、动情。这是多么美好的情话:“前尘往事在某个适当的时机翻捡出来,也会像老酒一样醇香,每一次青春荡漾的笑脸都记忆犹新,每一个举手投足的细节都鲜活如初,每一句深情款款的话语都言犹在耳。”

  “蔺佩瑶叮嘱小红为邓爷爷夹最软和易入口的菜。”“刘云翔则往蔺佩瑶碗里夹菜,还细心地把她碗里的花椒、辣子之类的挑出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幕是苦调的,但也是温暖。人活着,不过是一段接一段的回忆。小是夫妻老是伴。不管是否拥有,相爱的人相伴老去,总是幸福的。

  “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宁静、轻松、安详,像夏日山谷里缓缓沉落的斜阳,在最后的灿烂中无声息地熄灭。”“两个老人一个行走不便,一个近乎失明,但是这两颗终于合在一起的心,是不离不弃、如影随形,一个永远在另一个身边的人生承诺。”

  当他们年老相拥的时候,那已经与性无关,只是“小是夫妻老是伴”的相依相守。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多情总被无情恼。

  刘云祥,与其说他在为彼此的爱情守候,莫如说,他在为他的贞洁和懦弱守护。他能给她爱,却不能给她性。对两个身心相恋的人来说,这只是抱残守缺,镜花水月。从这点来说,刘云翔无疑是最多情的人,刘云翔确实又是最无情的人。

五、文化抗战的书写

范稳说,“文化抗战,正是我想在表现抗战的书写中关注的问题。我们的国土可以暂时沦陷,军事可以失利,士兵和百姓可以牺牲,但我们的文化从不曾被征服,也永远不可能被侵略者征服。”

  文化抗战,是小说最亮眼夺目的书写。

  1、“大先生顾毓琇说了一句话:‘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认为抗战有望,则未必能胜;但如果知识分子认为抗战无胜利希望,则抗战必败。’老弟,我们是念过书的人,我们得挺住。”

  2、“大学教授、文化人、艺术家、研究学者、莘莘学子从战火纷飞的沦陷区筚路蓝缕、颠沛流离,辗转栖息于白沙镇简陋的瓮牖绳枢,农家茅舍。”“他们不是来自北平的大教授就是上海颇负名望的音乐家、画家、作家。”“这也是抗战时陪都的一大‘文化景观’,它并不优美,只是在悲壮中透出一股永不服输。傲然挺立的骨气,在战火中传承文明、弦歌不绝的韧劲。”

  3、“那将会是载入中国文学史的一次文学活动,看看都要来些什么人吧:于右任、郭沫若、老舍、张希曼、洪深、陈舍我、应卫云、马思聪、金山等名流巨擘,还有中国电影制片厂、中话剧艺社、怒吼剧团的大牌演员们。”

  4、“抗战前全中国有一百零八所大学,战争爆发后有五十二所迁来了四川,在重庆的就有十九所。如果有人能够从空中做一次航拍,便可在国破山河在的大地上,看到一幅幅震撼又催泪的学子流亡图,从北向南,从东向西……”

  5、“是同胞的鲜血告诉了他们在战争的烽火里,以死相拼、以命相抵,一个民族才有存活下去的希望。”“直面死亡狰狞的面孔,迎风挺立,勇往直前,这才叫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勇气。”“人在绝境中时,唯一能够够拥有的,就只是那股硬气了。”

  这,是大音希声的呐喊!永世回响!

  范稳一再说,关于抗战题材,他更偏重于“文化抗战”的书写。“文化抗战,是我所关注的。中华民族历史中,曾多次遭遇外族入侵,可我们的文化从来没有被斩断过,这说明它多么坚韧而强大。”“我关注重点不是抗战打了几场战役,攻城掠地是如何进行的。”他更关注的是,抗战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和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关,和我们的家国情怀有关,没有这个文化传统,当年中国人很容易就被征服。他正是想寻着这条路径,继续深入挖掘、寻找下去,那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六、精彩的人物描写

大量人物描写生动、立体、丰盈。饱满的人物形象,无疑为小说加分不少。

  女主人公蔺佩瑶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她,曾经也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女孩:“两位女士情趣相投、气质相近,更难得的是她们都能用英语交谈。我当了一辈子英语老师,我的英语启蒙老师还是英国卫理公会的一个传教士呢。”

  2、她,曾经也是个性十足的女孩:“当蔺孝廉携新婚妻子还在厅堂里和前来道喜的客人觥筹交错时,新房那边突然传来阵阵浓烟,下人们惊慌失措地忙着去救火,却见新娘的婚纱裙、旗袍、高跟鞋、貂皮大衣等专门从上海、香港定做的服装,早已被剪得筋筋网网的扔了一地。蔺府的三小姐手持一把剪刀堵在门口,声嘶力竭地喊叫着说要把这座大院都烧掉。”

  3、她,曾经也是血气方刚、血性十足的女孩:“喂,你这个宝批农(傻瓜)镇长,做事恁个不讲规矩嗦?明天来我家吃讲茶,看我老汉咋个理麻你个哈戳戳的宝器(傻瓜)。”

  4、她,曾经也是情窦初开的女孩:“他也回望了她一眼,两人的目光电光火石般碰撞,那是他们今生中第一次目光对视,就像星星与星星的对撞,太阳与月亮的辉映,相信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可他很快扭过头去,但又忍不住再回头。天地瞬间春光明媚,蔺佩瑶顿感整个人飞升到了天堂,浑身通体透亮。他的一腔热血点燃了蔺佩瑶情感深处爱的明灯,这盏灯照耀在十七岁的少女心中,从此一生不灭。”

  5、她,曾经也是叛逆开明的女孩:“这些书正契合了蔺佩瑶从小就有的那颗同情弱者、痛恨贫富不均的叛逆之心。”

  6、她,曾经也是漂亮时尚的女孩:“高二下学期,蔺佩瑶学会了开车。一个漂亮、时髦的女孩儿开着车从大街上驶过,就是那个年代身份、地位的金字招牌。”

  7、她,曾经也是飞扬跋扈的女孩:“你又不是不认得我们蔺家的车?我是红眉毛绿眼睛的共产党吗?是个子丁点儿矮的日本人吗?你看看这几个宝器咋个欺负我一个小姑娘?重庆地皮上是哪个说话算数哦?这个丘八屁侉卵侉的想占老子的欺头,锤子大爷才虚他龟儿子!哪个砍脑壳的敢拦本小姐的车,老子要让他霉成冬瓜灰!”

  8、她,曾经也是为爱黯然神伤的女人:“她的眼睑浓抹的胭脂,无法遮掩一个人暗自啜泣留下的泪横;她强扮的笑脸,虽然灿烂,却似秋风里飘落的枫叶——凄美而落寂。”

  9、她,曾经也是风韵绝佳的美丽少妇:“她丰满起来了,更有一个女人的韵味了。女神就应该是这样的,既要有少女的青春芬芳,也要有母性的温情慈爱。她明媚的眼波,洁白的牙齿,桃红的嘴唇,满月的容颜,还有丰满的胸脯,充塞了这着胜利的天空。”

  10、最后,一切都随着时间而流逝。如今,她被岁月沉淀成了一个“持重、素雅的重庆老人。”“身着淡绿色的绸缎短袖旗袍,加一条乳白色的羊绒披肩。”她老成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画,一道让人惊艳敬仰的风景线:“原告席上站起来的这个优雅端庄的老年女士,衣着得体,气质凛然。满头浓密的银发烫成波浪状,端庄白皙的脸上画着淡妆,不是一般上了年纪的女性用化妆品来遮盖脸上的岁月,而是仿佛轻轻的几笔就为岁月增添了魅力,尤其那双集东方女性柔美、深邃、黑亮于一身的眼睛,以及眼眶周围的每一个细部,眉毛、眼窝、眼角、眼睑,就像一个能够吸引宇宙一切物质的黑洞,也像一汪高原湖泊及其周边相得益彰的景致——森林、雪山、草甸、小木屋,看上去让人心旷神怡。”

  对邓子儒的外貌描写,并不算多,却都十分精彩。年轻时,在蔺佩瑶眼里,他是“一个穿米黄色西装、倜傥风流的年轻绅士”。年老时,在梅泽一郎律师眼里,“他有知识、有教养,阅历丰富。简直就是一部重庆大轰炸的‘百科全书’。”“已近耄耋之年的邓子儒个子不高、面目清瘦。衣着得体,儒雅斯文,气宇轩昂,像个大学里的退休教授。”后来,他离开人世,人生长河停滞于此:“邓子儒的遗像是他的一张晚年照,拍摄于他中风之前三年,那时的他看上去精神矍铄、气质儒雅,薄薄的嘴唇微微上扬,短小的下巴透着老年人的谦逊,细小的眼睛有洞悉一切之后的仁慈和宽厚,眼角的皱纹稀疏但深刻,一如他沧桑的人生,随便挑出一个片段都足以动人。”一代历史人物,从此定格。

  除了三位主人公,配角也颇为出彩。老舍先生“穿一身洗得褪了色的长衫,看上去更像一个尽职尽责的管家,或者中学老师。他戴着黑款眼镜,略厚的嘴唇,脸上总挂着温和的微笑,既儒雅又敦厚。”

  人与人,作家与读者,都讲究气场。气场相近,惺惺相惜,即是缘。“蔺佩瑶那时还年轻,她不会知道,缘这个东西,是在时光流逝中生命力越来越坚韧的那根筋。即使有一把能够抽刀断水的利刃,也不能轻易斩断它。”

七、家国情怀与世界和平

“战争就是地狱的代名词。”“战争,一个普通民众可不会轻易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去反思,他们只会站在自己国家民族的立场、从与自己利害攸关的角度上去面对。”

  死神在战场上游荡,高效无情地收割灵魂。战场上从来都是杀戮的世界,无关道德也无关人性,因为只有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消灭只是文雅的说法,其实就是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地杀死对方。战争是一个残暴的魔鬼,那是人与人之间,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夺取对方生命的过程,人性中任何丑恶不堪的东西,都在战场上暴露得淋漓尽致。我向来是一位静得下来的阅读者,不知为何,读《重庆之眼》的时候,我的思维总是发散的。我总是想起《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电影,同样,国内的抗战题材片,没有类似表现力的电影。

  《重庆之眼》以浓郁的爱国主义为底色,在小说中任何一个重要的时间和事件节点上,作者所看重并着力表现的都不是愤懑悲伤,而是人们藐视一切苦难,在任何挫折和损毁面前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硬气与正气。

  《重庆之眼》描述重庆大轰炸,讲述中国人的抗日故事,但没有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有一种新的国际视野,在小说中协助大轰炸受害者申诉的斋藤博士、梅泽一郎等日本友人也得到了较多关注与描绘,在“世界主义者”一节中,作者描绘了他们参与受害者申诉的历史、动机与过程,对他们有深深的尊重。关于重庆大轰炸的细节,正是由于日本友人的访谈与参与,才在受害者的记忆中逐渐浮现出来。小说在叙述中并不一味排斥、贬抑日本人,但也没有走到另一个极端——认可与同情日本侵略者的逻辑,而是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加以分析与呈现,这既显示了作者的思辨能力,也展现了中国文学的气度。(李云雷语)

  “梅泽一郎律师介绍说自己是一个彻底的世界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前一个身份让他超越了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信仰,后一个身份则让他坚决反战,坚持和平理念。从中学时代他就参加过各种反战运动,从反对美国在日本驻军,到反对自卫队扩大化,一切跟军事、暴力有关的他都反对。”“你们应该超越国家、民族的藩篱,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和平,反对战争。”

  作家对“空军坟”的讲述,冷静,有力。让人依然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疼痛。“在重庆,这不仅是一个地名,还是久远的历史还开启着的一扇窗口。”“墓碑都是一排一排平铺在地上的,依着山势坡度沿着一层一层的台地铺排开去,像一列列静卧的士兵。”

  第9章是一个参加过重庆大轰炸的日本飞行员的自白。作家写得很中肯。第14章里,同样有大段对人性的追问,对战争之恶的拷问。

  小说里,多处出现如画龙点睛之笔的铁证:“梅泽一郎说:‘我父亲在军中的第一课,是上司让他刺杀一个怀有身孕的中国妇女。父亲想到我的母亲,他出征前我母亲已经有四个月的身孕。’”——这是一位成熟作家的神来之笔。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14年的抗战历史,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山处处埋忠骨,山河铭记,历史铭记,时间铭记,人心铭记。

八、笨拙而厚重的写作

记得范稳老师,几次都是他开车的"车事",刮了、碰了、又跟别的车相吻了。以至于戏谑他:真是匪类!该丢进荒原,渺无人烟,一个人,想咋冲就咋冲。

  心想,这是一个“笨人”!

  果然,写作亦然!有人开玩笑,说作家分为两种,一种是谈了一次恋爱就写了七本爱情小说,一种是谈了七次恋爱才写了一本爱情小说。显然,范稳属于后一种。

  写藏地三部曲的时候,他住进了藏区。曾经被人当成异类分子,差点被轰赶出村委会。

  范稳说:“小说创作就要来源于生活,从现实中去寻找发现,获得创作灵感。”“这三个主人公是那个年代许多人物的综合体。刘云翔在小说中是一名中国空军,写这个人物时,他参考了许多当年中国飞行员的历史资料、信件等。”“小说名字,也与这位空军有关,他每次上天作战,爱人都盼他平安归来。每个英雄背后,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在温暖着他。”

  为了写作《重庆之眼》,2015年,范稳住进渝北的一个小区里,在重庆生活了近一年。

  他接触到了民间对日索赔原告团的朋友们。中国的民间对日战争索赔运动始自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从中国劳工索赔案、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人体细菌试验案、慰安妇索赔案、细菌战受害者索赔案、平顶山大屠杀,到重庆大轰炸受害者索赔案等,共有二十多起对日索赔案直指那个应负起历史战争责任的政府。一年里,他几乎天天和重庆大轰炸对日索赔原告团的那帮老头老太太们在一起。这个原告团核心成员有百人,在重庆解放碑附近,一位台湾人资助他们免费使用一间办公室。10年来,老人们前后三十多次赴日打官司。

  他采访了日本两位充满正义感的律师义赖敬一郎和田代博士。他们为了帮助中国人打官司,自费来重庆不知多少趟,已花费了数百万元人民币。“他们是日本的反战人士,他们经常给我讲起他们在日本游行、发传单等事情。”

  他走访了二十多位当年大轰炸的幸存者及相关人士,范稳还曾到重庆市文史馆、三峡博物馆等地翻阅了大量历史材料。“重庆对抗战资料的整理不仅全面,而且分类清晰。”翻阅的资料加起来能有三四百万字。“书中人物百分之三十有人物原型,而且主人公都有原型。”

  范稳说,我希望自己的书写能为这些证人与证言留下鲜活形象的注脚。在真实宏大的历史和超乎想象的人生命运面前,一个作家可能只配当一个注释者。我近些年来致力于抗战历史的书写,总是在历史老人白发苍苍的微弱光芒中寻找前行的道路。他说,和日本的战后关系,一直未得到完整的书写,现在日本还在试图修改、掩饰历史,不谢罪、不赔偿。其实,他想说的是,想完成的新作还有很多,而且注定一次比一次艰难,但他不会畏惧。

  《重庆之眼》,是一部够简单、够强大、够自由的大作品!简单,是指主人公的鲜明特点;强大,是指作为陪都的重庆无差别大轰炸事件本身;自由,是指写作的表达、充足的采访、获得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让作家写得行云流水、收放自如。

  这是一曲逝去的英雄赞歌。不管是英雄,还是普通人,没有人能够逃避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裹挟!“人生是一场相聚,也是一场告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便捷,地球俨然是一个村子。一个住着不同人种和民族的大家庭。时间无声流逝,回看云起处,家仇国恨时!这样的写作,是笨拙的,却也是厚重的,让人充满期待。

  山河见证,历史有声。战争的罪恶不以任何人的涂抹和掩盖而消泯。除了记录和回望,还有未来和阳光。世界和平,是人类永远的共同呼声。

  

  吕 印 国画 古城系列·四方街

  “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历史的证言,我们死去,证言留下。”这部小说,亦是永远的证言!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州中心血站)

  责任编辑:杨 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