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阿卓务林:人性和民族情结的生活化抒写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4309
沙 辉

  阿卓务林:人性和民族情结的生活化抒写

  沙 辉

  云南知名彝族诗人阿卓务林,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他所在地的行政区划是云南宁蒗县,而不管在地理位置而言,还是从文化风物的角度探讨,宁蒗县都与中国彝族文化中心和腹地四川大凉山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被称为小凉山。与他所处的这样特殊位置类似,阿卓务林于彝族诗歌界而言,我以为也是一个“飘然于外,而又重于其中”这么一个人。为什么有此一说?因为,阿卓务林在彝族诗歌界,并不属于特别“活跃”特别彰显自己的类型,他是那种“超然于诗界外”的类型。但是,他以自成特色的诗歌文本贡献,“坚如磬石”地树立起了自己在彝族诗歌界无可替代和不可动摇的地位,是中国当代诗歌界知名诗人、重要的少数民族诗人。而至关重要的一点,他这一切的取得,并非是凭什么评论家“捧”出来的,也不是遇到什么机遇给他造就了这一切。就是说,他是靠自己踏踏实实的文本奉献取得了他在中国诗歌界的自我位置和获得民众的喜爱的,而并非当下一些人最爱使用的炒作的结果。相反,我觉得,他是一个没有引起诗歌评论界应有的注意和重视的一个诗人,是“飘然于诗界之外,而又重之又重于诗界”的一个人。

  阿卓务林的诗歌,具有飘逸、洒脱的特点,又关注生活、植根于现实;既有普适性、又民族底蕴十足;既不艰涩,也不先锋,又不传统老套,却自有情味。用流行的说法,他的诗歌,接地气,有特色,直面现实。他的诗歌绝对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产物,也不是为了激情而激情为了诗歌而诗歌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不会见到一般彝族诗人的那些泛滥得失去了气味的陈词滥调,我们也不会发现他具有许多彝族诗人们那种热情似火几近于“烧死”人的“过分”抒情。他的诗歌是生活化的,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接地气的,而并非一种闭门造车式的自我吟哦。同时,他的诗歌也是抒情性的,他的抒情是一种“地下的火”,是“冷静性”的抒情。阿卓务林的诗歌更趋向于对“人性”和“生活性”的思考与表达。因此,他的诗歌具有了普适性,即具有了并非本民族人才可以理解和接受普适性。我们不一定大而无当地说阿卓务林的诗歌具有了世界性,但是,他的诗歌绝对是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性的。但是,反过来考察阿卓务林的诗歌精神内核,它其实是很“民族化”的,他的诗歌的内核是一种本民族的东西,是基于他对本民族的热爱、了解、和思考的,他是一个十足的民族情结很浓的人,但是因为如上所说的表达方式上的非“逼仄的民族化”,而是一种“普适”的民族化,才让他的诗歌具有了广被喜爱和欢迎的特质。这也许就是阿卓诗歌的成功“秘诀”所在。他的诗歌是具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里所蕴含的意味在里头的。所以说,阿卓务林的诗歌,是生活化的、重于人性的表达、和具有“世界人”所好理解好接受的民族性的。下面,我先引用他在博客上的整理稿《人海中(27首)》里的两节诗歌,来权当作为“佐证”我如上所言的材料:

  “……有的是天底下最好的好人

  有的是天底下最坏的坏人

  更多的,不好不坏,听天由命

  那些与我沾亲带故的人啊,开心的时候他们会哈哈大笑,旁若无人地得意

  悲伤的时候,他们也嚎啕大哭

  肆无忌惮地从容。他们的喜怒哀乐

  与世界各地的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沾亲带故的人》

  “姐姐,我想和你聊三天三夜

  以驱赶内心的恐惧。但现在

  姐姐,熄灯睡觉吧,等天亮了

  我们还须开始一天的劳作”

  ——《给姐姐的信》

  还有他那首代表作性质的《耳朵里的天堂》,张弛有度,动静结合,以旁观者语气的冷叙述,通过描写人们司空见惯却熟视无睹的“坐着的哑巴人”这么一个人物肖像,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哑巴”精神世界:前面的“孤独”与后面的“耳朵里的天堂”形成对比,“静静地坐在门前古松下”与“他的嘴唇蠕动如蛙”相互对照,“一尊佛”与“泄露天机”和“哑巴”相互呼应,等。这首诗能够取得极大成功,是因为它以如上所简要分析的极大诗歌张力,在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别出心裁别有感触的道出一种人性的大悲悯大情怀;在看似冷静的叙述中却是炽热的情感。它给我们所熟悉而不曾“进入”过、关注过的“哑巴世界”打开了一道进入“天堂”的神秘通道。它堪称哑巴人的代言诗。艺术是给生活以光芒给人生添加精彩,它使现实里的庸常变为生动,使生活旮旯里某些落入凡尘的东西闪动光芒。这首诗歌即是如此——“耳朵里的天堂”是属于“哑巴”的天堂,是我们平时难以进入和领略到、容易被忽略了的一个“美好世界”,是阿卓务林的包藏善心使他进入了这样一个美好世界,并颂诸于文字,引领我们感受和注意了这样一个世界。虽然我知道他脍炙人口的篇什不少,但因这首诗对弱势群体的深切人情关照和充满人性光辉,在思想高度上得到了可遇不可求般的表达,因而完全可以成为诗人的代表作。

  的确,阿卓务林的诗歌,具有浓浓的可以让所有人理解和可以“接受”的、很感染人的民族情结,和一种浓浓的生活的味道、印记。值得一提的是,阿卓务林作为一个已经成名很久的“老诗人”,总是不怕麻烦不嫌麻烦时时回过头来校对、润色、修改自己的新老作品,他的这种精益求精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在当今这个一切“快餐化”的快时代,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杨 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