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在风花雪月中成长的常青树——记白剧艺术家叶新涛的艺术人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20169
◎魏树生 张 雁

  在风花雪月中成长的常青树
——记白剧艺术家叶新涛的艺术人生

  ◎魏树生 张 雁

  她的歌声从心里流出,

  她的唱腔用情感浇铸。

  她用心血塑造了一个个白族人的艺术形象,

  她用深情倾诉了他们喜怒哀乐的心曲。

  她是在风、花、雪、月中成长的常青树,

  她的路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延伸走出。

  国家一级演员,获中国戏剧家协会“德艺双馨”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白剧艺术家叶新涛,1945年生于四川云阳县。还在中小学读书的时候,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个演员、当个歌唱家,把郭兰英、马玉涛、朱逢博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凭着爹妈给的一付好嗓子和天生对歌曲的如痴入醉,加之模仿记忆尤强,一听歌就着迷、一学就会唱、一唱就像。每逢喜庆节日,学校举办各种晚会,慰问军烈属,总少不了她要唱上几首,或表演点歌舞之类的节目。

  谁知一曲《桂花开放幸福来》,就使她在校内校外小有名声。然而初中毕业却阴差阳错地考取了昆明第一卫生学校。三年的卫校生活正是她豆蔻年华的花季,有更多的机会让她崭露头角。在一次省级卫生系统的歌咏大会上,她代表学校演唱了《逛新城》《谁不说俺家乡好》,轰动了卫生系统,她的剧照和演出评介登上了《云南日报》,同学们还给她取了个“预备役歌星”的外号。

  1965年她从卫校毕业,分在省血防队到大理搞血防工作。没干几天,血防队要组建文艺宣传队,她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名主角队员。此后,省血防队的这个五人文艺宣传队在大理地区引起了轰动效应,几乎天天晚上在农村巡回演出,一演就是两个钟头。从此,她的名声传遍了苍山洱海,她也和大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7年血防队进行调整,通知叶新涛分配到大理县挖色区卫生所工作。她到县卫生局去报到,人家一听她叫“叶新涛”三个字,接待她的人惊异的说:“原来你就是血防队那个唱歌跳舞的川妹子呀”!二话没说,接过叶新涛的介绍函,把挖色卫生所改成了“大理县文艺宣传队”。叶新涛惊诧不已,问其原因,原来是文教局挖了卫生局的墙脚,早就和县领导协商好了。叶新涛心中暗喜,高高兴兴地去了县文艺宣传队。

  在大理县文艺宣传队这三年,是她从业余到半专业,再从半专业到专业,梦想成真,遂心如愿的三年,也是她博采众长、得心应手,风生水起的三年。这三年,她踏遍了苍山洱海,唱到了千村万户,数不清她演了多少场、唱过多少歌,演过多少节目,京剧、花灯、民歌、大本曲、白族调什么都唱,只要老百姓喜欢她就唱,一唱就火,一火就下不了台,有时连唱十几支歌,所以被群众誉为唱不倒的金嗓子。

  人们常说,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机遇,而机遇只会给有准备的人。1970年初夏,她的又一次机遇来了,领导通知她调到大理州文艺宣传队。这是一个在建制上与县宣传队大不一样的新天地,大舞台,既演歌舞,又唱白剧。她感到又新鲜、又好奇。不久,她接到了主演大型白剧《苍山红梅》的重任。这回她有点犯难了,又欣喜又忧虑。欣喜的是她终于可以登上戏剧舞台挑大梁演主角了;忧虑的是作为戏曲演员,什么形体训练,四功五法,还有那整套唱念做打的戏曲程式都必须从头学起,尤其是白剧所特有的那套汉语白腔,对于一个汉族姑娘,几乎如重学一种语言,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叶新涛是个自尊心强,从来不甘示弱的女孩。她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闯过这关,而且要闯出个样子来。此后,每逢剧团组织编导演深入生活的机会,她又回到当年做血防队员时住过的白族村子,下功夫跟群众学白族话,学唱大本曲和百族调,拜白族老艺人为师,跟老同志虚心学,吃饭练,睡觉练,走路也练。同时,她不断摸索着把自己的嗓音从唱歌的“歌嗓”逐渐向戏曲唱腔唱法转化,实现了从“歌味”到“戏味”,从“汉味”到“白味”的转换与飞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三年的排练和努力,终于在白剧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白族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实可信、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女赤脚医生阿梅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也是叶新涛在白剧舞台上创造的第一个白族姑娘的形象,她饱含着叶新涛多年艺术创作的积累和她在农村当卫生员的切身感受,获得了白族人民的肯定和赞扬。1975年《苍山红梅》被选调到昆明、北京演出,大获成功,受到文艺界和专家群众的一致好评。先后在昆明、北京、怀柔、昌平、延庆、成都等多地演出,历时两个多月,好评如潮,场场爆满,哈尔滨歌剧院、宁夏京剧团、四川川剧团、江西宜春京剧团把《苍山红梅》移植成歌剧、京剧、川剧演出。人们都以为她是地道的白族演员,称赞她的演唱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也就从此开始,她和白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戏曲传承的历史上,戏师傅教徒弟学戏,总是强调首先要学好一出戏,有了这出戏做底垫,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苍山红梅》演出之后,叶新涛接连在《江姐》《送货路上》《小账大算》《嫁不出去的姑娘》等大小白剧中担纲主角,顺利地完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塑造,使其演技不断提高、日臻完善。

  1980年,叶新涛接受了著名白族戏剧家杨明先生主创的大型白剧《望夫云》主角阿凤公主的重任。《望夫云》是宫廷戏,白族神话故事剧。阿凤公主和《苍山红梅》中的赤脚医生阿梅,完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戏剧行当的类型也不完全相同,这对叶新涛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认真阅读戏剧文本之后,她敏感的意识到,要塑造少数民族的公主形象,既不能沿袭汉族戏曲剧种中那套“公主模式”,更不能照搬赤脚医生阿梅的模式,没有照搬和模仿的参照系,必须重新进行艺术构思和新的生活提炼,从白族民间生活习俗画面中选择素材来丰富这个公主形象,另一方面则参阅了一些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从《南诏画卷》,剑川石窟等文物资料和白族古代风俗礼仪中选择与提炼某些足以表现阿凤公主的典型元素,使之融入自己的表演中。把阿凤公主表现得既有着白族妇女多情、泼辣、执着、开朗的民族性格,又具有高贵、典雅的风度和气质。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光彩夺目的白族公主形象,让观众过目不忘,仰慕不已。

  该剧1980年11月,应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的邀请,赴北京演出。在京演出十余场、誉满首都。中央领导,人大、政协、国家民委,中宣部、文化部、统战部、中国对外友协,中国戏剧家协会,有关负责人出席观看演出。国家民委举办有五百人参加的盛大茶话会祝贺《望夫云》演出成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报纸都发表了报道和评介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作了录像。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别召开座谈会,《中国戏剧》副主编、著名戏剧评论家安志强说:“《望夫云》的演出,是叶新涛艺术走向成熟、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她的演唱嗓音醇厚、音色优美、声情并茂、细腻而奔放,高亢而婉转,充分体现了大本曲和白族吹吹腔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她非常善于把西洋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巧妙的融入中国民族唱法之中,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传统声腔的表现力。她的唱腔,各层次的人都爱听,都能接受,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著名戏剧评论家曲六乙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演员的表演一丝不苟、做工精细、体现出特有的质朴美。唱腔优美委婉,悦耳动听,特别是饰演阿凤的叶新涛,对大本曲的传统花音运用得法,甜美清新而又富于韵味。”结束在首都的演出后,白剧团应邀到四川成都又演出了十余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大理州白剧团火了,叶新涛的梦想也在京城、成都、昆明、大理的鲜花和掌声中实现了。

  然而,叶新涛是那种生命中充满活力,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攀登者,正如她在自传里所说,成绩和荣誉只能代表你的过去,不能保证你永远的成功,今后的路还很长,艺海无涯,永无止境。

  《望夫云》之后,叶新涛接着在《苍山会盟》《白洁夫人》《阿盖公主》《白月亮白姐姐》《骑牛配亲》《情暖苍山》等几十个大小剧目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她主演的四个公主剧目:《苍山会盟》中玉秀公主的临危受命、敢于担当;《骑牛配亲》中白圭公主的天真纯朴,崇尚自然;《阿盖公主》中阿盖的抗父从夫,以死殉情;以及先期的《望夫云》中阿凤公主的追求自由、忠贞不渝的爱情,叶新涛以娴熟的技艺,深情的演唱,把她们相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性格特征表演得各有千秋,独具异彩,在白族人民群众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只要看过白剧的人都称叶新涛是“我们的白族公主”。尤其是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全国“天下第一团”会演中,叶新涛塑造的阿盖公主形象从内心到外化的展现,把阿盖公主识夫、夸夫、劝夫、护夫、殉夫的戏剧流程刻画得细致入微,出神入化,特别在第六场殉夫中,一曲22句的核心唱段;“日月去光辉,乱箭穿胸膛”演唱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把观众唱得哑然屏息,心中滴泪,叶新涛也泣不成声,直到观众传来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叶新涛演唱的魅力,称得上把白剧的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被公认为白剧大师级人物。叶新涛也因此获得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表演奖。

  世纪之交,叶新涛正好又碰上一个机遇,团里要排一出大型白剧《情暖苍山》,她毅然挑起了这个重任。该戏于2000年参加云南省迎接新世纪新剧(节)目展演,荣获优秀剧目九项奖,其中六项一等奖,叶新涛获最佳表演奖。在该剧取得巨大成功后,于翌年,这个戏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时,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叶新涛主动让贤,她提出女主角由原排的B角青年演员杨益琨出演,结果她也荣获了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此后,该剧还被中央电视11台选中,拍成了电视戏曲片。叶新涛这种主动让贤,培植新人的风格深受戏剧界同仁称道,赞誉她不愧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应该说,这是大理州白剧团永远闪光的一段佳话。叶新涛也在这戏里,“德艺双馨”、光彩照人的圆满完成了她最后的谢幕之作。

  在叶新涛的艺术生涯里,除了在白剧艺术领域里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同时,还经常参加一些省州、全国的赛事,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1985年6月,叶新涛随中国青年民族戏剧艺术友好访日团到日本演出,担任独唱,对唱,尤其是她和杨永忠演出的无伴奏、无音响对歌《花开两朵万年春》,受到最狂热的追捧。访问团决定这个节目场场演出。当时叶新涛胆囊炎多次发作,但她仍然坚持了每场的演出,回国来竟瘦了十多斤。

  同年7月,她又代表云南声乐界到哈尔滨参加《全国聂耳、星海声乐作品比赛》,所唱作品列入艺术院校教材。

  1986年,为电影《洱海情波》电视片《团结颂》配唱插曲。

  1990年9月,随大理州艺术团赴广州参加《90旅游艺术节》演出,担任独唱、对唱、受到好评。

  1982——1983年,在北京社会音乐学院进修深造。师从卢汉才、贺高勇教授,受益颇丰。

  1990年4月,应李瑞环邀请,随大理州艺术团赴北京,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继后又赴天津演出。

  五月,参加云南省滇西片艺术节,叶新涛担任的独唱获特别奖,对歌获一等奖。

  1992年4月,随“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演出团”一行10人赴海南参加《首届国际椰子节》,担任独唱,男女声对唱。

  1992年9月,应文化部邀请,随《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演出团一行8人,赴兰州参加《中国首届丝绸之路节》,担任独唱、对唱。

  1992年10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1992年11月,应文化部邀请,参加“93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的录音录相,在“花潮”栏目中担任“茉莉花”的演唱。春节期间多次播出,影响广泛。

  1992年12月,参加云南省第二届滇西片艺术节,担任独唱获特别奖;

  2004年,参加“云、贵、青、藏94新春大联欢”晚会演出,多次在各省区播放。

  1996年由云南电视台,大理州文化局联合拍摄了专题片《白剧艺术家——叶新涛》;

  199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录制了《名段欣赏》《梨园群英》《戏曲采风》《九州戏园》等栏目节目;

  1997年,由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叶新涛主演的戏曲电视片《白月亮,白姐姐》《阿盖公主》。收在中央电视台“精品库”栏目。

  2001年,由中央电视六台拍摄了由叶新涛主演的电视剧《苍山歌声洱海情》,多次在中央、云南、大理电视台播映。先后还出版发行了白剧《望夫云》《白族乡音》《云南民歌集粹》《欢迎你到大理来》《王素珍观灯》等多种录音带。

  为了弘扬民族戏曲艺术,探索总结演艺经验,叶新涛笔耕不缀,先后撰写了《我演阿凤公主》《我演玉秀公主》《浅谈我的白剧艺术表演》《情暖苍山咏春天》等多篇文论,均发表在《大理文化》《云南戏剧报》《民族艺术研究》等报刊上。

  在从艺的路上,叶新涛不但是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管理者、领导者,自1986年起,叶新涛先后担任过白剧团副团长、团长、党支部书记。在剧团的建设管理、剧目生产、练功排练,人才培养上做了大量工作,为经费四处奔走,多方求人,使剧团的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排练制度,出人出戏,剧团在全省全国的各种赛事中,频频获奖,提高了白剧团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1990年至1991年先后受到文化部,云南省委及大理州委的表彰,被树为全国深化改革、服务基层先进剧团,全省全州先进党支部。1994年受到文化部、人事部表彰,授于“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尤其在培养年青人上。多年来她始终义不容辞的担任着剧团的声乐教练和表演辅导工作,培养了杨益琨、赵云红、董凤琴、李泽新、孙宝华、刘昆丽、杨芳等一批新秀和艺术人才。有的已在省部级,国家级各种艺术赛事中获奖,有的在省州内获奖。有许多学生考取了专业艺术院校,有的学生出国深造。

  2003年退休以后,她凭着对声乐和白剧艺术的热爱,启蒙和教授了近千名艺术院校中的声乐爱好者,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学生中的佼佼者已成为艺术院校的声乐讲师、副教授、教授。同时,对白剧团的青年演员的指导,更是义不容辞,有求必应。尽量传授她对白族音乐的理解和声腔表演上的经验。她说,只有一个心愿,让白剧艺术这朵奇葩代代传承下去,开得更好更鲜。

  回望四十多年叶新涛的艺术人生,她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磨励,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心血,她的天份,她的痴迷执着。锲而不舍,无私奉献也是少有的,因而她取得了她的同龄同行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成果。然而她说,这些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给我的平台,离不开大理州白剧团,离不开始终与我合作拼博的团队,老师和同行。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协作,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作者魏树生系大理州剧作家;张雁系大理州白剧团二级演奏员、歌词作家)

  责任编辑:胡耀池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