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灵性:在歌咏与赞美之间
——评析周祖平创作的歌颂类诗歌
◎胥佑良
彝族诗人周祖平先生先后创作了《革命老区行》(《含笑花》2014年第5期)《颂歌献给党》(《含笑花》2011年第4期)《文山梦,我的梦》(《含笑花》2014年第1期)《祖国颂》(《文山日报“壮苗”版》2015年10月18日)《七月颂歌》(《文山日报“七原”版》2016年6月24日)等诗歌,这些作品都属于歌咏与赞美重要节日或纪念重要历史时刻的作品。
创作歌颂类诗歌,表面看似简单直白,还形似有些概念化,这是对诸如此类作品的误解。其实创作歌颂类作品,是高难度的命题创作,有诸多的艺术特点,需要作家诗人对历史和现实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作者对历史和现实充满激情,满怀信心地投入创作,才能创作这类充满鼓舞性、形象性、艺术性和真理性的作品。
“言辞谐美,乃兆歌咏。”(鲁迅语)这里说的就有歌咏与赞美的意思,也包括歌颂类作品富有的诸多艺术特点的意思。每逢歌咏比赛,我们喜欢选择《在太行山上》《四渡赤水出奇兵》《保卫黄河》《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来演唱,表达我们的心声,点燃我们的激情,提振我们的奋斗精神,我们的这种选择,其实就是在选择作品的艺术性来感染我们,而且这些歌曲作品,单独品读它们的歌词,其实就是歌颂类诗歌。
2016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周祖平创作了歌颂作品《七月颂歌》:在序诗部分是这样的:
把铜鼓敲响
把芦笙吹响
把三步弦跳起来
把歌声唱响
把节日的盛装穿起来
唱醉河 舞醉山
颂歌献给中国共产党
献给党的九十五华诞
诗人从幸福和谐的现实生活入手,通过“铜鼓”“芦笙”“三步弦”等文化符号的形象表达,歌颂我们的党,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展现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接着诗人横跨时空地转接:
1921年7月,历史记住了这一月
记住了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记住了浙江嘉兴南湖上的那艘船
这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像光芒四射的灯塔
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8年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伟人毛泽东宏亮的湘音在天安门城楼久久回荡
(一)明确普法责任内涵,强化普法责任意识。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要求,“谁执法谁普法”的内涵已延伸至“谁服务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实现了普法责任从司法行政部门单一承担到所有国家机关均承担普法责任的转变;实现了普法工作从“可为可不为”的“副业”到“必须为”的“主业”的转变;实现了消极被动普法到积极主动普法的转变;实现了普法由“协调式”向“责任式”的转变。各责任主体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要积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普法责任意识,健全普法工作机制,切实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在世界历史舞台久久回荡
这种横跨时空地启承转合,就是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悟和理解,对历史和现实的恰到好处的把握,把历史长河高度凝练成精彩的历史时刻,短短的诗句,铿锵有力地的追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的“光芒四射的灯塔”,铭记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壮大历程,中国站起来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有了明确前进的方向,满怀信心和希望的历程,诗句生动传神。
读者从这些朴素如真理的诗句中,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放大诗歌的审美空间,让读者明白中华儿女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奋斗精神;看似简单,其实这种艺术浓缩有相当大的难度。在第三节,诗人写道:
1949 年到 1978 年 12 月
党领导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
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探索
三十年风雨兼程 三十年争创辉煌
有鲜花和掌声 也有荆棘和苦难
尽管道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却一直向前向前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从“文化大革命”灾难中摆脱
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春天的故事》在神州大地唱响
这些诗句,使读者加深对祖国、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使爱国主义理想教育走进群众生活、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内心深处。
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探索/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争创辉煌/有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和苦难/尽管道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却一直向前向前”等诗句,是对中国的发展进程进行史诗性的总结与概括,有哲人的高度,更有真理的硬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个人要有这样的高度,一群人需要有这样的高度,一个民族需要有这样的硬度,一个国家更加需要有这样的硬度。
这样的诗句,能够引导广大读者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理解我国人民在“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探索”的奋斗精神;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理解“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明白从“《春天的故事》”开始,“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成就。在深刻的描绘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体现了诗人的创作激情和勇气。
诗人跨越时空后,“唱响《春天的故事》”“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在读诗的时刻,脑海清晰地再现1979年,邓小平先生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邓小平先生在南巡中拨开云雾,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春天的故事》记录了中华大地的变化。中国人民迎来崭新的春天,这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歌记录了中国新时期发展的历史。
诗歌的结尾,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把身心和力量聚集到当下的鲜活的现实生活中:
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
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九十五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江水滔滔,奔流不息,百折不回,终归大海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烫金的九十五个七月耀眼而过
一次比一次辉煌灿烂
……三步弦跳得山响
舞醉河唱醉山
颂歌献给党的九十五华诞
献给一种成熟
一种崭新的开端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时光洪流中,“一次比一次辉煌灿烂”,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种成熟”,更是“一种崭新的开端”。
全诗以横跨时空的写实手法,铭记党的壮大历程,抒写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丰功伟绩,抒写中国人民满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希望,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审美教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潜移默化,同时从阅读的兴奋中,受到了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锻炼了正气、谱写了和谐,这就是歌咏与赞美之间的激情的理想境界。
每逢重要节日或重要历史纪念时刻来临,我们重视选择唱歌和写诗来歌咏与赞美我们的节日,通过这种生动传神又积极向上的活动,旨在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广泛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国家的核心价值理念,推动健康的高尚的社会意识传播,引领和鼓舞人民群众积极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从而在人民群众中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局面。
欣赏歌颂类作品,“就像雪天给人送炭,雨中给人送伞,能给困境中的人增添勇气……让冰冻的心田如沐春风。”(赵元波语)
歌颂类作品,能够彰显时代生命力,饱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在《祖国颂》中,周先生写道:“祖国,你从未停止过团结奋斗的步履/‘老祖宗’不能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探索、丰富、发展、进步/盛产山歌盛产弦子舞的彝山/展现从未有过风姿/让归来的彝山游子心潮澎湃眼睛发亮/打开山门后的彝山/日子不再是一堆瘪荞壳/不再是一支长满霉锈的歌/手握金钥匙的彝家后生/无须将灵魂放逐四面八方/寻找果腹和精神的乐园/用手中的钥匙开启一道道丰收幸福之门……”这些富有个性的诗句,旋律高亢,满怀豪情,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以强盛的民族生命力,带给我们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其它如《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倾诉着几代人的梦想,坚定革命的信念,“一次又一次把革命的火种点燃”。在《阅读延安》中把“快要模糊的英雄形象”清晰起来,把“快要模糊的爱国爱乡”精神支撑起来,无不在彰显时代生命力,彰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自信和力量。
“吏民鼓舞,歌咏圣泽。”(苏轼语)及“汉魏之世,歌咏杂兴。”都在阐明一个道理,就是创作的歌颂类作品,都是深入浅出的作品,都是以传神语言和生动形象来画龙点睛的作品,都是群众能诵读的作品,都是群众一听就明白的作品,创作这样的作品,看似简单,创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相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结果,而周祖平先生在创作《革命老区行》《颂歌献给党》《文山梦,我的梦》《祖国颂》《忆党史,颂党恩》《大亮山作证》《大江东革命老区有感》等诗歌中,显然做到了“吏民鼓舞,歌咏圣泽”和“歌咏杂兴”。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歌颂类作品创作,常常紧扣歌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思想为主题,歌颂类作品创作的兴盛,就是以“高尚的作品鼓舞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强盛。就像在当年民族存亡的关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救国救亡的歌曲和诗歌,带给人们的是巨大的能够战胜一切的精神力量。
晨鸣 朱向鑫
(作者单位: 文山州文联)
责任编辑:杨 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