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皇位顺利传承,一般来说,解决的办法是,预立太子,在老皇帝驾崩之前,把继承人定下来,然后给他找师傅,再配备一个班子,让他练习处理政务,有的朝代,比如汉唐,太子府还配有一定的兵力。据说这样做了之后,大臣们就觉得国本已固,天下无忧了。
可是,这样一来又会惹出另外的麻烦。老皇帝立了太子之后,虽说慢慢老去,却不会马上驾崩。老皇帝没打算放权,太子却一天天长大,老是接不了班。皇帝家又不像布衣百姓、寒门小户,皇家的父子往往感情淡薄,双方之间为了权力,难免发生抵牾。万一有人从中挑拨,两人没准就打起来了。汉武帝和卫太子,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就算立了太子,父子之间也相安无事,但老皇帝人老心不老,又有了宠妃,宠妃生了儿子。老皇帝爱屋及乌,想要把皇位传给宠妃的儿子,这时候,太子的位置就危险了,如果太子也有势力,这时候皇位交替中依旧会有风险。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是,汉惠帝差点被他爹刘邦给换了。
退一步说,就算太子老老实实,也没招老皇帝讨厌,地位依旧稳固,但如果老皇帝周围的宠臣们不喜歡太子,那么在皇位交替之时,还是会有风险。
北宋的赵家,第一任皇帝驾崩的时候,没有传给儿子,反而传给了弟弟。这件事,史书上没有说清楚,但烛影斧声,已有诸多疑点。待到宋太宗当皇帝,也预立了太子,即后来的宋真宗赵恒。按道理宋太宗驾崩,赵恒继承皇位应该没问题了吧?
不,还真出事了。
宋太宗将死之时,他最亲信的内侍宦官王继恩不喜欢赵恒,暗中联合当时的参知政事李昌龄、掌握禁军的殿前指挥使李继勋,外加上皇帝身边一个起草诏书的知制诰胡旦,想在皇位转移的关键时刻,把皇位传给他们喜欢的宋太宗的另一个儿子楚王赵元佐。他们只瞒了一个人,当时的丞相吕端。
这个吕端平时稀里糊涂,经常弄不明白事,王继恩也没太把他当回事。当宋太宗驾崩的时候,宋太宗的皇后让王继恩去招吕端入官。王继恩去见了吕端,但没有提太子登基之事。吕端嗅出了这里面的名堂,马上命人把王继恩锁起来,自己奔进宫内,跟皇后一起,立即让太子赵恒登上皇位。即便这样,当新皇帝登基之时,吕端还要让人把帘子卷起来,看清楚里面坐的是赵恒,才带领群臣,三呼万岁。一场大风险仗着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决断,才算过去。
帝制时代一个最大的风险就是难以让权力和平交替,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波动,稍有不慎,就会变成一场风波甚至政变,地动山摇,王朝和社会难免跟着动荡。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平时喜欢写点不伦不类的文字,历史随笔等,著有《北洋裂变》《直截了当的独自》《历史的底稿》《历史的坏脾气》等作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