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知道林则徐睁眼观世的明智、虎门销烟的壮举,却不知他还是水利专家,在治水领域颇有功绩。
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升任东河河道总督,管辖山东与河南境内黄河、运河的防修事务。他到任时正值隆冬,河岸朔风怒号、冰雪封堵,但他仍多次亲赴现场督促工匠修坝筑堤,随时提出不足之处。在开挖运河的过程中,工匠挑土之路都被泥浆抛撒成“泥龙”,他们历来都是在竣工后才统一清除“泥龙”的,但林则徐认为这是“偷小懒而误大功”,让他们每挑完一段土就清除一段“泥龙”,以免持续影响挑土工作。
他曾冒着严寒步行几百里,深入实地考察,还亲自在住屋墙上绘制了黄河的整体形势图,作为指挥治水工作的依据。他摆脱了仅在文字上打钩画圈的传统习惯,采用比较科学的图表指示法,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革新。有了如此精细的图表指示,大小官吏再也不敢随意敷衍,粗制滥造、谎报军情等不良现象大大减少。
由于黄河水势强盛且携带大量泥沙,所以流经淮河时常出现“倒灌”现象,以致黄淮下游水灾频发,淮河又常淤塞而使漕运受阻。当地治水向来局限于堵口筑堤,修修补补往往只能勉强撑上几年,但林则徐到来后提出了新思路——将黄河改道北流由山东入海。他的大胆设想遭到很多朝臣的反对,最终未能付诸实践,但在他去世五年后,黄河因洪水泛滥决堤而自然改道,果然由山东入海。
1832年,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在后来的16年间,他带领当地百姓修建白茆河、娄河等历史悠久、实用性强的河道,同时修建海塘,这些举措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任职的最后一年,他还主持了上海西南多条河道的开挖与疏浚,被后世的《漕河泾志》大力赞扬。
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河道每到夏季就常泛滥成灾的情况,他不等朝廷下令,很快采取措施,提出“修防兼重”的理念,在长江沿岸修建数千里的长堤。在他的治理下,整个长江的大小支流连个漫口都没,顿时消停了很多,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有力的保护。
坎儿井是新疆独有的一道风景线。每到春夏时节就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出地下潜流灌溉农田。1844年,林则徐奉命来到南疆勘测土地,开垦出六十多万亩可以耕种的良田,分给维吾尔族农民。后来他又转赴吐鲁番、哈密,根据在南疆学到的经验,在当地推广、兴修了三百多口坎儿井,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的恩德,将那些坎儿井称为“林公井”。
由于林则徐在治水领域颇有见解,很多地方官都向他支着儿,于是他也有了很多“外援功绩”,比如修建杭州、嘉兴、湖南的海塘,以及疏浚福州西湖。为向同僚分享宝贵的治水经验,他花了20年的心血,参考了60多部文献资料,几经删改后完成了翔实、生动的治水专著《畿辅水利议》。他还制定出一套管理、验收治水工程的规章,并亲自起草关于养护工程的告示,将各地已建工程明确列入朝廷的法令保护范围内,违者予以重惩。
对林则徐这样的实干家来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绝不只是一句空话,禁烟与治水就像他在人生路上的两个车轮,载着他为国为民的光辉形象,永存史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