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时间:2023/11/9 作者: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热度: 18370
◎夏 潮

  ◎庞井君

  文艺现场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夏 潮

  文艺现场(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专辑)

  主持人语:4月14日至29日,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研讨班在昆明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庞井君主持开班仪式并在专题研讨中主题演讲,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红苹在开班仪式致辞。丹增、仲呈祥、傅庚辰、冯远、姜昆、冯双白、王一川、傅谨、高建平、彭吉象、刘成纪等11位专家亲临授课。限于篇幅,只能部分摘录与读者分享。(杨林)

  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这个重要讲话在文艺界和全党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文艺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倍感振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站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站在人类文明的国际视野,站在党和人民的鲜明立场,深刻论述了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市场、文艺与价值观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时代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阐明了当代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重大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行动纲领,是指导我们繁荣文艺创造和繁荣文艺评论的科学指南。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评论是文艺创造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造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只有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两轮驱动、双翼齐飞,文艺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深入学习贯彻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讨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理论贡献,是文艺界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我们文艺评论界的首要政治责任。

  这次研讨班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云南省文联承办,云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协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这两个单位,都是去年在中央领导同志关心下,在中宣部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下成立的。2014年5月30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正式成立。9月,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正式揭牌。这两个单位的成立,顺应了总书记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要求,是我国文艺评论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协会、中心成立以来,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以及理论评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座的许多同志都知道,从2005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举办“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已经举办八届,今年还将举办第九届,这已经成为中国文联的文艺评论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品牌,累计培训了600余名中青年文艺评论家,今天在座的好几位都曾经是我们高研班的学员。为了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又创办了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今年是第一期。作为一个新的研修班次,这个班有两个十分鲜明的特点。一是突出“骨干”。骨干,是指对一项事业,一项工作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人才,是我们做工作的中坚力量和重要依靠。文艺评论骨干,就是文艺评论队伍里的排头兵。也就是说,办这个班的目的是为我们培养文艺评论领域的领军人物提供一个“充电柱”和加油站。大家也看到了,这一期班的学员人数不多,都是由全国文艺家协会,各级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及高等院校推荐上来的,都是各艺术门类评论队伍中的骨干人才和中坚力量,举办这个班,就是希望帮助大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从“骨干”到“领军”的飞跃。二是突出“研讨”。我们这个班叫专题研讨班,就是说举办这个班,是要研究问题,要出成果的。我们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不是泛泛地对文艺评论的一般问题作一些学习和探讨,而是要围绕事关今天文艺事业、文艺评论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紧迫问题,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打攻坚战、歼灭战,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些问题搞清楚。这一期的研讨主题是“中华美学精神”。应该说,这是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亲自点的题,是一个理论性、思想性、学术性都很强的命题,选这个题目作为研讨班的主题,很及时,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为了把这个问题研讨透彻,这个班安排的时间相对比较长,内容设计也比较紧凑,请了一大批在美学领域卓有建树的文艺家、文艺评论家、文艺理论家,他们将为大家授课,还要和大家一起研讨,希望大家珍惜这个机会,真正做到有收获、出成果。

  借此机会,结合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我谈几点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思考,与大家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站在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总书记指出了对待中华美学精神应有的态度,这就是“坚守、传承和展现”,即“坚守中华文学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总书记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特征作了精辟概括,这就是“三讲求一强调”,即“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炼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总书记还对传承包括中华美学精神在内的中华文化的方法论作了概括,特别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我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勾勒了“中华美学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是我们研究和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指针。但是,“中华美学精神”既是一个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对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强烈指导性的实践命题。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脉络、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特征,中华美学精神和外国美学的区别和联系,如何发挥中华美学精神对各门类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的指导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讨。

一、应站在中华文化“两创”发展的战略高度,牢牢把握“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根基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全体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不懈追求,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正是既坚守根本又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当前,社会上包括文艺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少文化自信的问题,文艺界一些人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套用西方当代理论解释中国的创作实践,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甚至把舶来的垃圾当作经典。应该看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绵延不绝,中华文明所蕴含和展示的文化精神、文化气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足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文论著作,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于文化艺术的独特的美学经验和理论创造,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就要接续中华文论的优秀传统,要向先贤取经,认真梳理中华美学思想、美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当代文论。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还要特别珍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加强对光荣革命传统的挖掘和阐发,把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美学精神发扬光大。应当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前不久,我们在北京召开了“艺术家眼中的美学精神”研讨会。会上,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同志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段往事。前些年,他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以革命诗词为主题的作品音乐会,有一次到贵阳举办音乐会时,一位来自澳门的青年指挥家对他说:我深受革命家诗词歌曲感动,我要留在贵阳,我要求加入共产党员。这位指挥家出生在香港,在英国学习音乐,在澳门从事音乐工作,竟然因为受到革命家诗词歌曲的影响而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可见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给人的美学感染和启迪有多么巨大。1994年,傅庚辰同志去泰国访问,带了一盒由他谱曲的革命诗篇作品录音带,作为礼物送给泰国上议院米猜议长。庚辰同志向米猜议长介绍说,这盒录音带,共有12首诗词歌曲,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上的精品,同时也是这些革命家理想信念的写照,是他们半个多世纪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侵略压迫,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史足迹。米猜议长听完之后说,你的礼品太珍贵了,我对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非常尊敬,这个礼品我要很好的欣赏它,永远珍藏它。可见,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具有给人以美的感动的强大力量,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不可忽视的中国文化。

二、应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艺术实践,充分发掘“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内涵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主要靠作品来说话;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峰,要由优秀作品来铸就。中华美学精神,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固然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更需要结合当代中国生动的艺术实践来提炼和总结。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中国艺术实践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中华美学精神融汇于当代中国的艺术实践之中,并从审美的高度给予这种艺术实践以指导,使我们的艺术更符合中华民族对美的探索,更契合当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中华美学精神又需要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得到滋养,并通过这种艺术实践来丰富其内涵,世界上绝不存在脱离艺术实践的美学精神。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双白同志也是我们这次研讨班的授课老师之一。我听他讲,他创作舞剧《风中少林》时,跟少林寺的大武僧建德讨论究竟什么是禅,追问了好多遍以后,建德高速冯双白说,冬天下着大雪,满山遍雪,雪地上一行兔子跑过留下的脚印;春天太阳升起来,树枝上生出了嫩嫩的绿叶……冯双白受到这段话的启发,在舞剧当中用一把扫帚的意象来表达扫除心中灰尘这样充满禅意的意蕴。冯双白还创作过一个舞蹈诗《咕哩美》。冯双白用了三个月时间,深入地了解渔民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苦与乐,了解他们在海上与自然相融合和搏斗的情怀,后来在舞剧中用灯、网、帆三个意象来表现渔民美好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这些舞剧都演出了十多年,在国内外广受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冯双白说,这些舞剧之所以能穿越时间障碍,就是因为其中贯穿了一种中华美学精神的力量,传达出了一种独特的意象美。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就要把中华美学融入到当代的文艺创作实践之中,在形象塑造、舞台设计、音乐曲调、笔墨符号之中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实现美德、美学、美作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美学的角度讲,如果说文艺创作是做创造美、展示美、讴歌美的工作,那么,文艺评论就要做审美、识美、鉴美和弘美的工作。文艺评论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就要善于把中华美学精神的要求贯彻到文艺批评的实践中去。文艺评论既是理性的抽象思辩过程,也是感性的审美鉴美过程,要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结合各艺术门类的不同特点,把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炼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以及知、情、意、行相统一等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象化为文艺评论的标准和尺度,转化为个性化的对象分析、专业化的学术语言,对不同的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作出具体的、个性的、科学的分析,致力于发掘蕴藏在文艺作品中的真善美,告诉人们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让人们更多地关注那些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优秀作品,使我们的文艺始终保持绿色健康的生态。

三、应高度关注外国美学发展的有益成果,着力推动“中华美学精神”的互鉴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应该说,任何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是流动的、开放的,中华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适应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中华美学与世界各国美学互学互鉴、相亲相习,在交流、交融、吸收和互补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代以来,我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就一直在进行着。白话文、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等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鲁迅等进步作家当年就大量翻译介绍过于进步文学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学习借鉴苏联文艺,如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苏联的芭蕾舞、电影等,苏联著名舞蹈家乌兰诺娃以及一些苏联著名演员、导演当年都来过中国访问讲学。这种学习借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对世界文艺的学习借鉴就更加广泛了。今天流行的很多艺术形式都是国内兴起的,如说唱表演、街舞等等,在国内特别是青年人中,很受欢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美学思想和美学精神的互鉴和学习,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发展创新创造了条件,使我们得以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和新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补充、拓展、完善,作出新的发现、发明、创造。这一点,很多艺术家是深有体会的。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曾结合他的艺术创造,讲他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他认为,中国有优秀的雕塑传统,比如三星堆、汉代霍去病墓群石刻、秦始皇兵马俑等等。中国雕塑在发展过程中,既传承了这一传统,又吸收了西方雕塑的优秀成果,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刘开渠、华天佑等为代表的雕塑家去西方学习,学习肖像造像法、纪念碑建造法学这两种重要的方式,也把西方从古罗马古希腊以来的雕塑传统吸收到中国雕塑之中。到了五十年代,到苏联留学的一批雕塑家又把苏联的现实主义带到中国,为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立下了不朽功绩。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又对中国雕塑产生了重要影响。吴为山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融合中西雕塑美学的思想,提出了“写意雕塑”的概念,努力把中国的写意绘画、书法元素融合进雕塑,同时又和西方的写实主义融汇贯通,在艺术创作中立足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雕塑传统,同时又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样式和表现方法,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

  那么,吸收借鉴国外美学思想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我认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四句话值得我们认真体会。费先生这四句话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的字面意思并不复杂,但内涵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却十分深刻。具体到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追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断加深对中华文化精髓的体悟和认同,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坚定信仰和文化自信,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时,又要善于发现和欣赏其他民族长处,吸收借鉴他们在探索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在多种文明互相欣赏、赞美、学习的过程中,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向新的高度提升,这也是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美的东西是具有共通性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获得赞誉,就是得益于展示了凡人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纪录片《长征》韩国热播,就是因为展示了理想之美、崇高之美、英雄之美。说到这里,我想再讲一个吴为山的例子。吴为山曾经在罗马国家博物馆办了一个展览,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主题雕塑是齐白石跟达芬奇两个人在一起对话。这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人种、超越语言、超越文化背景的审美意象。吴为山的这座雕塑,采用的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门神的造型,得到了西方艺术界的肯定。可以说,这是以艺术的形式,十分生动地阐释了费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费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意义。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都应着眼未来、立足本土,吸收外来,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各种文艺思想、美学思想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构建中国特色的美学话语体系,让植根于中华文化艺术的美学精神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同志们,诸位能成为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第一期的学员,反映了各推荐单位对大家的肯定和关心,希望大家用好这次研讨机会,认真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增强艺术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密切关注当代文艺发展实践,深入思考当前文艺特别是文艺评论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努力提高文艺评论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文艺评论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四月的昆明风光宜人,分外美丽。这次研讨班在美丽的滇池之畔举办,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提高机会。希望同志们珍惜机会,服从安排,遵守纪律,认真研讨,争取有所收获。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作者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杨 林

  

  余松涛 作品

  文风的价值向度(摘录)

  ◎庞井君

  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光。所以,从深层次上分析,文风不只是文章之风、文人之风和文化之风,更是社会之风、时代之风、历史之风。改进文风,必须具备社会价值视野、人类价值胸怀和世界价值眼光,以中华民族这个核心价值主体的长远和根本需要为价值轴心,洞悉历史潮流,捕捉时代精神,融合古今中西,明确文风的基本价值向度。

  一曰真。真即真实、真诚和真理。真实是写作的基础,是作者脚下坚实的大地。真实有客观的真实,也有感情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思想的真实和逻辑的真实,无论哪种真实都要求作者有一颗真诚的心灵,有一种良心的拷问和人性的担当,都应做到胡适所倡导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真实和真诚的目的在于探索真理。真正的作家一定要有敢于说真话的勇气,真诚面对读者的良知,探索真理、表达真理、传播真理。这也是优秀作品千古流传的不二法门。

  二曰实。实即有实质内容,思想充实,不空洞,不浮躁,言之有物,彻底祛除毫无意义的大话、空话和套话。好作品无不有生活、有材料、有观点、有问题、有对策、有思想、有气韵,一句话: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实的另一个含义是实用、有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好作品都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批判思想和建构理念,都有强烈的理论和现实针对性。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变化大、诱惑多,作者和读者都难免表现出思想浮躁、行为功利、拒绝深刻与永恒的文风向度,所以强调踏实也是文风之实的应有之义。

  三曰新。新即精神创新和文化创新,有信息新、思想新、情感新、意境新等不同层面,不同题材的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到一篇作品,可以是材料新,可以是观点新,可以是故事新,也可以是结构新、表达新、形式新、角度新、境界新甚至话语新。但文风之新绝非时下一些人所追求的新奇、新异、怪诞和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现代科技的发展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绵延几千年的文化创新格局,独创性的新思想才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本。

  四曰特。特即特殊性,也就是个性。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作文治学要善于抓住自己、发现自己、表达自己。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作品人化和生命化。南宋诗人吴沆说:“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骼,有精神。 ”诗如其人,文如其人,此言不虚。如同一个人的生命一样,好的文章不在于表面上与他人的形体差异,也不是靠奇装异服、涂脂抹粉吸引读者眼球,而是作者自由个性的生命创造、精神升华和文化呈现。

  五曰美。好的文章除了有真的思想、善的价值之外,还要有美的表达。美的文章气韵生动、神采飞扬、自由自然,读了给人以如沐春风、如饮甘醪的精神享受。文学作品强调意境美,学术作品强调真理美,哲学作品强调思想美,民间作品强调生活美,如园中百花,各有风韵,相互辉映。美的文章以美的语言为载体,感染力强、启发性强,给人以美的文化观照,美的精神浸染,美的生命交往,让人沉浸其中。

  文风如世风。环顾中华大地,纵览华夏时空,西风强劲,东风乍起,古风延绵,时风纷繁,可谓风云激荡,变幻莫测。然而,变中亦有不变者,繁中亦有简约者,异中亦有融通者。其不变者、简约者、可融通者便是文风的基本价值向度。比如那些有口皆碑、经久不衰的好作品,读了给人以真的启发、善的诱导和美的遐想,其中原因都和这五字相关。这五个字也是文风的风向标,世风的瞭望哨,未来文化的精神剪影。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摘录:何瑞涓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