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蓬左文庫藏《懷風藻》校勘中的問題舉隅及考辯*

时间:2023/11/9 作者: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热度: 15695
司志武

  《懷風藻》諸本一般都有“天平勝寶三年(751)”的識語,歷來被認爲是日本現存最早的漢詩集。天平勝寶是奈良時代孝謙天皇(718—770)的年號,時隔孝德天皇二年(645)開始的大化改新已過百年,所以《懷風藻》還是人們了解日本吸收大陸漢文化、日本文學形成發展等問題的重要史料之一。不過,該漢詩集的編撰者不詳,江户時代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林鵝峰(林羅山之子)主張其爲淡海三船(722—785)所編。此説雖影響廣泛,然而缺乏證據,故編者問題依舊難以定論。

  就其内容而言,序言中稱收録120首詩作。不過現存諸本均有殘缺,存116首者居多。漢詩作者均是奈良時代律令制度下的皇族、官僚,詩歌形式與題材多以侍宴詩、應诏詩爲主,格律平仄不一,模仿魏晉六朝古體詩的痕迹明顯。關于此漢詩集的評價,歷來有兩種主要觀點,一種是認爲“幼拙而無趣,故而衆人極力模擬的文字只限于形貌之末,却與音象之洗練無干。加之學問淺薄,語詞或來歷欠缺,對偶動輒不精當……説到底,此乃追崇中國的余弊”(久保天隨、宫内省圖書編集官,出自《群書類從》解題);一種則認爲“仔細閲讀《懷風藻》可見(日本)宫廷攝取大陸文化的同時,或多或少將自我精神融入其中,而非盲從大陸文化。毋寧説這是(對大陸文化的)國文學化的攝取”(《山岸德平著作集》第1卷《日本漢文學研究》)。這兩種觀點都是二戰結束之前的。二戰後小島憲之認爲: 日本人借用“詩”這種外來文學形式來表達内心世界,在内容、用語、韵字等各方面均難以熟練操控。這比起和歌,首先就存在著語言表達方面的困難與制約(小島憲之《懷風藻 文華秀麗集 本朝文萃·解題》)。這種觀點可謂客觀理性,符合當時日本漢文學“草創”之實際。

  現在傳世的《懷風藻》校注本多是日本學者依據江户時代明和四年山重顯題跋本(寬永二年補雕)、寬政五年再校本(上田秋成跋文本)爲底本。近年來辰巳正明、土佐朋子等人著手《群書類從》第百二十二活字本的校注,出版了《懷風藻全注譯》、《懷風藻校箋》。同時,沖光正、土佐朋子先後調查了現存《懷風藻》寫本,前者搜集到二十三種,後者搜集到了包括現存于中國的寫本三十余種。但是,專以寫本爲底本的校注、整理工作仍屬空白。土佐朋子認爲: 若没有全面調查、比對所有現存寫本,在此基礎上系統考察後再行判斷、取舍,只對少數寫本校勘之價值意義不大。但是,就算窮盡現知所有寫本,也難以確切判斷出哪個寫本“最早”或“最可靠”。比對盡可能多的寫本固然重要,最終還是要落實在細致、謹慎的校勘、整理上。

  本次校勘所使用的底本爲日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庫藏本,扉頁題“敬公自筆題簽”,尺寸27.6×20.3 cm,抄寫時間應該不晚于德川義直逝世的1650年。蓬左文庫即日本江户時代尾張藩德川家御藏書文庫。“敬公”即德川義直,德川家康第九子,名古屋藩主,師從林羅山學習漢學,著有《神祇寶典》《類聚日本紀》《軍書合鑒》等。蓬左文庫藏《懷風藻》寫本又被稱作“尾州本”,因有德川義直題簽,故而被認爲是近世初期寫本,也是存世可確定大致時間的古寫本之一。

  本文在校勘、整理改寫本的基礎上,對照參校本——《群書類從》百二十二寫本《懷風藻》以及小島憲之的《日本古典文學大系》校注本、辰巳正明《懷風藻全注譯》,包括林家本、來歷志本兩個古寫本,總結蓬左文庫藏古寫本的特點與相關問題。

一、 寫本中的異體字及考辯實例

寫本的保存狀況、抄寫情況都會造成識讀困難。識讀工作是整理、校勘的第一步,也是最爲關鍵的一步。然而識讀過程中,不斷發現日本古寫本中的文字亦存在與中國寫本不同的特點與規律,這一點王曉平專門圍繞新井白石、太宰春台等總結、撰寫的日本俗字論著中所提到的訛俗字問題做了很好的歸納與探究。筆者在校勘過程中深感日本古寫本訛俗字研究的重要性。

  蓬左文庫本的保存狀況較好,基本上没有蟲損、殘缺等問題。抄寫者的態度也較爲嚴謹,書寫相對來歷志本要好。不過,該寫本底本存在抄寫錯誤與文字漫漶等問題。而抄寫錯誤可能是該寫本最初書寫者的習慣性筆誤,造成現存寫本中大量難以識讀的文字和異體字(主要是俗訛字),需要仔細考辯。

  

  

  

  

  因此,古寫本校勘時經常面臨的是底本抄寫者因異體字誤判而造成的錯訛,校勘者若不慎重辨識,則因錯而錯。而且刊本傳播較廣,但若偏信刊本,却可能以訛傳訛。

二、 寫本中的錯别字及考辯實例



  也有一些錯誤可能主要由音近所致,如“摹→模”“陣→陳”“弟→第”“考→孝”“寓→偶”。《懷風藻》卷首序“憲章法則,規摹弘遠”之“摹”顯然是“模”之訛。大學博士田邊史百枝《五言春苑應詔》,蓬左文庫本作“聖情敦汎愛,神功亦難陣”,“陣”係訛字,與“陳”形近而音同。釋道融五首的人物小傳,蓬左文庫本作“寓見法華經”,群書類從本作“偶”,當從。“寓”的字形與“偶”差距較大,乃是音近所致。

  

三、 寫本中的疑似錯别字及考辯實例

在校勘過程中,也有一些文字與參校的《群書類從》本不同。儘管多數可以據文意確定正誤,但參校本的異文也能講得通,故而單獨列出,以備一説,待他日考證。如目録中的“正五位下紀朝臣古麻吕二首[咏雪、秋宴]”與正文中的詩題《七言望雪一首》,蓬左文庫本分别是“咏雪”與“望雪”,目録與詩題不一致。《群書類從》本皆作“望雪”。林家本與來歷志本均分别作“咏雪”與“望雪”,與蓬左文庫本相同。原來的目録與詩題應該都作“咏雪”,或都作“望雪”。但是林家本與來歷志本也存在目録與詩題不一致的情況,故留作一説,備考。

  淡海朝大友皇子傳記云:“願大王勤修懷,災異不足憂也。”蓬左文庫本作“修懷”,來歷志本“修懷”,而林家本與群書類從本同作“修德”。“修德”是極常見的詞語,當是無誤。然而“修懷”意思也通。

  因形訛而造成的異文常常是研究的重點問題。例如大津皇子著名的《五言臨終一絶》,末尾是“泉路無賓主,此夕離家向”,蓬左文庫本作“離家向”,《群書類從》本作“誰家向”,林家本和來歷志本都作“誰家向”。圍繞此詩的出典考證,一直以來是《懷風藻》研究熱點之一。小島憲之據明和四年刊本作“離”,并指出《群書類從》活字本和林家本作“誰”。此後金文京發表了大津皇子詩與陳後主、五代江爲的絶命詩從出關係的系列研究,更是引起中日學界關注。中國學者葛繼勇也在此詩考證上有不少卓見。但是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出典問題,而對“離”與“誰”的差異缺乏深究。現將金文京指出的陳後主詩和江爲詩列出如下。陳後主(553—604)詩:“鼓聲推(催)命役(短?),日光向西斜。黄泉無客主,今夜向誰家。”江爲《臨刑詩》(《五代史補》卷五《江爲臨刑賦詩》、《全唐詩》卷七四一):“衙鼓侵人急,西傾日欲斜。黄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比較兩首詩與大津皇子的末句語序不難看出大津皇子的“離/誰家向”可能是陳後主的“今夜向誰家”的改變。“離家向”的用例見于戴栩《送盧次夔赴仲父校書之诏》(《全宋詩》卷六五)“離家向京國,客思獨從容”。管見之中未見更早的用例。“誰家向”的用例也同樣晚出。明代徐渭撰《盛明雜劇初集二集》之《翠鄉夢》有:“一彈兒怎分打得雙鴉傍,這一胎畢竟誰家向”句,口語色彩濃厚。與“離家向”近似的“誰家去”出現在《全唐詩》卷三八二張籍《羁旅行》:“寒蟲入窟鳥歸巢,僮仆問我誰家去。”而“向誰家”則多見,如下列:(1) 飕飗傳細雨,嘹唳隔長雲。散向誰家盡,歸來幾客聞。(司空曙《夜聞回雁》,《全唐詩》卷二九二)(2) 去年無花看,今年未看花。更聞飄落盡,走馬向誰家。(吕温《和舍弟惜花絶句(時蕃中使回)》,《全唐詩》卷三七〇)(3) 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張籍《成都曲》,《全唐詩》卷三八二)(4) 殘杯勸不飲,留醉向誰家。(白居易《春盡勸客酒》,《全唐詩》卷四四七)(5) 兄弟東西官職冷,門前車馬向誰家。(白居易《晚春閑居楊工部寄詩楊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長句答之》,《全唐詩》卷四五四)若單從陳後主的“今夜向誰家”來斷定大津皇子詩直接出典,顯得頗爲武斷。但是,唐詩中的“向誰家”用例壓倒性地占多數。江爲的《臨刑詩》後出,“今夜宿誰家”與張籍《成都曲》的“遊人愛向誰家宿”表述類似。再回到《懷風藻》各主要寫本,蓬左文庫本的“離家向”極有可能是“誰家向”或“向誰家”的誤抄(如前述林家本、來歷志本皆爲“誰家向”)。尤其是後者“向誰家”是陳後主詩中表述,日語訓讀時恰恰需要將“誰家”提前到“向”之前(誰家向),因而不排除大津皇子的原詩末句就是“今夜向誰家”。

  大學頭從五位下山田史三方《五言三月三日曲水宴》的末句也存在異文,需要仔細考辯。蓬左文庫本作:“錦岩飛瀑激,春岫晔桃開。不憚流水急,唯恨盞速來。”群書類從本、林家本、來歷志本均作“唯恨盞遲來”。該詩題目明確創作于曲水宴時,《懷風藻》多數詩作屬于侍宴詩,以曲水宴爲題和内容的詩作多數模仿魏晉時期曲水流觞的旨趣。詩題中直接提及曲水宴的還有正三位式部卿藤原朝臣宇合的《五言暮春曲宴南池》。以曲水宴爲内容的則如從五位下備前守田中朝臣浄足《五言晚秋于長王宅宴》詩中有“西園開曲席”的句子。正五位上下陰陽頭兼皇後宫亮大津連首的《五言和藤原大政遊吉野川之作》也有“欲知歡宴曲,滿酌自忘塵”之文。他的另一首《五言春日于左仆射長王宅宴》曰:“琴樽宜此處,賓客有相追。飽德良爲醉,傳盞莫遲遲。”詩中賓客相互追隨,宴酣興高之時,彼此催促“傳盞莫遲遲”。爲何傳盞遲緩?自然是因爲流水泛觞已經到眼前,詩却還没有作好。《續日本紀》神龜五年(728)三月己亥(三日)記載云:“天皇出御鳥池之堤,招宴五位以上官人,應身份賜禄,且招文人,舉行曲水宴,令作詩,各人賜粗絲十匹,麻布十端。内親王以下,百官使部以上者,依身份賜禄。”可見,奈良時代的曲水宴對于文人的意義自然不限于眼前的一杯酒,更是與前途、薪禄相關。因此,《五言三月三日曲水宴》中的情境應該是: 不擔心曲水宴擺在飛瀑之下,激流之側,而是爲急流頻頻傳來的酒杯而苦惱。故而“唯恨盞速來”更符合詩意。

  前面已經提到奈良時代的文人用外國語——漢語創作漢詩是相當困難的,所以不應以中國古詩來苛責《懷風藻》的詩文水平。從五位下刑部少輔兼大學博士越智直廣江《五言述懷》直言:“文藻我所難,莊老我所好”,感慨作漢詩之難。山田史三方在《五言秋日于長王宅宴新羅客》序中云:“清寫西園之遊,兼陳南浦之送。含毫振藻,式贊高風雲爾。”儘管該詩并非《五言三月三日曲水宴》的詩序,但是通過“含毫”一詞也可知道奈良時代的文人作詩頗費心思與時間的。“含毫振藻”源自《晉書》列傳第二一“束皙”條:“方下帷深譚,隱幾而咍,含毫散藻,考撰同異。”它的直接出典應該是駱賓王的《上瑕邱韋明府啓》,文中云:“實含毫振藻之際,離經析理之期,不揆雕朽之材,竊冀遷喬之路。”從文中可知“含毫振藻”形容一邊思索一邊快速寫作。駱賓王另一文《和學士閨情詩啓》也有類似表述——“其後言志緣情,二京斯盛。含毫瀝思,魏晉彌繁”(兩處引文均出自《全唐文》卷一九八),可見“含毫”即指執筆深思。(1)含毫凝逸思,酌水話幽心。不覺星河轉,山枝驚曙禽。(錢起《春夜過長孫繹别業》,《全唐詩》卷二三七)(2) 開卷酲堪解,含毫思苦抽。無因達情意,西望日悠悠。(韓翃《寄贈虢州張參軍》,卷二四五)(3) 枉步歡方接,含毫思又萦。煩君白雪句,歲晏若爲情。(權德輿《奉酬張監閣老雪後過中書見贈加兩韵簡南省僚舊》,《全唐詩》卷三二一)(4) 暫辍笙歌且聯句,含毫花下破香箋。(李中《思朐陽春遊感舊寄柴司徒五首》,《全唐詩》卷七五〇)(5) 松杉寒更茂,岚霭晝還開。欲續豐碑語,含毫恨不才。(劉廓《楊岐山》,《全唐詩》卷七七五)“含毫”還在《懷風藻》從三位中納言兼催造宫長官安倍朝臣廣庭《五言春日侍宴》中出現,“濫叨陪恩席,含毫愧才貧”,末句與引文(5)劉廓的“含毫恨不才”相似。儘管《懷風藻》作者們的漢詩水平與中國人相比存在差距,但是在當時都是精英良才。“含毫”即是自謙之辭,也可見其推敲精思的文心。回到《五言三月三日曲水宴》末句“遲”與“速”的問題上來,儘管林家本、來歷志本均作“遲”,似可佐證《群書類從》本是正確的,然而細細考究情景、詩意以及相關用例,却能發現處于“少數派”地位的蓬左文庫本的正確性,即“唯恨盞速來”爲是。

四、 寫本中的難識字及異文考辯實例



  

  

  蓬左文庫本的難識字之中,釋辨正傳記出現了兩個字形相近,但不好辨認的字。釋辨正傳記如下:

  

  

  

  

  但是第二首的“一去殊鄉園”,在其他三個參校寫本中多作“一去殊鄉國”,孰是孰非,仍需要考察用例、出典來確認。“殊鄉園”的用例未見,而“殊鄉國”的用例出現於駱賓王和杜甫的詩中。駱賓王《夏日遊德州贈高四》:“天樞限南北,地軸殊鄉國。辟門通舜賓,比屋封堯德。”(《全唐詩》卷七七)其中“地軸殊鄉國”的“殊”作“與……不同”講。杜甫《小至》:“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全唐詩》卷二三一)其中的“殊”也作“與……不同”,後面還補充了一個“異”。另外“鄉國”也多見於唐詩之中。若論平仄,也是“鄉國”符合押韵。但是該詩整體格律并非整齊,因此也不能據此否定“鄉園”。何況“鄉園”在《全唐詩》《全唐文》中也是常見詞彙,故而在校訂蓬左文庫本的時候,依據抄寫者的書寫習慣暫時校訂爲“一去殊鄉園”。

  

五、 餘論——“一本一世界”的寫本學思考

土佐朋子正在進行的《懷風藻》寫本調查已經查明30多種寫本,并對它們各自情況進行了比較,推翻了小島憲之等前輩學者對《懷風藻》寫本兩個系統的分類方法,提出新的寫本系統分類方法。全面調查現存寫本,盡可能全方位分析、比較所有寫本的方法自然是最爲科學、準確的,對於還原《懷風藻》并提出最爲權威的定本無疑意義巨大。但是,若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異文進行考辨,試圖尋找所謂的“正確文本”,或許會走入另一個錯誤之中。畢竟,原作與古寫本不是在同一種歷史文化背景下産生的,原作在抄寫者的手中逐漸變化,所以傳世寫本及刊本不一定能准確反映原作。不過,本文提出的蓬左文庫本與其他寫本對校發現的文字異同,可以幫助辨别各個寫本之間的因承關係,對重新認識相關寫本在全部現存寫本中的意義、價值有益。

  清代學者段玉裁《與諸同志論校書之難》曾云:“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訛不漏之難也,定其是非之難。是非之難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説之是非。”從這一點來説,任何一個寫本都具有各自價值,唯有仔細考辨其文字,小心翼翼地尋找一筆一劃背後的蛛絲馬迹,再結合存世文獻考察出典、用例,才有可能觸摸原作的“面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