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代打仗,粮草为何总是吃紧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20209
独孤暮雪

  在古代战争史上,一个常被挂在嘴边的难题就是“粮草问题”。中国古代战争里,粮草的消耗有多大?春秋时代的《管子》给出了恐怖估算:“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出一次兵,十年的钱粮可能就没了,打上一仗,几代人攒的钱粮差不多就打完了。

  对于这个问题,后人常有疑惑:平日里军人戍边操练,照样要吃粮食,却很少发生缺粮的事。怎么偏偏打起仗来,粮草就吃紧了呢?

  首先,战争时期的军队粮食消耗要比和平年代大得多。

  在和平时期,军队往往驻守在各自的防区,驻扎多长时间吃多少粮,当然有固定数额。但战事爆发,必然要调兵遣将。防御战时需要调兵救援,进攻战要集结重兵反扑。士兵们作战时要吃粮,长途急行军时要吃粮,粮食消耗一下陡然增大。

  而且,这个增幅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前线需求的粮食增加了,自然要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可是漫漫运输路途,粮食消耗本身就大。一石粮食从后方运到前线,往往就剩下个零头。即使这样,朝廷也要咬紧牙关往前线运,于是战事拖得越长,粮食供应越像个无底洞,不得不大把地往里填。

  所以历朝历代,但凡有军事眼光的帝王,为了解决粮食消耗问题,往往都在运输路线上做文章。

  比如秦始皇修筑了著名的“秦直道”,北宋为防御辽国,在北方挖掘了密集的水运河道。朱元璋北伐辽东时专门在松亭关、大宁、会州、富峪四地建立粮食基地,就为缩短运输距离。但即使这样,哪怕放在国泰民安的盛世年间,一场战争的粮食消耗,依然是巨大负担。

  比如洪武年间,朱元璋征辽东一仗。从大明安全角度说,这一仗必须打。但为准备这一仗,朱元璋做了至少十年的准备,前后共调用粮草120万石。当时,明朝全年的粮食收入是2100万石,打这一仗,花掉了明朝岁粮的二十分之一。而比起其他类似战役来,这花费已经算少的。

  比如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北征鞑靼时,就尝够了缺粮的苦。

  尽管明朝几乎动用了边地所有的粮食储备,但胜利班师的时候,明军依然出现了断粮的情况,有些军队甚至出现了因缺粮饿死的惨状。闻知此事的朱棣伤心地拒吃晚饭——战无不胜的永乐大帝,也难免有缺粮之痛。

  而比粮食消耗影响更严重的,是战争对国家生产能力的破坏。且不说一场战争打响,进入动员状态的王朝,在经济方面遭到的消耗。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古代军队出征,不止有士兵,更有大量的民夫,甚至民夫的数量高于士兵的数量。

  比如朱元璋北伐辽东,除了动用20万军队外,还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省征发了民夫20万人,全是青壮年劳动力。这也意味着,四省的劳动力几乎都被抽走,当地的农业生产会受到多么严重的破坏可想而知。

  当然,朱元璋征辽东一战,毕竟持续时间短,生产破坏也有限。但如果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呢?不止前线战火不断,后方的劳动力年年都要被征发,数省的正常生产无以为继,那国家的粮草,等于是坐吃山空。

  所以,多年的战事打下来,粮食消耗自然是天文数字,物资储备又有限,到时候不但难以为继,甚至会激化许多内部矛盾,引发民变等动乱。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代的政治家都常强调“兵者,凶器也”。单是这巨大的粮食成本,代价就十分“凶”。

  但也有很多时候,战争时的粮食消耗是坑爹的人为因素。这个问题,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崇祯朝就很有发言权。

  明末崇祯年间,内外战事多,缺钱缺粮严重,前线几乎每一粒粮食都是崇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那这么多钱粮都用到哪里去了?据记载,当时明军万人编制的部队,往往只有五六千人,那些多出来的钱粮就被各级文武官员层层扒皮克扣。这样的军队白花着钱粮,又如何能打仗。

  以北宋范仲淹的叹息说,宋夏战争时,宋朝西北前线更是虚报成风,一支军队有多少人,一场仗需要多少钱粮,往往都是狮子大开口。而审核的北宋官员呢?由于北宋冗官扎堆,一个岗位上三五个人,结果就是大家谁都不负责,甩甩手就通过了,导致朝廷的钱粮一笔笔狠砸,“府库须竭”,几乎全打了水漂,仗当然越打越糟。

  战争里的粮食消耗,在很多时期,也都是这类“贪政”“懒政”惹的祸。

  虽说战争成本巨大是不争的事实,但即使在古代条件下,只要一个王朝合理调配资源,这个难题也并非不能解决。

  比如宋金战争。当时的南宋,国土面积不到北宋的70%,中原大地尽数沦陷,开国后又继续与金国死掐,岳飞、韩世忠l们浴血奋战,军队一度年年不消停。打得这么激烈,是不是缺糧很严重?但事实是,由于早期的南宋有吕颐浩、赵鼎等一批经济强人坐镇,一手抓国防一手抓生产,直到岳飞郾城大捷,打得金人“此间震恐”,前线战事白热化的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王朝的粮食储备依然充足。次年,手里有粮的宋高宗还重建了南宋的义仓,出台了不少惠民政策。不管打仗还是安民,当时南宋王朝的粮食都够用。

  但讽刺的是,待到南宋王朝以杀害岳飞为“交易”,换来一执《绍兴和议》,开始了称臣送钱换和平的屈辱历史后,理论上进入和平年代,本该经济繁荣的南宋却一年比一年缺粮。由于那时秦桧当权,南宋王朝“贪”风大起,外加花钱买和平,也要有钱送,所有一切都甩锅给南宋百姓,可怜南宋百姓,税赋竟比战争年代还重。

  于是,如此折腾了没二十年,待到秦桧一命呜呼后,当时南宋“官府库无旬月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比宋金战争时惨得多。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更发出叹息:绍兴年间抗金的时候,军费军粮消耗那么大,可国家都没缺过钱粮。这些年不打仗,为什么官府仓库底朝天,穷得到处缺钱粮呢?

  懒政贪政苛政的破坏力,就是这么猛于战争。

  编辑/羽川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