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通故堂集》漢詩文涉及中國人物百例讀釋及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热度: 16343
趙 季

  《通故堂集》(1973—1977,三六三頁)是李家源先生五十七歲至六十一歲創作的漢詩文集,本文就其書中前一百例涉及中國的人物進行考釋,並分析其特點。每例詩文原文後先標明有關的中國人物,後列考釋内容即相關中國記載。考釋次序以文集中出現先後爲序(爲節省篇幅,略去詩文題目,僅注明頁碼)。

  一、 余所居頖西之屋,北與西爲卧龍洞,故亦嘗别署以“卧龍山莊”。或有過之者,訊之曰:“子其自擬於諸葛孔明者邪?”余笑而不答(頁二五。按: 頁二四及以前爲目録)。諸葛亮。【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二、 翁今七秩氣彌昌,將與松喬等壽長(頁二五)。赤松子、王子喬。【釋】《史記·留侯世家》:“願棄人閒事,欲從赤松子游耳。”司馬貞索隱引《列仙傳》:“神農時雨師也,能入火自燒,崑崙山上隨風雨上下也。”漢劉向《列仙傳·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柏良曰:‘告我家: 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鶴駐山頭,望之不可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三、 《上巳日開蘭亭修禊二十七周甲紀念會於慶會樓有吟》(頁二六)。王羲之。【釋】王羲之《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四、 儒墨枝多競八三,憐君獨也葆青藍(頁二八)。孔子、墨子。【釋】《韓非子·顯學》:“故孔墨之後,儒分爲八,墨離爲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五、 藝苑冬心酬唱好,古時元白不須慚(頁二九)。元稹、白居易。【釋】《舊唐書·元稹傳》:“稹聰警絶人,年少有才名,與太原白居易友善,工爲詩,善狀咏風態物色,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

  六、 一從巢許逃塵後,巖穴幾多隔世翁(頁二九)。巢父、許由。【釋】《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嵇康《高士傳》:“巢父,堯時隱人,年老以樹爲巢,而寢其上,故人號爲巢父。堯之讓許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隱汝形,藏汝光?非吾友也。’乃擊其膺而下之。許由悵然不自得,乃遇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向者聞言,負吾友。’遂去,終身不相見。”

  七、 響撤風騷代,人非懷葛民(頁三○)。無懷氏、葛天氏。【釋】陶潛《五柳先生傳贊》:“酬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八、 吏才雲錦添花蕊,吾叔吾將擬李憕(頁三○)。李憕。【釋】淵民自注:“唐人,以吏治有名當時。”

  九、 矧此秋蟲苦寒語,等譏斥鷃笑蒙莊(頁三○)。莊子。【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者,蒙人也,名周。”

  十、 悲楚一篇意淼茫,謬將洌水擬湘鄉。高評髣髴滁亭記,今古終慚也只章(頁三○)。屈原、歐陽修。【釋】淵民自註:“余哭丁春潭文,妄擬《楚辭》。而今學農擬之以《醉翁亭記》中‘也’字語,故云。”

  十一、 有窈葛之里,人多懷葛民(頁三一)。無懷氏、葛天氏。【釋】見第七。

  十二、 手摩索碑,口誦蘇賦(頁三三)。索靖、蘇軾。【釋】《晉書·索靖傳》:“靖與衛瓘俱以草書知名,瓘筆勝靖,然有楷法,遠不能及靖。”蘇軾有著名的《赤壁賦》。

  十三、 鸞漂鳳泊,蜀癖晉顛(頁三三)。米芾、王羲之。【釋】《蜀素帖》是北宋書法家米芾的行書墨寶,寫於哲宗元祐三年(1088),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帖》是中國第一行書。

  十四、 孔微孟鉅,《易》鰲《禮》涵(頁三四)。孔子、孟子。【釋】《孟子·公孫丑上》:“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爲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昔者竊聞之: 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顔淵,則具體而微。”

  十五、 疾若長卿,詩憐拾得(頁三六)。司馬相如、拾得。【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相如口吃而善著書。常有消渴疾。”拾得,唐代天台宗詩僧,今傳五十餘首。

  十六、 不佞嘗竊念吾家之於恭翁,自有孔李之誼,秦晉之好(頁三九)。孔子、老子。【釋】《世説新語·言行》: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爲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爲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

  十七、 全山君寅初游學臺灣,寄來此圖。余喜甚,即粧揭紫甓北堂。梁氏南宋人,善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出藍於賈師古,描寫飄逸。寧宗時書院待詔,賜金帶,不受,掛於院内。嗜酒日樂,號梁風子。院人見其精妙之筆,無不敬服。第其傳世之品,皆是草草著豪,時謂之“減筆”。此幅着款“梁楷”,上有乾隆題詩,收傳印記則有“乾清宫鑑藏寶”暨“嘉慶御覽之寶”。今爲臺北“故宫博物院”景行焉(頁四三)。賈師古、梁楷、宋寧宗、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釋】賈師古,南宋畫家。善畫道釋人物,師法李公麟。高宗紹興時爲畫院祗候,有《歸去來圖》。梁楷,賈師古高足,名過其師。传世作品有《岩關古寺圖》等。

  十八、 後日延津雙劍可合,則之不幸者可以爲幸。脱有未然,東西相望,夐若雲漢之牛女,未必爲大愁也(頁四三)。張華、牛郎、織女。【釋】《晉書·張華傳》: 初,吴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道術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圖也,惟華以爲不然。及吴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焕妙達緯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尋天文,知將來吉凶。”因登樓仰觀,焕曰:“僕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間頗有異氣。”華曰:“是何祥也?”焕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天耳。”華曰:“君言得之。吾少時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當得寶劍佩之。斯言豈效與!”因問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豐城。”華曰:“欲屈君爲宰,密共尋之,可乎?”焕許之。華大喜,即補焕爲豐城令。焕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間氣不復見焉。焕以南昌西山北岩下土以拭劍,光芒豔發。大盆盛水,置劍其上,視之者精芒炫目。遣使送一劍並土與華,留一自佩。或謂焕曰:“得兩送一,張公豈可欺乎?”焕曰:“本朝將亂,張公當受其禍。此劍當繫徐君墓樹耳。靈異之物,終當化去,不永爲人服也。”華得劍,寶愛之,常置坐側。華以南昌土不如華陰赤土,報焕書曰:“詳觀劍文,乃干將也,莫邪何復不至?雖然,天生神物,終當合耳。”因以華陰土一斤致焕。焕更以拭劍,倍益精明。華誅,失劍所在。焕卒,子華爲州從事,持劍行經延平津,劍忽於腰間躍出墮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丈,蟠縈有文章,没者懼而反。須臾光彩照水,波浪驚沸,於是失劍。華歎曰:“先君化去之言,張公終合之論,此其驗乎!”華之博物多此類,不可詳載焉。宗懍《荆楚歲時記》:“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十九、 時適九秋,黄華滿眼,自不禁想起陶元亮詩“山氣日夕佳”句(頁四九)。陶淵明。【釋】《宋書·陶潛傳》:“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尋陽柴桑人也。”

  二十、 今世大亂矣,癡淵今日之懷,欲載今西施而泛彼五湖(頁五二)。西施。【釋】《越絶書》:“西施,亡吴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二十一、 遂題之曰“古鼎煮茶之屋”。不以“石”而以“古”者,蓋不欲自擬於韓退之之石鼎也(頁五二)。韓愈。【釋】唐代詩人韓愈字退之,與劉師服、侯喜、軒轅彌明合作《石鼎聯句》詩。

  二十二、 余見其臚載於録中之物……蘇東坡之像也,羅兩峰、朱野雲、黄大癡之畫也,文衡山、董思白、翁覃溪、鄧石如之書也,皆唐而非韓(頁五三)。蘇軾、羅聘、朱鶴年、黄公望、文徵明、翁方綱、鄧石如。【釋】蘇軾字東坡,北宋文學家。羅聘字遯夫,號兩峰,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朱鶴年字野雲,清代畫家。黄公望本名陸堅字子久,後過繼黄氏爲子,因改姓黄名公望,皈依全真教,别號大癡道人,元代畫家。文徵明號衡山居士,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翁方綱號覃溪,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鄧石如,清代篆刻家、書法家。

  二十三、 若不亟刊而問世,則當凈寫一本,弆之緗簏,以待後世之雲(頁六二)。揚雄。【釋】韩愈《與馮宿論文書》: 昔揚子雲著《太玄》,人皆笑之,子雲曰:“世不我知,無害也;後世復有揚子雲,必好之矣。”

  二十四、 然馬遷自是大不偶之大文豪,其無限悲憤感慨,一寓之於《史記》一書,其得意人物如項籍、荆軻、伯夷、東方朔、李耳、屈平之徒,蓋是失敗之英雄、悲壯之刺客,及隱逸、諷刺家、浪漫之哲學家、感傷之詩人,故快意騁豪之際,或有違於事實,不暇自省也(頁六二)。司馬遷、項籍、荆軻、伯夷、東方朔、李耳、屈平。【釋】司馬遷《史記》以下各篇有諸人記載。《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刺客列傳》:“荆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于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荆卿。”《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滑稽列傳》:“武帝時,齊人有東方生名朔,以好古傳書,愛經術,多所博觀外家之語。”《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爲楚懷王左徒。博聞强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二十五、 又從從祖兄信齋秉鉉學,讀《孝經》《小學》諸書(頁六六)。孔子、朱熹。【釋】傳孔子撰《孝經》。朱熹撰《小學》。

  二十六、 慣誦《孝經》《大學》,竺於倫義(頁六七)。孔子、曾子。【釋】傳曾子撰《大學》。

  二十七、 (林)公鼻祖八及,唐文宗朝以翰林學士辟地東來,新羅憲德王時爲禮部尚書,謚忠節,止於彭城,仍以爲貫焉(頁六九)。林八及。【釋】按,林植坤乃淵民先生弟子,此文題《學生彭城林公墓志銘並序》。

  二十八、 謹奉《家録》,請銘於家源,蓋以與余世請孔李之誼也(頁七一)。孔子、老子。【釋】見第十六。

  二十九、 或命花酒,時撫牙桐(頁七四)。伯牙、鍾子期。【釋】《吕氏春秋·本味篇》: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兮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摔琴絶絃,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

  三十、 威號碧松南原伯,猗與晟代好臣鄰。聘于帝廷辭令美,葉水心與酬唱頻(頁七五)。叶適。【釋】叶適字正則,號水心居士,南宋詩人。按,高麗人尹威號碧松,赴宋時嘗與葉適唱酬。

  三十一、 行醮之其前夕,猶誦《論語》不輟(頁七八)。孔子。【釋】《漢書·藝文志》: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

  三十二、 誦如冰瓢魯叟語,刻苦之餘乃玲瓏(頁七八)。孔子。【釋】見第三十一。

  三十三、 行醮前夕奇哉事,千古陽明七分同(頁七八)。王守仁。【釋】《明史·王守仁傳》:“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其爲教,專以致良知爲主。謂宋周程二子後,惟象山陸氏簡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傳。而朱子《集注》《或問》之類,乃中年未定之説。學者翕然從之,世遂有陽明學云。”傳説王陽明於婚禮日外出,遇道士學打坐終日,竟忘婚娶之事。

  三十四、 時人又遥擬公於顔淵、董生,則其爲人可知也(頁八○)。顔淵、董仲舒。【釋】孔子弟子顔淵,爲七十二弟子之首,明代尊爲“復聖”。《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爲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後世稱“董生下帷”。

  三十五、 春雨油以鵬鵬兮,聞康衢之古謠。(頁八○)康衢兒童。【釋】《列子·仲尼》:“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知億兆之願戴己歟,不願戴己歟……堯乃微服游於康衢,聞兒童謡曰:‘立我蒸民,莫非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堯喜問曰:‘誰教爾爲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問大夫,大夫曰:‘古詩也。’”

  三十六、 何斯人之耿介兮,芰爲裳而霞標(頁八○)。屈原。【釋】《離騷》:“製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

  三十七、 或山樵而水漁兮,樂陋巷之顔瓢(頁八○)。顔淵。【釋】《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三十八、 佳絶千古蘭亭序,分韻分明到天涯(頁八○)。王羲之。【釋】見第十三。

  三十九、 天放吾曹之所託,逸少嘗云忘形骸。(頁八二)王羲之。【釋】《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四十、 六洲風雲今盪譎,石破天驚補有媧(頁八二)。李賀、女媧。【釋】唐代詩人李賀《李憑箜篌引》有“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句。《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四十一、 尊前非無慷慨語,韶濩終當正聲諧(頁八二)。舜、商湯。【釋】《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韶》,舜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大夏》《大濩》《大武》。”鄭玄注:“《大濩》,湯樂也。”

  四十二、 世傳衛夫人,著有筆陣圖。逸少承其妙,千載遵爲途(頁八二)。衛鑠、王羲之。【釋】張懷瓘《書斷》:“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恒之從女,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也。隸書尤善規矩,鍾公云:‘碎玉壺之冰,爛瑶台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右軍少常師之。”衛夫人撰有《筆陣圖》一卷。王羲之字逸少,嘗官右軍將軍。

  四十三、 誦如冰瓢吕博議,無益西橋半月糧。古文無價牧老歎,以今視之猶羲皇(頁八三)。吕祖謙、伏羲氏。【釋】宋吕祖謙撰有《東萊博議》。上古伏羲氏亦稱羲皇。

  四十四、 若不漢文廢止論,大造文盲遍此方。翁竟難爲今許段,國寶幾號也無當(頁八三)。許慎、段玉裁。【釋】東漢許慎著《説文解字》。清段玉裁著《説文解字注》。

  四十五、 媧皇太嬌憨,天破漫云補(頁八三)。女媧。【釋】女媧亦稱媧皇。

  四十六、 大同之治孔所倡,亦有仁義孟非遷(頁八四)。孔子、孟子。【釋】《禮記·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

  四十七、 生平措大疎迂甚,顧曲周郎媿乏緣(頁八六)。周瑜。【釋】《三國志·吴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四十八、 《歲除前一日曹于人、全延湖、姜檜山、金龍田諸老伯來顧有吟,用老杜韻》(頁八七)。杜甫。【釋】該詩用杜甫《返照》韻。

  四十九、 儀容韶秀,無媿女英(頁八八)。女英。【釋】《列女傳·有虞二妃》: 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

  五十、 六義沈響,滔滔下巴(頁八九)。宋玉。【釋】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五十一、 短李風標,倚馬詞句(頁八九)。李紳、袁虎。【釋】《新唐書·李紳傳》:“(紳)爲人短小精悍,於詩最有名,時號短李。”劉義慶《世説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絶可觀。”

  五十二、 詩誦《關雎》《葛覃》,義若梁鸞、孟曜(頁九一)。梁鴻、孟光。【釋】《後漢書·梁鴻傳》: 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人也。……後受業太學,家貧而尚節介,博覽無不通,而不爲章句。……勢家慕其高節,多欲女之;鴻並絶不娶。同縣孟氏有女,狀肥醜而黑,力舉石臼,擇對不嫁,至年三十。父母問其故。女曰:“欲得賢如梁伯鸞者。”鴻聞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屨,織作筐、緝績之具。及嫁,始以裝飾入門。七日而鴻不答。妻乃跪床下請曰:“竊聞夫子高認,簡斥數婦,妾亦偃蹇數夫矣。今而見擇,敢不請罪。”鴻曰:“吾欲裘褐之人,可與俱隱深山者爾。今乃衣綺縞,傅粉墨,豈鴻所願哉?”妻曰:“以觀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隱居之服。”乃更爲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鴻大喜曰:“此真梁鴻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五十三、 春深桃園,兄弟結義。日莫梁山,豪傑聚議(頁九一)。劉備、關羽、張飛;晁蓋、宋江等一百零八人。【釋】桃園結義乃《三國演義》中故事。梁山聚義乃《水滸傳》中故事。

  五十四、 今吴學究,置之何地(頁九一)?吴用。【釋】《水滸傳》中人物吴用,表字學究,人稱“智多星”。

  五十五、 瓦礫之材,下里其音(頁九一)。宋玉。【釋】見第五十。

  五十六、 九秩天爵,奚羨綺角(頁九一)?綺里季、甪里先生。【釋】《史記·留侯世家》: 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爲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黄公。

  五十七、 亟稱其能抱戴仁義,擺落蔬筍,復自擬於昌黎、東坡(頁九七)。韓愈、蘇軾。【釋】唐詩人韓愈亦稱韓昌黎。宋詩人蘇軾號東坡。

  五十八、 然孤憤成疾,竟以没世,時年財二十九,識者擬之以中國之鄒容云(頁九七)。鄒容。【釋】鄒容(1885—1905),清末民主革命人士,著名資産階級革命宣傳家。

  五十九、 之四曰《太極圖考》,先言“太極圖與書,并出於道家,而非《易》之本”,而終乃依戴君仁《談易》引劉因《河圖》與《先天》《太極》三者之同元(頁九八)。陳摶、周敦頤、戴君仁、劉因。【釋】傳《太極圖》乃五代道士陳摶所傳出,周敦頤著《太極圖説》加以解釋。臺灣大學教授戴君仁著《談易》引元代劉因之説。

  六十、 《格致》與《太極》,則斥王尊朱,借道歸儒(頁九八)。王守仁、朱熹。【釋】按,韓國儒學者一般尊重朱子(朱熹),排斥王陽明(王守仁)。

  六十一、 鄭氏褱亭略録頃近所作鈐印四十六方爲一譜,索余爲置一言於其端。余就閲之,自有齊吴遺法(頁九九)。齊白石、吴昌碩。【釋】齊白石、吴昌碩均爲近現代篆刻大家。

  六十二、 研有蓋,有“西漢文章兩司馬”七字銘,故余名之“文章研”(頁一○○)。司馬相如、司馬遷、左宗棠。【釋】西漢司馬相如爲大賦名家,司馬遷《史記》倜儻有奇氣。句原出左宗棠題卧龍崗諸葛草廬對聯“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

  六十三、 詩聖杜甫先生詩,吾邦家家吟誦,千年成風,汔今尚無已時(頁一○三)。杜甫。【釋】唐詩人杜甫亦稱“詩聖”。

  六十四、 原初誕祥,匪瓦而璋,已自高占榮啓期三樂之首(頁一○五)。榮啓期。【釋】《列子·天瑞》: 孔子遊于太山,見榮啓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孔子問曰:“先生所以樂,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爲貴。而吾得爲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爲貴,吾既得爲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寬者也。”

  六十五、 雖九秩天爵,其餉至優,無媿爲啓期、百結之疇。(頁一○六)榮啓期。【釋】見第六十四。

  六十六、 昔九流之名,亦出於孔氏弟子(頁一○六)。孔子。【釋】見第四。

  六十七、 晉處士陶淵明嘗自號以五柳先生,後世之士多擬而爲之(頁一○八)。陶淵明。【釋】見第十九。

  六十八、 自有廣廈百間,來禽萬樹,復何眷戀於有巢氏原始人之事之爲歟(頁一○八)?有巢氏。【釋】《莊子·盜蹠》曰:“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六十九、 古人云“覺今是而昨非”,又曰“黄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此豈爲吾友今日準備語邪(頁一一一)?陶淵明、韋賢。【釋】陶淵明《歸去來辭》有“實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語。《漢書·韋賢傳》: 賢爲人質樸少欲,篤志於學,兼通《禮》《尚書》,以《詩》教授,號稱鄒魯大儒。徵爲博士給事中,進授昭帝《詩》,稍遷光禄大夫詹事,至大鴻臚。……賢四子: 長子方山爲高寢令,早終;次子弘,至東海太守;次子舜,留魯守墳墓;少子玄成,復以明經歷位至丞相。故鄒魯諺曰:“遺子黄金滿籯,不如一經。”

  七十、 余多見古仙人圖畫,如綺角之倫,未嘗不皓(頁一一二)。綺里季、甪里先生。【釋】見第五十六。

  七十一、 昔吾夫子答子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之問,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頁一一四)。孔子、子貢。【釋】《論語·公冶長》: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七十二、 翼鵬先生鑒: ……遥想寶島臺灣,春華當爛漫矣。未審更著得幾種書(頁一一五)?屈萬里。【釋】屈萬里字翼鵬,時任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著有《詩經釋義》《尚書釋義》《古籍導讀》《尚書今注今譯》《〈殷墟文字甲編〉考釋》《漢石經尚書殘字集證》《漢魏石經殘字校録》《圖書版本學要略》等書。

  七十三、 翼鵬先生鑒: 秋閒聞高駕將賁臨敝邦,謂可得一接芝眉,更續前日未罄之緣矣(頁一一五)。屈萬里。【釋】見第七十二。

  七十四、 慰堂先生史席: 昔訪貴邦,清讌珍餽,深佩高義(頁一一六)。蔣復璁。【釋】蔣復璁號慰堂,時任臺北“故宫博物院”院長。曾主持影印出版《四庫全書》。

  七十五、 萬谷先生道席: ……一以宛若更接我萬谷翁清標,一以溯稚暉先生高風。詩箋則又是悊配饒女士所畫,竹影猗猗,既足清奇,况加之以賢夫子題詩以贊之者哉(頁一一六)?吴敬模、吴稚暉、饒昌慜。【釋】吴敬模號萬谷,臺灣著名畫家。吴稚暉本名朓,改名敬恒,字稚暉,國民黨元老,書法家。饒昌慜,吴敬模之妻,畫家。

  七十六、 萬谷先生左右: 尊札暨悊配饒夫人寫《葫蘆圖》蚤已拜領,尚遲鳴謝者,非敢緩也(頁一一七)。吴敬模、饒昌慜。【釋】見第七十五。

  七十七、 萬谷先生鑒: 詹誦之際,得拜華函,兼承令夫人山水畫一幅,盛意難得(頁一一八)。吴敬模、饒昌慜。【釋】見第七十五。

  七十八、 寒操先生鑒: 華岡陪吟,屢更寒暑,時切詹誦(頁一一九)。梁均墨。【釋】梁寒操,本名均墨。工詩文擅書法,時任教東吴大學。

  七十九、 今得見吾老足下,心貌豈弟,言必稱孔李之舊(頁一一九)。孔子、老子。【釋】見第十六。

  八十、 足以大慰我停雲之思也……中國上梁文之起源,在瞿佑《水宫慶會録》之云,誤也……所謂“韓昌黎之三上書”謂光範三書,“杜子之三大賦”似指《北征》等篇也(頁一二一)。陶淵明、瞿佑、韓愈、杜甫。【釋】陶淵明《停雲》詩序云:“停雲,思親友也。”瞿佑《剪燈新話》中有《水宫慶會録》一篇。韓愈亦稱韓昌黎。杜甫亦稱杜子。

  八十一、 赴(訃)出,通國之士咸曰:“吾林之棟梁頹矣!”(頁一二九)孔子。【釋】《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户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

  八十二、 重刊《朱書節要》(頁一二九)。朱熹。【釋】《朱書節要》輯朱熹諸書精華之作。

  八十三、 公既得過庭之聞見,又與伯氏紫霞慶胤爲天倫知己(頁一三○)。孔子、孔鯉。【釋】《論語·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八十四、 儒家詩教,温柔敦厚。奚爲楚調?舉世無偶(頁一三○)。孔子、屈原。【釋】《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爲人也温柔敦厚,詩教也。’”屈原作《楚辭》,舉世無偶。《漁父》:“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顔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八十五、 峨冠而髯,山澤之癯(頁一三二)。司馬遷、司馬相如。【釋】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以爲列僊之傳居山澤閒,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僊意也,乃遂就《大人賦》。”

  八十六、 杭州之橘,外金裹絮(頁一三三)。劉基。【釋】劉基《賣柑者言》:“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人争鬻之。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亁若敗絮。”

  八十七、 雖不得嫥心於文學,然惟以儒經及晦庵書緊著近裏之功(頁一三四)。朱熹。【釋】朱熹號晦庵。

  八十八、 齎其高王考斗巖公所著《庸學要義輯録》一袠,請銘其青松和睦負离之阡(頁一四二)。曾子、子思。【釋】傳《中庸》爲子思作,《大學》爲曾子作。

  八十九、 人間六十非容易,莫歎栩蘧一夢然(頁一五二)。莊子。【釋】《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九十、 《哭梁寒操三絶》:“……寒操先生天下士,才華德性冠時賢。”(頁一五二)梁均墨。【釋】見第七十八。

  九十一、 子亦記夫莊生語?知也無涯生有涯。我曾感於逸少者,斯文大讀臨水厓。俛仰宇宙悲陳跡,今之視昔摠齊諧(頁一五三)。莊子、王羲之。【釋】《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王羲之《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莊子·逍遥遊》:“《齊諧》者,志怪者也。”

  九十二、 來日松喬堪擬議,三春花鳥又牽連(頁一五四)。赤松子、王子喬。【釋】見第二。

  九十三、 從古商山仙皓地,如今汕老角綺朋(頁一五四)。綺里季、甪里先生。【釋】見第五十六。

  九十四、 千年遼海曾歸鶴,五夜芸扃屢剔燈(頁一五四)。丁令威。【釋】《搜神後記》卷一:“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虚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累累!’遂高上衝天。”

  九十五、 三心無一隔,分韻思無邪。三百一言蔽,聖言諒不差(頁一五四)。孔子。【釋】《論語·爲政》: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九十六、 六義銷亡久,吠吠鳴《下》《巴》(頁一五四)。宋玉。【釋】見第五十。

  九十七、 成童之年西渡江,黄蘇山家問津筏(頁一五六)。黄蘇山。【釋】自注:“石佛十五歲入奉天,始學篆刻於黄蘇山。”

  九十八、 亦有能者徐三庚,失之太巧無啓發(頁一五六)。徐三庚。【釋】自注:“徐三庚,吴昌碩之師,而纖巧生厭。”

  九十九、 不可不師缶廬翁,鏤玉刑石久矻矻(頁一五六)。吴昌碩。【釋】自注:“缶廬翁,昌碩號。”

  

  自文集第一篇文章二五頁開始至一五六頁,合計一三二頁,共一百例涉及中國人物283人次,平均每例2.83人次,每頁2.14人次。在不尚典故、“自成一家”的淵民先生詩文裏面,其頻率不可謂不高。仔細分析,這些人物可以分爲“用於比擬的人物”和“用於實指的人物”。前者是作者用中國人物比擬韓國人,如賀人長壽則用赤松子、王子喬,贊人詩歌唱和則用元稹、白居易,稱人書法好則用王羲之,稱兩家世誼則用孔、老之誼等。這一點在我以前的論文中已經指出:“淵民先生熟悉中國文化,在其詩文創作的思維中,已經把中國人物典故作爲思維的材料,自然地用來比擬韓國的人和事。例如‘風樹’(見40/87),第一次是用皋魚的遭遇和心情比擬全慶錫遭遇喪親之痛的事實和心情,第二次是以皋魚比擬自己喪親的遭遇和心情。又如‘時有數三同操,悲歌慷慨若燕趙之士’(見74)就是以‘燕趙慨悲歌之士’比擬朝鮮亡國後與自己一樣‘國不爲吾,萬悲都有,不自按抑,笑駡叱咤,危言橫議’的青年志士。”

  本文著重分析後者即“用於實指的人物”的特點。首先列表如下:

  

  、、、、、、、、、、、、、、、、、、、、、、、、、、、71

  

  表二

  由上表可以看出,“用於比擬的人物”71人次,而“用於實指的人物”的212人次,後者幾乎是前者的三倍之多。212人次實指人物中,又可分爲兩大類: 作者李家源先生未接觸的中國人、親自接觸的中國人。後者僅11人次(見表三):

  

  表三

  此11人次在212人中不足零頭,可以忽略不計。惟應注意的是,此五人均爲臺灣學者、畫家、書法家。蓋當時中、韓尚未建交,故只能與臺灣學界聯繫。中韓建交以後文集中,則多與大陸學者往還矣。

  在實指的李家源先生未接觸的中國人物(多爲古人)中,其指涉原因不同(見表四):

  

  、、、、、、、、、、、、、、、、、、、、、、、、、、、

  由上表可以看出:

  (一) 指涉原因源於中國的思想學術爲最多,尤以孔子爲最。可見中國儒學思想對韓國根深蒂固的影響。

  (二) 其次是中國歷史和文學。歷史包括傳説和正史。文學則詩文、小説俱有。可見中國文學與韓國漢文學的淵源關係。

  (三) 更可注意者,乃是中國書法篆刻繪畫與李家源先生的關係。中國的書法篆刻家在實指人物中亦佔大宗,此乃與先生酷愛書法篆刻的個性愛好有關。先生對中國的書法家、篆刻家尤爲熟悉,上至衛鑠、王羲之,下至當代的齊白石、吴昌碩,歷歷如數家珍。先生的書法篆刻在韓國亦負盛名,與浸淫中國書法篆刻的習慣關係甚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