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位史学家曾说过,三百年的大清政权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中相对腐败的一个朝代,也正因为它的腐败,给后来的文艺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和故事背景。
乾隆生于承德?
关于乾隆的出生地,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经过仔细的研究、论证、分析,乾隆皇帝生于承德的说法还是较为可信的。要想弄清乾隆出生在哪里,必须先找到乾隆的生母,让我们看看史学家所提供的一些论证。
第一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郭成康教授认为《玉牒》是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所记,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玉牒》的纂修有严密的制度。清朝皇家,分为“宗室”和“觉罗”两支。“宗室”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俗称“黄带子”;“觉罗”即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系子孙,俗称“红带子”。无论宗室还是觉罗,一旦生有子女,三月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要写明其子女出生的年月日时,生母是嫡是庶,姓氏为何,宗室入黄册,觉罗入红册。如迟误不报,或报不以实者,要治罪。每过十年,经宗人府题请,由宗令、宗正,及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等充当正副总裁官,把黄册、红册所载的子女资料汇入《玉牒》。如有歧义,要由皇帝作裁断。《玉牒》修成,经皇帝审阅后,缮写两部,分别收藏于京师皇史宬和盛京故宫,其底本仍装帧成帙,由宗人府保存备案。
现在可以查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就是说,乾隆皇帝的生母是钮祜禄氏,外祖父是凌柱。
其二,《清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清实录》是清朝皇帝一生事功言行、军国大事的记录,按年月日为序,由下一代皇帝主持纂修。《清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四,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就是说,雍正帝继承皇位以后,乾隆帝的生母钮祜鲁氏(即钮祜禄氏),从品级较低的格格被封为熹妃。
其三,《清史稿·后妃传》记载。《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清史馆纂修的纪传体的清朝史书。《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孝圣宪皇后,钮祜鲁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十三),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进封熹贵妃。
从以上《玉牒》《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和《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来看,乾隆皇帝的生母应当是钮祜禄氏,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历史疑案,依然存在。
上面讲了三条官方历史记载,但是档案、文献的记载,与官方文献记载有差异,这就出现乾隆帝生母的历史疑案。
清宫档案记载。《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里收录了当时档案的记载,却不相同。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遵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这正是:“夜半桥头无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万万没有想到还有一份宫廷档案留存在人世,尘封在内阁大库的档案里。
上述重要档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郭成康教授写成《乾隆皇帝生母及诞生地考》(载《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对它进行研究。在这份重要档案里,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二月十四日被封为熹妃的,不是格格钮祜禄氏,而是格格钱氏。
其次,《永宪录》记载熹妃姓钱。萧奭(shì)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写了一部《永宪录》,其中卷二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记述:“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萧奭在这本书中还提出:“齐妃或云即今之崇庆皇太后。俟(sì)考。”
上述记载,也是说被封为熹妃的是钱氏,而不是钮祜禄氏。但是又说齐妃李氏或云是乾隆帝的生母。
萧奭写《永宪录》,必有所据,或为廷寄,或为档案,亦或其他,就是说在当时就有人对乾隆帝的亲生母亲是谁提出了怀疑。
从以上五份资料看,乾隆帝的生母出现了三种记载:第一、钮祜禄氏,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第二、熹妃钱氏。第三、齐妃李氏。这就是当时清朝官方文献档案的不同记载。连官方的记载都不一样,难怪人们对乾隆帝的生母是谁产生了疑惑。这种历史文献与档案记载的差异,可以作如下解释:
熹妃只能有一人。按清宫的规制,册封皇妃有严格的规定,皇妃的封号只能有一个,不能有重名。所以“熹妃”在清朝只能有一人。因此,格格钱氏与格格钮祜禄氏应当是同一个人。
清宫谕旨档案是当时的第一手资料,《清世宗宪皇帝实录》是乾隆帝继位以后修的,《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则是乾隆帝的儿子嘉庆帝修的,都是后来修的,可能对原始资料作篡改,也都不能算是第一手资料。而《玉牒》按十年一修的制度,应当在弘历(乾隆帝)十岁或十岁以前修,但不排除篡改的可能。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他的母亲的来历、出身,总要有个明确的说法。而钱氏出身低微,她从生下弘历(乾隆帝)到册封为熹妃,中间十二年都是“格格”。其地位远在嫡福晋、侧福晋之下。弘历(乾隆帝)既然被秘密立储,将来就是大清的皇帝,而皇帝的母亲怎么能是汉姓呢?她的出身怎么能不高贵呢?《清世宗宪皇帝实录》是乾隆时修的,这时乾隆帝已经继位做了皇帝,这就很有可能将熹妃姓钱氏篡改为姓钮祜禄氏。可能有内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将钱氏认作干女儿,这样就解决了身份与姓氏的难题。
乾隆出生地的第二种说法是清末有一个人叫王闿运,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影响很大。他在书里边讲了个故事,他说乾隆的母亲娘家是在承德,家里头穷,雇不起仆人,七八岁的时候,跟着家里人到了市面上賣酒,卖浆,卖饭食,开个小饭铺,因为她很热情,经营比较好,所以生意就比较红火,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到了北京,正好赶上选秀女,她混到里头就参加选秀女了,结果就被选上了,分到雍正的王府,做了雍正王府的粗使的丫头。恰好雍正病了,病得很厉害,她就日夜伺候,几个月之后雍正就好了,好了之后嘛,就和这个丫头住在一起,后来怀了孕,生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乾隆,这是王闿运这个书里讲的故事。有个人叫张采田,也叫张尔田,他写本书叫《清列朝后妃传稿》,他引了一个人叫英和,英和有本书叫《恩福堂笔记》,进一步的说说这很值得注意,后来清朝的遗老金梁等人写文章,就说这个绝对不可能,按照清宫的则例选择秀女是很严格的,不可能承德过来这么一个女孩子混到里头就选了秀女了,所以这个故事学者们认为是编造的故事,没有这种可能。
第三种说法是民国年间做过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他听老宫役跟他讲了一个事情,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胡适,胡适把这个故事又记到书里面,这故事说什么呢?就是说江南有一个人,这家有个女孩子,到了承德,这女孩子名字叫“傻大姐”,后来这个女孩子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乾隆。胡适把它收进了《胡适之日记》里,这样就传开了。
第四种说法是海宁陈家的儿子,这种传说是最不可信的。乾隆大帝,是古代中国最为长寿的一位皇帝,他活到了八十九岁。被史家赞誉的“康乾盛世”,就是在他的统治下达到顶峰的。可就是这位声名赫赫的封建帝王,尽管离开人世已经两百多年了,但围绕着他的身世,却一直是迷雾重重。人们对乾隆究竟生在哪里至今闹不清,对他的亲生母亲到底是谁也说法不一,甚至常有人议论说乾隆本是汉人家的孩子。这一连串扑朔迷离的说法,不禁让人感到,乾隆生得离奇!由此,这位古稀天子也就蒙上了一层亦真亦幻的神秘色彩。
按理说,一个人生在哪里,当是一清二楚的。更何况是皇家的龙子龙孙,史官秉笔记注,天下万人注目,还能有啥纷争?可这事儿在乾隆爷那里却偏偏说不清楚。长期以来,对乾隆生在哪里,竟有很叫劲的两种说法。
乾隆认为自己生在雍和宫
雍和宫,坐落在北京老城区的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但康熙时这里还不叫雍和宫,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府第。雍正登基当上皇帝后,以这里是“潜龙禁地”,改名为“雍和宫”。乾隆继位后,把他的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于雍和宫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经。乾隆自己每年正月都要走进雍和宫看一看,平时路过也要进去待一会儿。
乾隆在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到雍和宫瞻仰礼拜后,做诗说:
首岁跃龙邸, 年年礼必行。……
来瞻值人日, 吾亦念初生。
“人日”是古人对正月初七的叫法。乾隆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人日”那天到雍和宫作礼拜,不禁感念当初自己就是生在这里。类似的诗句,乾隆还有不少,如:“虽曰无生俞宗旨,到此每忆我生初。”“尚忆初生我,忽来八十翁。”
特别是,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乾隆很明确地写道:“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隐隐点出了具体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是,就在乾隆还在世的时候,已有人对他的出生地提出了怀疑。有人认为,乾隆不是生在雍和宫,而是塞外的避暑山庄。
当时,朝中有个小有名气的军机章京叫管世铭,在随乾隆到承德山庄打猎的过程中,先后写下了三十四首诗,其中的第四首说:
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
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
在这首绝句之后,管世铭作了如下的注解:“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辰临驻。”意思是说,狮子园是乾隆皇上的降生之地,因此乾隆常常在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
这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康熙到热河避暑时,雍正作为皇子经常随驾前往,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当时在热河的固定住处。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这个园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管世铭的话有多大的可信度呢?管世铭,比乾隆小二十几岁,可算是与乾隆同时代的人。他官品不高,但在军机处当差参与皇帝的机要事务长达十余年之久,应该说是了解一些内廷隐情的;他在官场中交际甚广,和当朝元老阿桂尤有特殊关系,因此他有广泛的信息来源,有关当朝皇帝的一些传闻他耳熟能详,并不奇怪;他作为军机章京,随扈乾隆驻跸山庄、进哨木兰,对皇帝在避暑山庄的行动起居是比较了解的;“宪庙忌辰”即雍正驾崩的纪念日,乾隆去狮子园行香一事,与乾隆每次驻跸山庄必游狮子园的事实也大致相合——从以上几点综合分析,管世铭敢把“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以及“降生犹忆旧时宫”这样的意思写入诗内,而且该诗集在当时就刻板行世,说明管世铭还是有相当大的把握的。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已有所耳闻,他在七十二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乾隆解释,朕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康熙辛卯年,指的是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乾隆在这里强调自己确实生在雍和宫,很明显,是针对外面的传闻而发的。
乾隆七十九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又写下一首七律诗,在注释中乾隆再次明确重申:“予以康熙辛卯生于是宫,至十二岁始蒙皇祖(指康熙)养育宫中。”
古稀之年的乾隆为了辟谣,再三强调自己生在北京雍和宫,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乾隆诞生热河之说
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乾隆的继承者——他的儿子嘉庆也认为乾隆大帝生在热河。嘉庆刚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写诗庆贺,诗的开头两句是:“肇建山庄辛卯年,寿同无量庆因缘。”嘉庆在这两句诗文的后面注释说:“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此中因缘不可思议。”
辛卯(公元1711年)这一年康熙亲题“避暑山庄”匾额,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同时集册刊行,因此嘉庆皇帝说:“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当然是指太上皇了,乾隆诞生在康熙五十年自无疑义;“都福之庭”,意思是诸福汇聚之地,从文意来看,当指避暑山庄。连贯起来,即:“皇父”乾隆于辛卯年诞生在山庄,与康熙肇建山庄恰当同时,这其中的缘由确实“不可思议”。
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釋中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他明明白白地写道:“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
嘉庆这两次写的诗和注释表明,在他看来,“皇父”乾隆生在热河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事。
不过,十几年后,嘉庆却又放弃了这一看法,而同意了“皇父”生在雍和宫的说法。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后,都要为他的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实录》是专门记载每个皇帝在位期间主要活动及重大事件的编年体史书;《圣训》则是每位皇帝所颁发的诏令谕旨的集锦荟萃。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时发现,在这两部非同小可的典籍中,编修官们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嘉庆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
这时,撰修《实录》的实际主持人副总裁刘风诰把乾隆当年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然后呈送嘉庆御览。面对这白纸黑字,嘉庆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这样一个事关真龙天子降生地的问题上,他總不能违背皇父本人的意见吧!于是,嘉庆断然放弃狮子园说,批准在最具权威的官方典籍《实录》和《圣训》上,把乾隆的出生地写为雍和宫。
于是,在撰修成书的《清高宗实录》中这样载道:“高宗(乾隆)……纯皇帝,讳弘历。世宗(雍正)……宪皇帝第四子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仁慈淑慎,恭俭宽和,事世宗宪皇帝,……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即指乾隆)于雍和宫邸。”
乾隆去世后,庙号为“高宗”,谥号为“纯皇帝”。雍正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谥号是“孝圣宪皇后”。《清高宗实录》在这里说“诞上于雍和宫邸”,已经明确地把乾隆的出生地写成雍和宫。
这段颇有些周折的故事表明,在乾隆皇上诞生地的问题上,嘉庆皇帝经刘风诰的点拨,放弃了原来所持的“山庄”说,而接受了“雍和宫邸”说。这样一来,才有了《清高宗实录》中所载的权威说法。
然而,乾隆出生在哪里的问题并没有由此画上句号。当嘉庆执政二十五年后,突然驾崩避暑山庄。这位六十一岁的皇帝前一天还策马驰越在山庄的广仁岭上,谁料想第二天黄昏便撒手人寰了。在皇族内部流传着嘉庆皇帝是被雷劈死的说法,这又成了清宫一大疑案。嘉庆猝死,道光继位,按常理当有先帝“遗诏”颁布天下。在军机大臣撰写的嘉庆遗诏中,又提到了乾隆的诞生地,而且说成是避暑山庄。嘉庆临死之前的“遗诏”是这样说的: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避暑山庄,所以我死在这里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嘉庆“遗诏”颁布后,新即位的道光又马上下令收缴,并命令以六百里加急,将已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道光在关于追缴嘉庆“遗诏”的谕旨中说:“昨内阁缮呈遗诏副本,以备宫中时阅,朕恭读之下,末有皇祖(即指乾隆)‘降生避暑山庄之语,因请出皇祖《实录》跪读,始知皇祖于康熙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生于雍和宫邸。”道光进而解释说,嘉庆突然驾崩,“彼时军机大臣敬拟遗诏,朕在居丧之中,哀恸迫切,未经看出错误之处,朕亦不能辞咎”。道光在无意间透露出,他本人一直以为自己的祖父乾隆是诞生在避暑山庄的,这次专门“跪读”《实录》,才“始知”是诞生在雍和宫。不然的话,这样明显的错误,在事关神器所归的“遗诏”中哪有看不出的道理?
道光把发往全国各地和藩属国的嘉庆“遗诏”追回后,重新进行改写。改写后的遗诏,把乾隆生在避暑山庄,很牵强地说成乾隆的画像挂在山庄。这里,我们姑且把嘉庆“遗诏”的原本和修改本做个比较。
“遗诏”原本:“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庄,予复何憾?”
“遗诏”修改本:“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即画像)在焉,予复何憾?”
把皇考乾隆降生在山庄,改为画像挂在山庄,与“予复何憾”相接,实在有些牵强。父祖的遗像挂在山庄,实在不能成为嘉庆死在山庄而无所抱憾的理由。但已发的“遗诏”又不能动太大的手术,而只能小事修补了。
道光为了把他的爷爷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还做了一项根本性的举措,这就是篡改他的父亲嘉庆的御制诗,把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不过,这一招并不算高明,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刊刻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诗文注释,结果是越抹越黑,反倒使天下臣民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了。
就这样,对乾隆的出生地,不仅野史传说,就是档案官书也确实留下了不少破绽。不过,总体看来,乾隆生在雍和宫的说法占上风。这主要是因为,乾隆自己一直坚持雍和宫说,而且是反复强调;乾隆的儿子嘉庆,虽一度持避暑山庄说,但后来却作了坚决的修改,并把雍和宫说作为定论写入皇家档案;乾隆的孙子道光,也曾认为乾隆爷生在山庄,当发觉错误后,便立即改为雍和宫说。所以,对乾隆的出生地,尽管从乾隆朝就有不同说法,尽管乾隆的儿孙们也曾一度闹不清,但清宫档案的最终落脚点是:乾隆生在雍和宫。
还有一段史料与柳如是有关。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二十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乳名玉儿。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能歌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家产,无奈之下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其女钱孙蕊,字知玉,才貌不逊柳如是,十七岁嫁人,欲为母申冤,小夫妇与钱谦益的儿子一同写诉状,状告逼死母亲的恶棍,那些被告买通了高官,使一心为柳如是申冤的县令险些丢官,不久钱孙蕊的丈夫被人暗害。不到二十岁的钱孙蕊继续寻找着为母亲和丈夫申冤的机会!传说在康熙下江南时曾与一位比他年长几岁精通诗赋的钱姓汉人女子发生过一段爱情故事,而那女子就应该是钱孙蕊。
钱谦益和柳如是联合台湾郑成功倾其所有积蓄抗清,成为清初我国江南一带支持反清复明的一面旗帜,其文坛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广是其他反清势力所不及的,而清政府统治初期对文化的包容也是我国历朝统治者们做不到的。清政府废长城、重科举、兴寺庙,甚至在全国各地兴建了岳飞庙,大清历代皇帝每年都亲自祭拜,这种胸襟哪朝哪代的统治者能与之相比!所以才华横溢的康熙皇帝微服江南,必定要关注江南文坛领袖钱谦益和柳如是夫妇的情况。
通过以上的史料结果结合各地的民间传说,我们觉得眼前的迷雾逐渐清晰了起来,那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康熙年轻时多次下江南,期间与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女儿钱孙蕊相识,并帮钱孙蕊申了怨;钱谦益的女儿钱孙蕊二十七八岁,通晓诗词歌赋,康熙与钱孙蕊情意颇深;后来钱氏带着个女儿(但非亲生,可在作者另一篇文章详解)来到木兰秋狝的必经之路——热河(当时尚未兴建避暑山庄),母女住在狮子园一带,为与康熙再次相遇费尽周折,终于达到目的。钱氏的养女随母姓钱(其生父为曾任江南常州县令的满人李姓李洪文,详情后续),女孩被康熙封为格格,山庄建成后,钱格格住进热河狮子园的雍亲王府,后在狮子园生子弘历,因钱姓为汉姓,有违大清祖训,一直未给钱格格加封号,雍正继位,封钱格格为熹妃,随生父改回李姓。乾隆即位后,内大臣元老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奉旨将乾隆皇帝生母熹妃認作干女儿,这样就解决了身份与姓氏的难题。当初的钱格格随凌柱姓了钮钴禄氏,也就是人们在《清史》《玉牒》等文献中记载的熹妃钮钴禄氏,这个说法应该更贴近史实一些。
除了乾隆生于承德的史实越来越明朗以外,嘉庆皇帝死于承德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被雷劈死也不是空穴来风,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七月二十四日,嘉庆皇帝的木兰秋猃队伍由圆明园已经走到了承德元宝山一带,很久没骑马的嘉庆皇帝心血来潮,叫人牵来了一匹由维吾尔族进献的汗血宝马,他策马扬鞭很快就驰骋在了广仁岭上,这时天空阴云密布,暴雨滂沱,一道闪电击中了马背上的嘉庆皇帝和他的坐骑!连人带马滚翻以后,身体向来健硕的嘉庆皇帝受了内伤,被人送到避暑山庄诊治,强打精神坚持拜祭了康熙、雍正、乾隆的玉像后卧床不起,众御医无力回天,二十五日下午嘉庆皇帝便撒手人寰,他最后的“遗诏”就是:“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庄,予复何憾?”当他拜祭父皇乾隆画像的时候,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当时的心情。
责任编辑 刘遥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