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非常热爱读书,他从奥地利的一个小镇“北漂”到维也纳后,读完了维也纳图书馆1/3的书;参加德军去前线打仗时,别的战友都在讨论女人和美食,他却专心致志地读书;当上德国总理后依然嗜书如命,哪怕苏军兵临城下,他还在地堡里读书。
希特勒读的书五花八门,其中历史类占了很大的比例。他希望通过历史——尤其是伟大君主的历史,想象自己就是救世主,将会领导德国从衰败走向荣耀。不过,他只是有选择地读符合自己观点的内容,对不符合自己观点的内容一概摒弃。这就导致他读书越多,人格就越偏执,也越迷信种族主义。
1924年,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以叛国罪被捕入狱。在此之前,据说他曾雄心壮志地要写一部《犹太史》。然而他入狱后放弃了这个计划,因为他想写一部题材更宏大的历史著作,而不是局限于某个主题。于是,他以自己口述、别人帮他整理成文稿的方式,完成了一本叫《四年半来与谎言、愚蠢和怯懦斗争的情况》的书。
这本原是历史著作的书,写着写着就成了他的传记,包括他的童年、维也纳的岁月、赤色革命,以及纳粹党在慕尼黑初期活动的叙述。除了成长经历,希特勒还在这本书里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包括对议会政府、君主政体、社会主义等问题的看法。
希特勒出狱后,这本书在慕尼黑出版。出版前有人向他建议,这个书名冗长而没感染力,无法吸引读者,如果换个标題应该能成爆款。于是,希特勒换了个书名——《我的奋斗》。
这本后来成为“纳粹党圣经”的书杂乱无章,但希特勒一直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他曾对批评这本书的人说:“你要我修改此书,好像我是作家准备重版自己的作品似的。但我不是作家,而是政治家……我将在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中加以修改!”
希特勒没上过大学,但对德国的大学教育非常不满,尤其是历史教育,“我国大学教授所讲的历史理论,贻害没法补救。这足以证明只读历史而不能理解就是‘食而不化,这情形随处都是。”
为什么这种历史教育导致学生“食而不化”?希特勒如此解释,“因为所教的不过是少数日期及生死年代和人名、地名而已,大纲要领反而概付阙如”;“他们不教根本的要点,仅由少数具有天才的学生自行发掘其中的意义。”也就是说,大学的历史教育只是死记硬背,这有什么用?
这样的历史教育无疑是非常失败的,所以希特勒认为要改良。改良的方向在哪里?他说:“我们读史并不只是研究陈迹,而是要找一种教训作为警戒”;“我们对古史的研究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民族必须有一部世界史的著作,且把民族问题放在首要地位。”概括起来,就是历史教育要注重借鉴历史,以及注重培养学生全球化的视野。
尽管希特勒说起历史教育问题头头是道,但他连犹太人究竟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种族都没弄清,只是很笼统地称犹太人是一个种族,可见他对很多历史问题也是食而不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