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河南白波(今属河南洛阳)的武氏是一个世代崇尚儒学的书香门第,画家武宗元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学习的内容不仅有经史子集,还包括琴棋书画,在各项的学习中,武宗元最感兴趣的就是绘画。
在掌握了一些绘画的基础知识后,武宗元就把绘画的方向选定在了人物画上。起初,他只是临摹一些前人的释道人物画像,等技巧熟练后,他就开始为身边的亲人朋友画像。他善于捕捉每个人的相貌特点和细微的习惯表情,总能把人物画得活灵活现。
看到武宗元在绘画上如此有天分,父亲请了当地著名的人物绘画老师对他精心培养。经过几年的潜心学习,武宗元已尽得老师的真传。于是,老师鼓励他可以寻访一下名观古刹,观看临摹前辈大师的壁画作品。
得知广爱寺中有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的文殊和普贤的大像后,武宗元特意寻访而去,他在寺中住了十几天,将两尊画像临摹得丝毫不差。在临摹的同时,他还悉心揣摩学习吴道子首创的兰叶描(也名莼菜条)的笔法,画出了吴道子画作中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神韵。
之后,他又辗转各个道观古寺,临摹了前人的大量壁画,在不断的临摹学习中,他的绘画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知名度也慢慢打开。
17岁那年,北邙山老子庙邀请他前去画壁画。这是他第一次为寺院画壁画,为了不负重托,武宗元将历代的壁画粉本甄选对比后,又经过反复修改,终于创作了一幅满意的作品,等到这幅壁画完工,凡是看到的人无不称赞画作精妙绝伦。
因为这幅壁画,武宗元一时之间声名鹊起。后官至宰相的王随和武宗元父亲见面时还特意要求武宗元来相陪,王随看武宗元相貌清俊雅逸,举止洒脱大方,言谈谦逊沉稳,就有了惜才之心。之后,王随将自己的外甥女许配给他,结下两姓之好。
婚后,夫妻两人琴瑟和鸣、感情甚笃,妻子对武宗元醉心于绘事也非常支持。为了进一步提高画艺,武宗元又开始了一次寻访壁画之旅,只是这次他特意寻访了一些偏僻的古刹,希望能有意外之喜。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时,他推开了一座寺庙的大门,在这里他看到了一幅吴道子的真迹。破败的寺院因长期无财力维修壁画,使得吴道子的遗迹损毁严重。他在这里住了下来,仔细观摩残存的画面,征得寺院老僧的同意后,开始动手修复壁画。经他修复的壁画,与原画形神相合,宛如它初始的模样。许多人闻讯后都特意前来观看,甚至有人将他称作“宋之吴生”(宋朝的吴道子)。
虽然此时的武宗元画名已经蜚声在外,但是作为一名世家公子,他并不能如画工一般以绘画为业。未来的路要如何走,他也略有迷茫。这时,王随因为爱惜他的才华,也为了让外甥女有更好的生活,为武宗元谋求了太庙郎的职位。
祥符二年(1 009年),宋真宗大规模修建玉清昭应宫,向天下征召了3000名画师。这些画师到京后又进行了层层选拔,最后留下百人左右参加玉清昭应宫的彩绘。为了能更明确分工,这些画师被分为两部,武宗元因其高超的画艺被委任为左部之长。
玉清昭应官建在东京城北的天波门外,占地480亩,宫中殿堂3610间,工程耗资巨大,甚至被有些官员斥为:“竭天下之财,伤生民之命。”这样一个宏大的工程原计划要15年完成,而最终因为日夜赶工,仅用了8年时间。
武宗元在工程之初,就开始思考各殿壁画的内容,并先一步绘制出粉本,他如今传世的《朝元仙仗图》极有可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等到殿宇依次建成,他开始带领着画师笔耕不辍赶制壁画。最终的结果令人很满意,武宗元也因此得到了嘉奖。
等到玉清昭应宫建成,看过壁画的人无不交口称赞,许多的寺院道观盛情邀约他前去绘制壁画。之后,他在洛阳的广福院画了回廊壁,在许昌的龙兴寺北廊画了帝釋梵王,在嵩山的天封观里与某画师一起画了出队、入队图,在洛阳的三圣宫,两人又合作画了太一尊神。这些作品一出,立刻引得众多画师前往观摩学习。
武宗元的壁画取法高古,不仅学习了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也参详了其他前辈大师的笔法。南北朝画家曹仲达的曹衣出水,也就是稠密细线绘制衣纹的笔法,他也研习过,他的绘画可以说是笔法备曹、吴之妙,博采众家之长,又有自己的风骨。
北宋时期推崇道教,中原一带道观众多,道教的绘画也一度鼎盛。当时极负盛名的洛阳上清宫也请了武宗元前去绘制三十六天帝,因为赵宋王朝以火德王天下,在绘制赤明阳和天帝时,武宗元将天帝的样貌画成了太宗赵光义的形象。
宋真宗在汾阴祭祀后回京的途中路过洛阳,顺便到上清宫中欣赏壁画。宋真宗在看三十六天帝像时忽然看到先帝圣容,不禁脱口而出:“此真先帝也。”宋真宗心内顿觉欢喜,觉得这幅壁画昭示了赵氏王朝乃天命所归,立刻命人设案焚香礼拜。祭拜完毕,宋真宗在画前驻足良久,并夸赞武宗元的画艺精妙绝伦。武宗元此画甚得圣心,不久后就升迁为虞部员外郎。
《淮南子·缪成训》里曾记载过“满齿不存,舌头犹在”的典故,很多时候看似坚硬的东西往往不如柔然之物保存得长久。就在玉清昭应宫建成的第15年,一场大火将原本飞阁流丹、重楼九楹的宏伟建筑化为一堆瓦砾,武宗元为之倾注了8年的心血也随着熊熊火焰化为青烟。
当东京城北的火光照亮整个夜空时,武宗元也在遥遥地关注着,他知道那是玉清昭应宫的方向,也只能默默地看着无能为力。他想起了创作壁画时的殚精竭虑,也想起了画成壁画时的欣喜满足,甚至想起当年修复吴道子遗迹时的叹息感慨,他知道有一天他画过的所有寺院道观或许都会一一消失,不能幸免,那么他画的壁画也将随之荡然无存。
事实也的确如此,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他的壁画如今早已湮没在时光的深处。当初他画在绢上的粉本《朝元仙仗图》却得以流传下来,画卷中道教的东华天地君和南极天地君以及神王力士和金童玉女共87位神仙依然衣袂飘举,顾盼神飞。
道劲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风中飘曳的幡旗、伞盖和裙裾,细腻的游丝线勾画细微的人物表情,全幅的人物神情各异却又互相呼应,构图严谨却不呆板,整幅画人物生动,气韵流畅,将宋初道释人物画清秀娴丽的画风推向极致,是宋代最高成就的白描人物画。虽然今人无缘得见武宗元画在壁上高大彩妆的释道人物,却还有幸能在这传世的粉本窥其几分样貌,留白几分遐思。
编辑/羽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