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百万字,出版历史图书15本,带领《我们爱历史》获2015年度网易最佳自媒体奖,2016年度头条号奖,2017年浙江省自媒体十强等奖项。
明朝建立后,忍够了元代以来户籍混乱状况的朱元璋,设计出“黄册”大招:大明治下的百姓都要按职业在黄册上登记,倘若有一处乱写,就是流放塞外的大罪。从明太祖年间至明朝灭亡,大明朝共“造册”27次,每一个大明朝治下的百姓,都在这里有存档。
有了内容准确的黄册在手,大明对朱元璋来说,瞬间变得透明。比如征收赋税、分派劳役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都以“黄册”为参照从容布置。对百姓来说,真实的黄册更是造福极多,“其赋易供,而其民常逸”。然而,到了万历年间,却发生了“最多几万人口的扬州府兴化县,百岁老寿星竟有3700人之多”的荒唐事。因为关乎大明根基的黄册,此时开始被玩坏了。
明初,数据靠谱的黄册是建立在明朝对田亩人口严格控制的基础上,但从15世纪中叶起,土豪劣绅开始用黄册造假的方式来逃避赋役,以明朝成化年间某言官的话说:“富豪奸滑通贿赂以避重役。”各种劳役负担大笔一挥,甩锅给了当地穷人。发展到后来,明朝各地的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原本朝廷可以收取赋税的土地,常被各级高官豪强巧立名目并掉。黄册上又要怎么写?比如隆庆年间经济发达的福建福宁州,户口数竟比明初减少了三分之二。明王朝固定的田赋收入,缩水令人触目惊心。
百姓更是受害极深,那些在黄册上被一笔带过的百姓,都成了失去土地的破产者,然后“破资卖鬻产,逃亡相踵”,成了流落四方的流民——朝廷亏损,百姓遭殃,黄册上的不靠谱记录背后,是无数赚得盆满钵满的蛀虫。
如此弊端下,也衍生出很多有关黄册的怪現象。有些土地兼并严重的地区,黄册干脆拖着不交。有的就算交了,内容却是各种胡编乱造。朝廷心知肚明,又因牵涉利益太多,所以懒得管。唯独想出补救办法的,就是大改革家张居正,他绕开黄册,造出新的《条鞭赋役册》,以田亩财产为基准来征收赋税。这就好比给心脏“搭桥”,效果也立竿见影。明朝从此满血,有了“万历中兴”的辉煌。
然而,一直不靠谱的黄册却越发不靠谱,所以才会出现“全县三千多老寿星”的怪事。因为这类黄册干脆把十年前的黄册原样照抄,户主名字都不变,顺手改下岁数交上去凑数。终于改来改去,糊弄出一群寿星来。
待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昔日的改革名存实亡,这糊弄的后果,更是无药可救。更可悲的是,清算过张居正的万历,多年如一日怠工,黄册当然懒得动。黄册乱象的掩盖下,明朝的弊病也越演越烈。到了崇祯年间,明朝统治者才发现:大明朝地大物博,可每年能用来收税的土地竟少得可怜,哪怕再急用钱,收取来的赋税,都只是杯水车薪。
更严重的后果是,受土地兼并的影响,越发壮大的流民,终于在天灾的导火索下,引发席卷中原的起义,最终将明朝逼入了死路。那些靠谱与不靠谱的黄册,就是明王朝兴衰的生动见证。
编辑/羽川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