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皇帝害死颜真卿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1988
谌旭彬

  按照《旧唐书》的记载,直接杀死颜真卿的,是和李唐朝廷闹翻了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把颜真卿从李唐朝廷送到李希烈手中的,是唐德宗的宰相卢杞。但实际上,害死颜真卿的第一凶手是唐德宗李适。

  卢杞第一次想将颜真卿赶出朝堂,具体办法是——“谕于真卿日: ‘方面之任,何处为便?”“谕”是以上敕下之词,带有强迫性质;事先征询颜真卿愿去哪里,则尚含有某种温情。试想:没有李适点头,卢杞哪来这么大的底气和权力?

  作为一个长于忧患、智力正常的成年皇帝,李适应该知道,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外放到地方,绝不是一种正常的人事安排,既失了优待功勋老臣的立场,也是对国事不负责任。但他仍要如此,只能说是不愿将颜真卿留在朝堂。

  其实,李适生前承认过,卢杞只是他手里的工具。公元788年二月,宰相李泌提出辞职时,李适和他讨论起了自己做皇帝以来历任宰相的优劣,说卢杞是个“忠清强介”之人,而不是“奸邪”。李泌直接反驳:卢杞因为私隙杀了杨炎,把颜真卿排挤至必死之地,刺激李怀光走上反叛之路,可谓罪大恶极。如今他被陛下逐出朝堂,人心顿喜,否则乱局如何能够消弭!

  李适听后不高兴,继续解释,杨炎之所以被赶出朝堂,是因为老和他对着干,和卢杞没有关系,而卢杞就不一样了,心思很细,对他说的话全部依从,也没什么学问,没法和他辩论,当然也没法和他畅谈。

  既然在李适眼里,卢杞是一个对自己“言无不从”、从不争辩的人,那么当卢杞提议将颜真卿送入“叛军”时,他肯定没有提出有力的反对意见。

  事实上,当时朝中根本无人相信李希烈的反旗可以靠任何人的三寸之舌拔除,所以要颜真卿去淮西的旨意下来后,群臣大惊。李适自己也不信,他把颜真卿送去淮西的同时,仍在部署战争;颜真卿更不信,走到半路,河南尹劝他不要去,即使去了也没用,可他毕生以忠君为天职,无论如何不能抗命。

  李适自述赶走杨炎的理由,其实也是他赶走颜真卿的原因。李适不满杨炎遇事有坚持、爱争论、气色粗傲、动辄发怒,而颜真卿恰恰也是这样的人。

  唐肃宗时代,因为玄宗还活着,颜真卿反对肃宗在祝文里署名“嗣皇帝”,又因太庙被毁,要求肃宗效法古人“向东哭”,以至于被宰相所忌,给弄出去做了地方官。

  唐代宗时代,皇帝回到长安旧官,他又站出来,要求皇帝先去拜谒五陵九庙,然后才能回家,还对着宰相动了怒火,搞得大家都不开心;皇帝重用元载,让百官言事之前先把奏章送到元载那里,做一道过滤审查,他又站出来公开反对,责备皇帝只与“三数人”议事,朝中恐将再现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臣,天下人“钳口结舌”,国家很可能祸在不测,最后被元载以“诽谤”的罪名给弄出去做了地方官。

  加上被送往淮西,颜真卿在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均被赶出,且史书每次都将之归咎于宰相太坏,显然是在替皇权粉饰。

  此外,李适觉得和杨炎交流政事有被当成“童子”的感觉,这与杨炎乃三朝老臣有直接关系。很不幸的是,颜真卿比杨炎大了18岁,是四朝老臣,自然也不会讨喜。

  在晚唐的诸多皇帝中,李适是颇擅权谋之人。他把颜真卿送入李希烈军中,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另一重隐秘的考量。

  颜真卿数十年如一日地以刚正立身立朝,颜氏家族又在安史之乱中满门英烈。公元783年的颜真卿,确如《旧唐書》所言,威望卓著、四方所信,是国家级的名士。这样的人物被送入李希烈军中,杀或不杀,都是一个很大的麻烦——杀掉,将大损李希烈在士大夫中的声望;不杀,又相当于在和李唐的对决中输掉了气势。

  李适送出颜真卿是一箭双雕,李希烈收到颜真卿是左右为难。两害相权取其轻,李希烈的做法是控制颜真卿的人身自由,尽力争取其为已所用。直到称帝,李希烈也未诛杀誓死不降的颜真卿。颜真卿最后被杀,直接导火索是李希烈的兄弟被李适诛杀。被杀前,颜真卿大骂李希烈“逆贼”。两年后,李希烈死了,颜真卿的遗体被运回长安,李适心痛到不行,朝廷停止办公五天。

  颜真卿至死都爱着德宗和他的李唐王朝,德宗及之后的皇帝们却更爱死了的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