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咸熙元年(264年)七月,身为河南尹的杜预接了个新活——修订律法。杜预很高兴,“我忍《汉律》很久了!条款琐碎,内容重复,老百姓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我要这《汉律》有何用!”于是,他给《汉律》做了个减法,条款更精炼不说,篇篇都是大白话。
可问题来了,条款是精练了,但法律这东西容易引起歧义,出现误会怎么办?作为学霸,杜预早想到了这一点,他勤勤恳恳地写了近三千条注解。详细到什么程度呢?包括某条是什么意思,某条和某条哪里类似,某条和某条不能混用……
当时交通不是特别方便,富平津那一片(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处在黄河中下游,水势湍急,特别容易翻船,杜预双眼发光地说:“我们来修桥吧,这样就安全了!”大家表示不约,古代圣贤都没修成的桥你能修?杜预说当然能啊,他亲自上阵,测算、设计、施工……一个人就是一个施工队,顺利修好了河阳浮桥。这座桥不仅是当世第一座浮桥,还一直用到了宋徽宗政和年间。
杜预不但在兵、法、商、工领域称霸,还攻略了文科。有段时间,杜预的工作相对清闲,就开始注释《左传》。
晋武帝跟他聊天时问:“你总笑这个人爱马成癖、那个人爱钱成癖,那你自己有什么癖好啊?”杜预眉毛一扬,說:“臣无他癖,唯好《左传》!”在爱的驱动下,杜预写了一本《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左传》的注释,一直到清代,大家注解《左传》时还要参考这本书。
公元279年,晋武帝发动二十多万兵马,分六路伐吴。杜预用最少的兵力攻下了东吴的乐乡,破江陵、占荆州,一路直逼东吴首都建邺。时值夏天,又打了很久的仗,有人说:“我们在东吴人生地不熟的,万一生病挂了,哭都没地方哭,要不缓缓吧。”杜预说:“打仗就跟劈竹子似的,劈开几节后,刷刷地就顺着刀一路到底了。我们赢了这么多次,现在大家都很嗨,一鼓作气打下去没问题!”果然,他们接二连三地赢了。
杜预似乎太完美了。有的小伙伴就说,杜预像百度百科里配置周全的人设,带着遥不可及的冰冷。其实,他并不冰冷。
他一生为家为国,只要对百姓有好处的事,哪怕遭人非议,他都会去做。担任财政部部长时,他向晋武帝提了很多建议,调整谷价、管理盐运、制定课税……有人讽刺他婆婆妈妈,他笑笑而已。
因为知识渊博,经常有人向他请教学问,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不藏私。
他不爱争功抢名。打东吴时,晋武帝让他在建平这段路上指挥大将王溶的军事行动。他觉得不太合适——如果王溶攻下建平,便可顺流而下,攻入东吴,而那时王濬威名已立,如果接受杜预指挥,人家怎么看王溶?如果王濬打不下建平,杜预也没理由去指挥他。于是杜预写信鼓励王溶说:“你按自己的节奏去打仗,不必听我指挥。”后来王溶果然天下闻名,后世都记得他破吴的功绩,“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不过人无完人,别看杜预打仗那么厉害,但他连马都不会骑,射箭也是磕磕绊绊,经常失了准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