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锋芒的存在靠积累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6174
方子

  曾任教南开大学的张嗥如出生于河北盐山县。他天资聪慧,颖悟过人,在看到清室极其昏聩后,决意放弃科举之路,将精力放到新学上,希望以此报效国家。

  1905年,他赴保定学习,毕业后创办许孝子高等学校,精心培育人才。由于张嗥如治校有方,其声誉越来越高,1916年,直隶(河北)省成立省参议会时,张嗥如被选为第一届省议会议员。不久,张伯苓邀请他赴南开学校任教,于是有了张嗥如与凌叔华的师生情缘。

  当时,在凌叔华的作文本上,张嗥如写过许多精彩的评语,比如“凌生才人也,亦学有根柢人也”“入门下马气如虹。惟斯文得之……吾为吾校得才贺。”认真品读这些字句可知,张嗥如的批语有这样几个特点:抓其大要,不面面俱到却文采斐然;饱含学问,文史知识招之即来;充满对学生的鼓励,“凌生才人也”“吾为吾校得才贺”等随处可见。

  张嗥如的评语写得如此精彩,与他自身具备的才华有关。1916年,张勋勾结各地军阀,订立北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希望实现清室复辟。得知此事,张嗥如非常气愤,当即草就一诗发表在某期刊上,诗曰:“太平希望付烟云,誤国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涕泪,伤心最怕读新闻。”此诗有见地,有情怀,有意境,有韵味。这样的才子老师去改作文,自然会将自己的特色带进去。

  清末乱世,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军阀“各领风骚三五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忧国忧民的张嗥如很想为处于危难中的国家做点儿什么。而他早期从事的是教育,自然格外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碰上凌叔华这样的学生加以热情鼓励、有针对性地培养,也就不足为怪。

  一个老师的出类拔萃,不会从天下掉下来,锋芒的存在是靠自己点滴的积累。

  编辑/羽川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