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美国的伯纳德·西尔沃与诺姆·伍德兰为了研究食品项目代码及相应设备,注册了全世界第一个“机器可辨识条形码”的专利。该条形码由许多同心圆组成,因此被称为“公牛眼码”。它在原理上与现今的条形码其实已很相近。
1973年,美国将条形码应用于百货业,名为“统一商品码”,适用于美、加地区。由于使用便利造成热潮,欧洲也定了“欧洲商品条形码” (简称EAN),并在1977年成立欧洲商品条码协会,将条形码观念传播到其他地区,条形码因此步入国际化。
我们常见的13位数字条形码,就是EAN系统,前3位是国家(地区)号码,第4至7位为厂商号码,第8至12位为商品号码,最后1位为检查码。厂商按规定编印的产品编号,使商品有了统一格式的“身份证”,加快了辨识速度,带动了流通业大革命
“皇帝诏日”多在玩穿越
影视剧里,皇宫太监总是展开一卷黄绫来宣读圣旨。然而在历史上,不同级别的圣旨有很大区别。圣旨不只有黄色的,有3色、5色、7色等,就同一时期来说,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的官衔越高。圣旨的长度历代也不一样,有的圣旨能达到4米,而有的2米不到,但圣旨两端都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不同时期,圣旨的用料、色彩也有不同。康乾盛世时期的圣旨用料考究、色彩绚丽,经过上百年依然鲜艳夺目;但到了清朝末年,光绪颁发的圣旨就比较粗糙,以麻布一类代替。
此外, “奉天承运,皇帝诏日”这句话是哪里来的呢?不少学者指出,第一个正式使用这句话的其实是朱元璋,所以明代以前的戏里出现这句话都是“穿越”。而且圣旨不一定都是“皇帝诏日”,还有“制日”“敕日”等,比如“制日”在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用。
手纸不能随意用
唐代之前,已有使用厕筹(如厕后用来拭秽的木条或竹条)的记载,但未见有用纸拭秽之证据。而唐宋年间使用厕筹的记载多见于史籍,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中记载了僧人的日常规范,并明文规定上厕“不得用文字故纸”。南唐后主李煜为示对佛的虔诚,曾亲自动手削竹片制作僧人用的厕筹,甚至用自己的脸来检验其质量,以免划伤僧人的屁股。
使用手纸的最早记载见于元朝,大概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文化落后,没有汉族“敬惜字纸”的意识。《元史》中载,元裕宗的皇后当太子妃时对婆婆非常孝顺,婆婆拭秽之前,她都会用自己的脸来试试手纸的柔软度。
清朝人用纸拭秽,有多处文献可以考证。《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 “刘姥姥觉得腹内一阵乱响,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衣。”这段描写说明,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无论大观园还是乡下的人物,都已經使用手纸拭秽了。不过这时的手纸大多是没有字的“粗”纸。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