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元顺帝“坑”富大明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6418
独孤雪亭

  

  1368年闰七月二十八日夜,元顺帝逃往漠北,立国97年的元朝就此黯然落幕。虽说急匆匆逃走的元顺帝乃至这个在起义浪潮里挣扎20年的王朝早已是各种不靠谱,但在亡国前夜,他们有件事却做得很“靠谱”:给新建国的死敌明朝挖坑——元顺帝“卷包袱”的本事堪称一流,北方各大城市的粮食钱财基本全被带走。

  不过,元顺帝大概想不到,那些被他甩手扔掉的“破烂”里有一件意想不到的奇特宝物,在接下来的60年里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不但令他的“恢复之计”成了泡影,更助废墟里的明朝拔地而起,打造富国强兵。如此奇宝,正是元朝科学家瞻思的心血著作《河防通議》。

  严格来说,《河防通议》并非瞻思首创,早在北宋年间,学者沈立就写出《河防通议》。金朝占领中原后,其都水监也编订了另一版本的《河防通议》。这两部水利宝典都因机缘巧合,15年间先后被瞻思得到。他经过艰辛的整理修改,终于完成了这部元朝版的《河防通议》。比起前两部,这版《河防通议》最重要的创举就是强大的“数字化管理”。瞻思开列了治水工程各个环节里工程用料的计算方法和堤坝设计比例,不单使用者一看就懂,治水时常见的偷工减料把戏也能轻易戳穿。

  更重要的是.在元朝之前的各式资料里,那些仅凭文字难以说清制法的治水器械,诸如宋朝“铁龙爪扬泥车”和元朝“浚川把”这类施工船,因为后人不得要领,制作时往往跑偏,治水时更常搭上人命。但《河防通议》以精确的数字公式,详细介绍了这些器械的用料数量和宽高比例,哪怕不懂治水的工匠,依葫芦画瓢打造也管保不走样。

  这样一部《河防通议》,对于励精图治的朱元璋来说来得正是时候。此时他恰好定下了治国方略:休养生息是来不及了,想要国富民强,就必须狠抓建设。一条黄河显然不够,全国都必须兴修水利,可这是个比打仗还烧脑的技术活,水利人才更稀缺。

  于是,自洪武二年(1369年)起, 《河防通议》被明朝大规模开印,全国地方官几乎人手一本。连朱元璋派到各地的巡按御史也拿着《河防通议》,当作考核官员河务工作的参考。

  满目疮痍的明朝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建设,各级官员照着《河防通议》里通俗易懂的介绍,一板一眼地用料施工,不到28年,全国疏浚河道4100多处,开挖糖堰40000多处,修筑堤坝5000多处。因此直线增长的农业产值支持着明朝追亡逐北,彻底击败退守漠北的北元。

  到朱棣登基时,名臣夏元吉也认真按照书中理念完成了江南水利,把元末多起水灾的江南变成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而在朱棣那场空前的迁都行动里,明朝同样从《河防通议》里找到办法,打通了元朝中期后就基本断流的漕运河道,且为大运河设置了新型水闸操控系统。这条中国南北的主动脉从此奔流畅通,确保迁都成功,从此“用东南之财富,会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明朝的复苏与崛起的60年间的兴盛与辉煌,说是以这部《河防通议》为导航,毫不为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