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景泰帝:帝王中的非主流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5139
常 强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的一天,大明朝监国郕王朱祁钰身着一身明黄色龙袍,一步一步地登上了皇帝的神圣宝座。大殿下列位臣工山呼“万岁”,但人们却看不出这位新皇帝龙颜上带有哪怕一丝的笑意。因为从这一天起,朱祁钰便要正式接起了哥哥的烂摊子,肩负起保护这个国家不被北方强敌瓦剌入侵的重任,而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此时却成了瓦剌的阶下囚!

  他的这一低沉,仿佛预示着自己整个帝王生涯的阴闷与压抑。

  事情还要从朱祁钰即位前说起。这一年的七月,北方少数民族瓦剌(元朝灭亡后,北方的蒙古族主要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支)在其首领也先的带领下,侵扰明朝北方边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不料遭遇“土木堡之变”,不但明朝大军被瓦剌军打败,就连英宗本人也成了瓦剌的俘虏。

  国君被俘的消息传至了北京,大明上下举国震惊。稍作镇定后,明廷决定由郧王朱祁钰监国摄政,并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为了防止瓦剌以英宗这块大肥肉作要挟,更为了能够在国难当头之际聚拢人心,于谦等守正大臣搬出了亚圣那句曾惹恼过明太祖朱元璋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建议暂且搁置英宗个人问题,先请朱祁钰即帝位以安人心。经皇太后的同意,这便成了历史事实。

  朱祁钰遥尊哥哥英宗为太上皇,改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史称景泰帝。在景泰帝、于谦等的共同协作下,明朝顶住了瓦剌的继续南侵,双方陷入僵持状态。眼见手中的敌方皇帝变成了重要性大减的太上皇,也先决定交出英宗,以此来换回一些实惠。英宗本人也向明朝使臣表达了自己欲回归祖国的愿望,并允诺不再干预朝政。

  也先的主意倒让还没暖热皇位的景泰帝犯了难:若迎回哥哥朱祁镇,自己还能否名正言顺地当皇帝不好说;若不迎,定会落得个薄情寡义、忘恩负义的千秋骂名。而他从本愿上来讲,也是希望哥哥永远都不要回来或干脆被瓦剌害死,因为皇帝宝座实在是如鸦片一般诱人,一旦沾上,便永远不想再离开,虽然当初他是在无奈之下才接过这个烂摊子的。

  而朝廷当中,到处都是要求迎回英宗太上皇的呼声,无论皇上还是太上皇,那都关系到大明朝的脸面啊。曾经的一国之君在国外做俘虏,怎么都让这个泱泱天朝在面子上挂不住。

  时任礼部尚书的王直对景泰帝说:“(太)上皇蒙尘,理宜迎复。乞必遣使,勿使有他日悔。”听了王直的话,景泰帝自然极不高兴,假惺惺地回道:“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景泰帝含蓄地表达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众臣无言以对。尴尬时刻,还得靠于谦出面收场,于谦应道:“大位已定,孰敢他议!”也就是说景泰帝登基已是生米煮成熟饭,没人能够再把熟饭变回生米了。既然最权威的大臣都这么说了,景泰帝的困惑自然有所消减,只得无奈地顺势说道:“从汝,从汝。”

  明景泰元年八月丙戌(1550年9月20日),明英宗终于活着回到了阔别一年的祖国,并见到了自己的接班人——弟弟景泰帝。兄弟两人礼让一番之后,英宗便被景泰帝送至了南宫。英宗在南宫这一住,便是七年。身居南宫的朱祁镇,名为比皇帝还要尊贵的太上皇,实为被边缘化了的宫廷另类。

  虽然哥哥已经老老实实地退出了权力的第一线,不会对自己的执政构成威胁,然而这并不能令景泰帝完全舒心与自在。毕竟做太上皇的是他的哥哥,而非父亲。为了保证皇位永久归属自己这一支,景泰帝做了两件事。

  首先,保持太上皇与外部世界的隔绝状态。终景泰一朝,景泰帝一直对英宗采取疏远与隔离的态度。虽然不断有大臣屡屡请求他朝觐太上皇,但他不是给予斥责,就是施以刑罚,全然不顾自己与太上皇的兄弟情谊。

  其次,将更易皇储的想法付诸实践。景泰帝认为是自己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保住了祖宗的江山社稷。而哥哥呢,在国难临头时,名为“御驾亲征”,实际上完全听任宦官王振的摆布,又做了那些野蛮人的俘虏,哥哥早把大明王朝的面子丢失殆尽,他的子孙后代已经没有资格再接续皇统了。每当他看到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内心总是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躁动——他是多么想让自己的宝贝儿子搬入东宫啊!

  身为皇上,太上皇不是亲爸爸,太子不是亲儿子,景泰帝越想越觉得窝囊,越想越觉得郁闷。于是,他决定有所行动。一天,再也憋不住气的景泰帝对身边的宦官金英说:“七月初二日,东宫(朱见济)生日也。”金英却马上跪倒在地,为皇上纠正道:“东宫(太子朱见深)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景泰帝从金英这里看出,连身边的宦官都不合我意,更不要说那些朝臣了。他决定在朝廷内大行贿赂,以此来扩大自己的阵营。当然了,皇帝贿赂大臣传出去也不好听,所以有了“分赐”这一说。“分赐”可就是皇恩浩荡了。景泰帝“分赐内阁诸学士金五十两,银倍之”。“分赐”的结果还挺明显,拿到金银的官员们倒很识时务,“遂以为太子为可易”,终于挠中了皇上之所痒。看来以刚直强硬著称的明朝大臣,看到金银也是会变成心软易志的软骨头。

  事情看来好像更有利于景泰帝了。一次,一个广西土官犯了重罪,理当被判死刑。这个土官身处蛮荒地,但脑袋却一点儿也不死板,他立马想到了一个保命绝招——上书皇帝,请求更易太子,以取得皇帝宽恕。景泰帝见到奏折后欣喜若狂,仿佛受到了外星人的支持,并感慨道:“万里外有此忠臣。”以此为契机,他遂于景泰三年将侄子兼太子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

  然而天不遂人愿,新皇储朱见济被立一年多,便夭折了。噩耗传至景泰帝那里,他简直不敢接受——自己真的又成了孤家寡人!一些刚直的大臣一方面劝慰皇上节哀顺变,保重龙体,另一方面也请求皇上再立沂王。景泰帝说什么都不答应臣下的哀求,他还对自己将生下儿子抱有期待。而事实上,他的后妃却没有那么争气,没能再为他诞下男婴。皇储就这样虚悬了下来,直到四年以后的景泰八年。

  这一年,景泰帝病重,群臣又请求他早立沂王,以防不测。就在大臣都嚷着立储的时候,武清侯石亨的逆向思维,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历史发展轨迹。石亨对左都御史杨善、太监曹吉祥等人说:“立太子不如复上皇可邀功赏。”这一低级的功利想法竟然得到了听者的一致赞许。于是,他们这伙人便在当年正月的一天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太上皇英宗复辟了皇位。英宗南宫复辟,正式宣告了明朝一场由外患引起的最高层人事变动的结束。

  第二天清早,当病入膏肓的景泰帝得知这一消息后,自感无力回天,只得连声说道:“好,好!”此话包含着景泰帝多少的心酸与无奈,任何人都能够体会出来!没多久,已经被废为郧王的景泰帝病死,以亲王礼仪下葬。

  朱见深即位为明宪宗后,不计前嫌,把叔叔朱祁钰追尊为了仅有五个谥字(明朝其他皇帝皆有十七个谥字)且无庙号的“恭仁康定景皇帝”,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叔叔“戡难保邦,奠安宗社”的功绩。

  景泰帝朱祁钰为了自己所构想的皇位承接方式能够成为现实,努力得精疲力竭,最终却以失败收场,他本人也以明朝的一位非主流化君主载人了史册。

  编辑孙琼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