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人相轻的历史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3497
广成子

  三国时期的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真诚的文人相轻,大概是因为人们往往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而文章又不是只有一种体裁,没有人能够样样精通,所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那么,文人为何相轻呢?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庄子》记载:“天下大乱,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不但当时君主没有内圣的素质,天下诸子也没有内圣的素质,他们只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道术分裂了,彼此势必存在竞争关系,于是各派互相攻击,各种学说彼此之间“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而后世之学者,不见道之全体,于是各执一端,文人相轻的渊源也就由此产生。简而言之,文人相轻,就是“道术为天下裂”的必然后果。

  曹丕所说的“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虽然没有必要,但还算比较正常,长就是好,短就是不好,揭露别人的短处,还算诚实的。也就是说此时的文人相轻,是真诚的相轻,心里真是那么想的,从某种意义上是比较健康的心理。

  但现在的文人相轻,已经不是这样,而往往是“各以所短,相轻所长”。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比如鲁迅笔下,当长了癞疮疤的阿Q被人取笑时,他只好说:“你还不配……”意思就是说你们还不配长癞疮疤呢。长癞疮疤本来是短处,却被无奈的阿Q说成了长处,没有长癞疮疤的人反倒不配了。这种方法被称作“精神胜利法”,其实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奴隶的道德”,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和长期的怨恨积压有关。一个人的愤怒如果不能得到立即释放或者遗忘,积压在心里,就会毒蚀人的心灵。

  说到这里,文人好像成了一个人见人怕的标签,但谁是文人呢?当一个人称他人为文人而不以文人自居,他的意识或潜意识的标准何在?

  钱锺书在《论文人》中说:“所谓文人也者,照理应该指出一切投稿、著书、写文章的人说。但是,在事实上,文人一个名词的应用只限于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作者,古人所谓‘词章家、‘无用文人、‘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就是。至于不事虚文,精通实学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专家,尽管也洋洋洒洒发表着大文章,断乎不屑以无用文人自居一虽然还够不上武人的资格。”

  似乎,钱先生所列举的“无用文人”是“为己”,他们无论写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是摆弄自己的感情,他们研究的是小器的“自己”。而那些不以文自居的“专家”,他们是“为人”,他们胸怀天下,研究的对象是“别人”(当然也顺带自己),所以,他们不是文人,应该另叫学者了。

  文人的反义词是什么?是专家、学者,还是文盲?这是一个历史问题。

  从夏尚质、周尚文的比较来看,文人的反义词是“质人”——质朴的人。数学上有一种数,叫质数,就是不可再分的整数,除了自身和1之外没有除数。质人也是这样,他们头脑简单,类似老子所说的“其政闷闷,其民醇醇”的初民。到春秋时期,孔子总结说:“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刚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唐代时,汉民族依然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但到7宋代,可能是对唐代的矫枉过正,也可能是宋代由于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而罹患先天性的心脏病——骑兵类机动部队不足,宋代开始尚文。宋代的尚文和周朝的尚文不同,这里的尚文的反义词是尚武。

  明灭,满清兴起。汉民族饱受屈辱,文化衰退。三百年的压抑,怨恨的毒素渗入到民族的心灵,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阿Q式的奴隶道德。直到近二十年来,犬儒主义盛行。近代的尚文,已经和“文”无关了,文盲也可能是“文人”了——文人的反义词是“正直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