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文字与儒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8177
张 维

  人类自从发明了文字,就等于强化了自己的大脑并且增加了一双锐利的眼睛。不同区域的文字记载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与文明,不同文字的形状所表述的不同文化和思想凸显出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国文字千姿百态,字字传神。如:天、地、人、和、日、月、山、水、花、草、飞、鸟、猪、马、牛、羊……这些字若在书法家挥毫泼墨之间就会在你眼前展现出一幅精美绝伦的速写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种文字像中国文字这样还能衍生出一门绝妙的书法艺术。

  中国文字如此独特和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可称得上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真正的文字。然而,这种象形文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却遭到过严重质疑。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让当时的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文字“华而不实”、“方方正正的,难学”,是腐朽与没落的根源,是造成中国不堪一击的原凶。因此,许多中国人当时极力要求中国文字“全盘拉丁化”。

  作为娴熟使用和驾驭中国文字的一代大师鲁迅,也与当时的许多中国人一样,对中国文字优越感的认同表现出了极大怀疑,以致中国文字在近代遭受过的那段严重怀疑,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公案,在人们有意或无意的遗忘中不了了之。

  一百年前的中国被世界远远地抛在时代后头,东方明珠的光环业已褪尽,中国社会普遍贫穷、愚昧和落后。对此,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难辞其咎,五四时期,把孔夫子从已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圣坛上拉下来,这是历史必然。不过,把中国文字和儒家混为一谈并极力主张中国文字“全盘西化”的激烈言词,不能不说是一些中国人误入盲区的一种偏颇了。

  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其民众掌握这个载体的“众”和“寡”,是衡量这个国家文明程度最重要的尺度。纵观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华夏文化的高度辉煌,一直掌控在少数士大夫(儒家阶层)的手里。生涩繁杂的四书五经、一吟三摇的文言文加上明清两代厉行的八股科考,像一堵又一堵的思想城墙将广大民众远远地阻隔在文化知识的外头。那些有幸通过科举考试的举人们,要么成为范进式的疯癫或迂腐,要么成为儒教充斥整个头脑的封建卫道士。即使历史上那些光耀千秋的醇儒雅士,也是一门心思地把中国文字的表现形式,运用发挥到极其精粹、极具境界的高度,而人民大众则与文化愈来愈远。这同西方人一惯自由地运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探索和解读与人类社会有关的深奥道理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国家国力的增强,其传统的文化必然受到世界的重视。现在,海内外对儒家学说的学习和研究蔚然兴起。不可否认,中国儒家为我们古老的东方文明曾经作出了伟大贡献。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个一成不变、长期盘踞在封建社会正统位置的思想理论,在鸦片战争中是怎样轰然倒塌的?历史上,儒家学说,与任何一个王朝的兴起或衰败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然而,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存天理,灭人欲”以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训条,使儒家学说像一根奇特的“魔杖”,成为历代帝王竞相用来禁锢人民思想、顽固推行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和精神法宝,以致这些朝代在其周而复始的血腥更迭中,一代代地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力、意志力和国防意识几乎吞噬殆尽。

  万幸的是,五四时期的哲人们,已用他们的行动为我们中国人演绎和开启了一门伟大的历史课程。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让一切“文字”或“学说”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文字”或“学说”所奴役。作为后来人,我们必须随时为自己补好这门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