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代文学大师谭正璧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21116
周允中

  

  谭正璧(1901—1991),上海嘉定黄渡人,笔名谭雯、璧厂、仲圭、谭嘉定,一生涉猎文学艺术的诸多领域,在小说、戏剧、曲艺、文学史、古文献及文艺创作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著述和贡献。他曾任中学教师,历任上海美专、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震旦大学、中国艺术学院等学校的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黄渡师范学校校务部主任、齐鲁大学教授、上海棠棣出版社总编、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班导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特约编辑。1979年,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并被推为全国第四届文代会代表,1982年任《大百科全书·曲艺卷》编委。

  他一生著有《中国文学家大词典》《中国小说发达史》《日本所藏中国佚本小说述考》《中国文学史大纲》《中国文学进化史》《中国女性文学》《元曲六大家传略》《话本与古剧》《三言两拍资料》《曲海蠡测》《正璧创作集》《国学常识》等大量著作。尤其是共计13册的《谭正璧学术著作集》,囊括了他一生的学术著述。

  谭正璧幼年丧失父母,由外婆抚养长大。他从小聪颖过人,千字长文一读即可背诵。幼年时期,他在瞿凤起办的私塾里學习,受到了国学启蒙,也经受了严格的训练,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瞿凤起办的私塾,束脩并不便宜。谭正璧外公当时在南市大东门生义码头,开办了一家推销旱烟和水烟的商店,光景不错,能够支持他读书。当时有亲戚和店里的职员,经常带他出入书场、茶馆、戏院,他入神地倾听、观摩评弹演唱、京剧表演,为日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外公家遭到亲戚欺骗,破产败落。于是,11岁的谭正璧来到苏州,在水烟店当学徒,后因不堪业师任意辱骂而逃归老家。归家后,与外婆相依为命,外婆因没有钱供他继续升学,他就购书自学,通过阅读清末民初林琴南翻译的小说,逐渐迈进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大门。

  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的谭正璧,开始发表作品。1920年,他的处女作《农民的血泪》发表在《民国日报》的副刊上,得到邵力子的赏识。后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谭正璧被校方开除,经邵力子介绍,得以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继续学习。他内心倾向革命,崇尚进步,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邂逅》《人生的悲哀》、中篇小说《芭蕉的心》,都反映了他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创作思想。

  1927年大革命期间,好友同乡夏采曦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在夏的引导下,谭正璧在黄渡成立了“淞社”,主编半月刊《怒潮》,反封建,反土豪,反迷信。刊物第三期以后,改名为《黄花》,每月出版一期。大革命失败后,夏采曦领导了“小蒸农民暴动” “枫泾暴动”,谭正璧受到牵连,亡命上海,一年后返回黄渡,在黄渡乡村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师。从此开始了他一生藏书、教书、写书的漫长生涯,50岁以后更是闭门写作,与世隔绝,自甘寂寞,为研究古典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24年,谭正璧在上海神州女校任教时,编写了他研究中国文学的处女论著——《中国文学史大纲》,问世即被翻译到日本。在写作此书时,他参考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发现了其中的缺漏,就径自给鲁迅写信,求教并且指正。很快便收到了鲁迅的复信,后来鲁迅在该书重印的第三版上,专门写下此事,并致以谢意。

  谭正璧写作的《中国文学家大词典》,共有140万字,提供了6851位历代著名文学家的生卒年代及其生平梗概,出版后好评如潮,国内外学者颇多引据,英国的汉学家李约瑟博士等人,都对该书有过相当高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香港有重印本,台湾在翻印时,隐去了他的真实姓名,改称为谭嘉定。这是书商惯用的手法和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抗战时期,谭正璧全家颠沛流离,逃避战乱,后应上海务本女子中学的聘任,重返上海,但他珍藏的书籍却因此而全部散失。上海沦陷时,所有公立学校都受敌伪控制,谭出于民族气节,不愿去任教,并坚决拒绝了大汉奸周佛海让他担任替汪伪政权张目的《政治月刊》杂志编辑的授意。当时一般的私立学校待遇较低,不足以维持生计,全家一日只有三顿稀粥。生活之艰难,难以言表。他的一个女儿出世后仅仅87天,就饿死在襁褓之中。为了生计,白天他奔波在几个学校任职兼课,晚上在昏黄的灯下执笔著书写文章。谭在这段时间里,写了大量的历史小品、短篇小说,各种多幕剧、独幕剧,总计不下百万字,另外还著有《师范应用文》《文学源流》《国学常识》《国文入门必读》《外国名人传》《历史演义丛书》等著作。

  我的父亲周楞伽就是在上海沦陷时期认识谭正璧的。当时,父亲在上海的浦东大厦501室,与金性尧合作主编了一本名为《万岁》的综合性文艺刊物,邀请他担任特约撰稿人。谭正璧当时送来了文艺论文《李义山诗的钥匙——锦瑟诗》《金圣叹论》《清代的禁书》、历史小说《滕王阁》、小说《意外的悲喜剧》、散文诗《落叶之什》,显示了他多才的写作能力。尤其是他写作的回忆录《我的童年》,讲述了自己自幼失去父母,孤苦伶仃的苦难生活,读后使人感叹良久。书中记载,因为从小出入戏院、茶馆、舞台,他尤其爱好评弹和京剧的表演艺术,为他日后从事中国戏剧、曲艺和通俗小说的写作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谭家破产败落后,生活的艰辛万状,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伤痕,也使得他发愤读书著述,成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家。

  新中国成立后,谭正璧与我父亲一起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工作,都从事戏剧、通俗小说的研究,但两人却为了一件事反目成仇,后来终生没再往来。那是在1957年,父亲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的约稿,整理《剪灯新话》,内中缺少明代作者邵景詹的《觅灯因话》,于是,和谭正璧商量,借用他所收藏的万历年间的刻本阅读。不料父亲竟然不经谭的同意,连夜抄好,未加说明,就归还给了他,并且将《觅灯因话》附在正式出版的书后。虽然仅仅只有不到两万字左右,而且都是为了保存古籍,满足读者研究和出版古籍的需要,但也应该在书后加以说明和示谢。谭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十分不满。当时资料欠缺,编辑之间以邻为壑的现象经常存在。这件事的过错全在我父亲,这是不请自饮、不教而诛的荒唐行为。作为后辈,这是我不应该替尊人避讳的。

  当然,也有读者指出周楞伽以诵芬室本为底本,将《觅灯因话》附于卷末,使得这本世极罕见的传奇小说能够流传于世。此集子《觅灯因话》在语言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朴素雅洁,不假雕饰,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颇具特色。

  留存典籍,泽被后人,是每一个文人应该具备的资质。古人的著述是公器,不应该藏之深山。这恐怕也是无可非议的。

  谭正璧擅长中国戏曲小说的研究,一生还写了《元曲六大家评传》《元代戏剧家关汉卿》《说唱文学文献集》《弹词叙录》等,这些有关戏曲曲艺的著作,钩沈辑轶,功力深厚,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许多空白。此外,谭正璧还为《辞海》撰写古典文学条目914目之多。

  上世纪80年代,谭正璧双目失明,在女儿谭寻的帮助下,两代人继续笔耕,完成了《木鱼歌·潮州歌叙录》《古本稀见小说汇考》《评弹通考》《评弹艺人录》《螺斋曲探》等大量著作。他发表与出版的著作有150多种,字数在数千万字以上。施蛰存曾称他是“著作三身”。

  谭正璧一生喜爱看书、藏书、积书、著书,曾经藏书两万多册,是沪上著名的藏书家。十年动乱时期,因谭是出版社的编外编辑,工资停发,为了维持生活,全部藏书只能通过上海古籍旧书店的职工言午许转卖于他人。这真使他欲哭无泪,痛不欲生。

  1991年冬,谭正璧走完了人生的漫长岁月,在一片漫天皆白的大雪纷飞之中,于自己的斗室里悄然离世,终年90岁。

  (责任编辑:吕文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