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台湾U—2飞行员张立义少校的多舛人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7832
左中仪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说过:自上帝制造出亚当和夏娃,就产生过许多爱情的悲剧,外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古代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而现代的中国则是张立义与张家淇……

  2015年9月1日,86岁的台湾老兵张立义抵达北京,受邀出席抗战大阅兵观礼。张立义在其下榻的宾馆里对采访他的众人说:“中国现在的和平发展来之不易,企盼两岸能够和平统一,两岸一家亲,不能再搞台独了。”

  长剑刺穹 “蛟龙”坠地

  1965年1月10日18时,一架编号为3512的U-2型高空侦查机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为躲避大陆雷达,飞机贴着海面低空飞行。穿越了台湾海峡后,沿海岸线向北飞,在即将飞入大陆时,飞机跃升到2万米高空。19时56分,飞机从山东海阳窜入大陆,转向西北。

  U-2飞机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装备美国空军的一种单发单座高空侦察机,绰号“蛟龙夫人”。U-2飞机的机长19.2米,翼展31.4米。该机性能优良,其最快航速805千米/小时,最大航程10300千米,实用升限21300米(此高度是当时所有歼击机与高射炮都不能达到的)。其装备的全自动照相机在9000米高空工作时,所拍摄的照片可看清报纸上的标题。此外,该飞机还备有雷达侦收机和辐射源侦测设备。

  1956年,当白宫获悉中国准备研制原子弹的消息后,引发美国政府上下一片恐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给美中央情报局(CIA)下发命令:严密监控中国核计划的实施。

  显然,由美国人自己在中国上空进行侦查,是违背国际法的。于是,CIA便与台湾当局秘密签署协议:由美国提供飞机和培训台湾空军飞行员,来完成对中国大陆的高空侦查任务。1961年2月1日,台湾正式成立专飞U-2的空军第35中队,因其队徽为一黑猫的图案,故又称“黑猫中队”。

  黑猫中队及其使命在台湾空军中属特级机密,仅有蒋氏父子和空军司令等极少数人知晓。U-2所拍摄的照片资料均由CIA独享,就连蒋氏父子都看不到。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爆成功。倍感焦虑的美国政府指令台湾“黑猫”频繁出动,加紧窃取中国相关情报。

  驾驶3512号U-2飞机的正是张立义少校,这位有着3700小时飞行记录的老资格飞行官,此前已四次顺利完成飞入大陆侦查拍照的任务。此次张立义是奉命飞赴内蒙古包头,收集核设施的机密资料。

  然而,从1962年9月9日起,已有3架U-2被我空军击落。虽然在起飞前,美国情报官告之张立义飞行路线上绝对安全,可张立义的心中仍然是忐忑不安。令张立义略感宽心的是,此次飞机上除了原有的第12系统(雷达预警)外,又加装了第13系统(电子干扰)。3512号从华北进入山西,飞向包头。

  此刻,包头以东的萨拉齐(今属土默特右旗)空军地空导弹一营的阵地上,四枚从苏联引进的萨姆2型导弹正蓄势待发,剑指苍穹。而张立义此时有所不知的是,在导弹阵地上已新加装了“反电子预警2号”设备,可让U-2上的第12系统失灵。

  当3512号距离阵地34公里时,营长汪林命令:发射!三枚导弹依次呼啸升空,其中第一、二发直接命中。这架“蛟龙”立即在地面监视雷达荧屏上消失,时间定格在21时17分。

  当3512号距离导弹阵地44公里处,我制导雷达天线打开时,U-2驾驶座舱里的张立义只见第12系统指示灯闪了一下,并未报警。正當他犹豫是否要打开第13系统的瞬间,飞机强烈地震动了一下,舱外闪起一道刺眼的红光,紧接着一声霹雳。“飞弹!”训练有素的张立义下意识地狠拉了一下弹射装置。在一片震耳欲聋的轰响中,张立义觉得自己正朝着一个无底的黑洞坠去……

  绝境逢生 摆脱死神

  张立义从7万英尺高空弹出座舱,呈自由落体翻滚下坠,直到离地面1万英尺时,降落伞自动打开。张立义的意识开始逐渐恢复,他暗自庆幸自己还活着。

  张立义降落在一片白雪皑皑的沙漠上,四周死一般的寂静。刚从飞机座舱内20度的恒温中弹射出,落到零下20多度的雪地上,就好似掉进一个巨大的冰窟中。他紧紧地簇拥着降落伞,身体依旧在激烈颤抖,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下,绝望和恐慌笼罩着心头,他心里默默地企盼抓他的人早点出现。

  好不容易熬到了黎明,张立义发现远处有一片蒙古包村落,此时就如同在大海中迷航的人突然见到陆地一般。于是,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和冻得不听使唤的双脚,跌跌撞撞地走过去。

  张立义见一顶蒙古包升起了炊烟,便踉跄着闯了进去,扑面而来的热气,令他头脑一阵眩晕,便一头瘫坐在火炕边的地下。这家蒙古包的主人叫董吉召,是土默特旗沙海子公社西一间房大队的大队长,他昨晚率领一帮民兵去抓美蒋特务,忙活了一宿未归。他的妻子刚开始做早饭,突然见闯进来一“怪物”,这位牧区中年妇女从未见过“大脑袋”的高空头盔和猩红色的高空抗压服。她便抄起一把菜刀,壮着胆子凑近一看,原来是个大活人,机灵的她立即明白是咋回事了。见张立义哆哆嗦嗦的样子,她连忙递过去一件羊皮袄,说道:“冻伤的人不能烤火!先捂捂暖吧。”说完,便出去叫来几位民兵,给张立义身上的伤口做了简单的包扎,用毛驴车将他拉到公社。

  中午,正当张立义坐在火炕上吃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时,海峡对岸的东港张立义家中,来了一伙不速之客。台湾空军总司令徐焕升上将向张立义太太张家淇传达了一个噩耗:张立义少校昨晚飞大陆执行任务时,不幸殉难。

  年轻貌美的张家淇生于1934年,早在上初中时便与刚从台湾空军军官学校毕业的张立义结识,生活在异乡的两个“南京人”一见钟情。1956年,张家淇高中毕业后,便与张立义结婚。婚后两人伉俪情深,九年中育有一女两男三个孩子。作为飞行员妻子的她,无时无刻不在替丈夫的安危担忧,如今噩运终于降临,年仅31岁的她伤心欲绝。

  在大陆这边,下午,赶来的医务人员和解放军用一辆中吉普,将张立义送到呼和浩特解放军医院救治。晚上,躺在病榻上的张立义回想起这一天的遭遇,恍如梦境,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所有遇到的不论是军人,还是老百姓对自己都客客气气,没有一点不礼貌的表现,这与台湾情治部门所宣传的有着天壤之别。他暗自庆幸,自己能死里逃生,感谢上帝保佑!

  躺在温暖的病房里,张立义浮想联翩,往事历历在目。1949年,正在空军军官学校读书的张立义,孤身一人随校撤至台湾岗山,自己的母亲和兄妹留在了大陆。1951年毕业后,赴美接受喷气机飞行训练。回台后,整整十年专飞F84和F86喷气机。1964年赴美学习U-2飞行技术,学成回台加入“黑猫中队”。由于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而受到嘉奖,并两次被蒋“总统”召见。现如今,一切如同过眼云烟,都不复存在了。

  第二天,张立义的伤情急剧恶化。经检查,发现他由于从高空急坠,气压骤变而导致两眼球高度充血,有双目失明的危险;双脚严重冻伤坏死,有截肢和感染引发败血症的可能;脊椎严重挫伤,可能导致瘫痪;右肩及右肋部有多处碎片嵌入,同样有感染可能。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用专机将张立义接往北京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抢救。

  医院成立了专门的治疗组,经多位专家精心医治,张立义再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伤情逐渐好转。

  在医院里,张立义单独住一套间病房,除了有4名着便装的军人负责“保卫”外,还有一位军官与他同住一室。然而,这些人也只是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从不和他谈及政治内容。在医院里,张立义是一位神秘的伤员,仅极少数领导知道他的身份。

  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他掉在蒙古包里的手表。这是张立义在美国受训时得到的一双对表,另一块是做为爱情信物戴在妻子张家淇的手腕上。睹物思人,他想到了他的妻儿,想到了他台湾温馨的家……

  此时台湾当局已宣布张立义为“烈士”,其牌位进“忠烈祠”安奉,并在新店碧潭空军公墓修了一座张立义的“衣冠冢”。张家淇及其儿女均为“遗属”,按空军“中校”待遇抚恤。张家淇也从东港空军子弟学校,调到台北“中华航空”工作。

  这一年的春节,张立义是在医院里度过的。有关部门除了给他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还给他带来一个好消息:他的母亲与兄妹就住在南京,都很好。

  18年的“俘虏”生涯

  一个月后,张立义伤愈出院,令人惊讶的是在医务人员精心治疗下,他身上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的后遗症。更让张立义想不到的是,自己并没有被送去监狱关押,而是住进了北京的空军招待所。

  在招待所里,张立义换上与一般市民一样的“中山装”;每天的伙食标准是1元钱,这是当时普通市民生活水平的5倍,招待所食堂饭菜丰富可口,偶尔还可以出去品尝一下烤鸭、涮羊肉等美味佳肴;独自住在洗漱卫俱全的双人套间;外出参观、游览、看演出一定要有人陪伴,可以坐专车、公共汽车,甚至骑自行车。在这里,张立义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一名“俘虏”,倒像一名“客人”似的,只不过稍感到一些不自由罢了。

  一天,工作人员带张立义前去军事博物馆参观,在那里他见到四架U-2高空侦察机的残骸,其中第4架就是自己的座机3512。如今的3512折断了翅膀,摔扁了机身,断裂了机架,瘫躺在地上。看到这一切,张立义百感交集,相比驾驶U-2飞机的前三位同事陈怀、叶常棣和李南屏而言,自己真是“幸运儿”。

  一段时间以来,偶然也有人来询问一些关于U-2飞机的技术问题和台湾空军的一些情况,但也不是审问,而是客客气气地像“唠嗑”一样。

  转眼到了“文革”期间,张立义身边的人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运动中,而他却是一个局外人。照常每天散步、打乒乓球、看书、读報,参加一些搞卫生的劳动,在暴风骤雨般的环境中倒也逍遥自在。

  一晃五年过去了。1970年3月,一位首长模样的空军军官来招待所向张立义宣布:根据其“认罪”态度和“悔过”表现,人民政府决定宽大处理。从即日起,张立义获释并恢复公民权,同时安排他去南京“工作”。最后,还补充说这都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

  3月12日,张立义在两位着便装的军人陪伴下,回到了他的故乡江苏南京。1929年11月7日,张立义就出生在这里。三十多年来,家乡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南京军区有关部门办完了交接手续,张立义被安排在招待所住下。张立义清楚,这里距逸仙桥附近的英威街老屋不远。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父亲舍不得家产而留在家中,结果被日军杀害。母亲带着两个哥哥、他和妹妹逃亡去了重庆。依靠两个哥哥在军队中微薄的薪金和母亲打零工挣钱,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1943年,张立义在重庆读完了小学,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位于成都灌县(现都江堰市)的空军幼校第4期。1949年,张立义转入空军军官学校第30期学习,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此时,海峡对岸的张立义妻子张家淇依旧没有从悲痛中解脱,她用丈夫的抚恤金买下了台北的一小块空地,在这个两人婚后共同看中的地方,按照丈夫当初的构想盖了一幢小楼。

  回到南京后不久,张立义被带到南京近郊的双闸公社五星大队马前生产队,告之今后就在这里参加农业劳动。张立义拿着发给他的240元生活费,暂住在生产队副队长家。当地政府早就将他的生活安排妥当,不仅购置了桌椅床柜、锅碗瓢盆,还准备了水桶、扁担、铁锹、耙子等劳动工具。另外,还拨了700元的建房款,准备替他盖两间新房。刚开始,生产队无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乡亲们也只以为他是从城里来的一位大龄插队“知青”。

  第二天,张立义就扛着铁锹去挖泥。虽然他从未干过农活,动作有点笨拙,可毕竟身强力壮,两天下来,也逐渐开始有模有样了。

  这天,生产队干部安排他回家看看,张立义因此激动地一夜未眠。次日一早,就有人陪着张立义去了城里的英威街。在自己出生的老房子前,张立义几乎已认不出来了。见到阔别了27年的老母亲,两人相拥而泣。

  到了晚上,张立义的兄嫂、侄儿女一大家子欢聚一堂。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母亲竭尽全力地做了一顿还算丰盛的晚饭。一家人都处在激动、欢愉中,众人都为张立义的遭遇而感到惊奇和庆幸。

  这一夜,张立义与母亲睡在一屋。母亲悄悄地问张立义,台湾回不去了,在大陆再找个人,重新安个家吧。张立义告诉母亲,他与妻子是有约定的,他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

  此时台湾的张家淇已有点神经质,每当夜深人静时,一听到点动静就会立即起身去开门,嘴里还念叨:“立义,回来了?!”当看到门外空无一人时,往往泣不成声,整夜难以入眠。明知丈夫已不在人世了,可在她内心深处始终拴系着一束解不开的黄丝带。

  时间一晃,张立义在农村“插队”已有五年了。在这五年中,张立义学会了各种农活,一年挣的工分除了交口粮钱外,还能落下百十元零花钱。他在一小块自留地里种上蔬菜,还养了几只下蛋的鸡,他做过机电工、开拖拉机、记工员等。乡亲们也从不把他当作“坏人”看,好像“老张”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村里人。

  1975年6月,张立义经空军有关部门的安排,去了上新河镇的南京钢套厂当了一名三级钳工。在这里他每月有38元的工资,住在工厂宿舍,每周可以回一次城里的“家”。在厂里,张立义工作积极,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81年3月,张立义被调入南京航空学院实习工厂,先后任教学副组长、工程师。

  “探亲”滞港 漂泊美国

  1982年8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张立义和第2架被击落的U-2飞行员叶常棣被俘的消息,同时告知世人:叶、张两人即将获准回台湾“探亲”。

  消息传到台湾,已经重新嫁人的张家淇内心五味杂陈,感叹命运为何如此造化弄人?台湾当局闻此消息,也是颇为震惊和尴尬。

  11月10日,两名空军人员将张、叶两人送至罗湖。一进入香港,马上就有中旅人员前来接站,并安排两人在九龙尖沙咀的旅店下榻,在此等候台湾方面的“入台证”。除了出境前两人各领到800元的置装费外,在港期间每人每月可领7500港元,除去需支付的住宿费用外,每人每天可留有150元港币的零花钱。

  刚来香港时,张、叶两人在这一“花花世界”中,极不适应。在台湾“华航”担任机长的人员中,有许多张、叶两人昔日的同学或同事,他们借飞香港之际,纷纷前来探访早已“殉国”的两个人。旧友相逢,无不感慨万分。

  张家淇冒着风险,很快便从台湾来到香港,与“丈夫”张立义相见。分离了近18年的再次重逢,令两人恍如隔世。张家淇问张立义:在大陆这么多年有没有成家,至少有没有打算过?当张家淇听到否定的回答后泪如雨下,她抽泣着断断续续地说:“我多么希望你给我的答复是肯定的,那么至少可以减轻一些我内心中的歉疚和罪恶感……”两人除了抱头痛哭外,相拥无语。

  原来,在张立义“消失”了8年后,在家人、朋友的反复劝慰下,张家淇与一位陆军上校何忠俊结婚。何先生也是从大陆去的台湾,刚结婚3个月的他将新娘留在了家乡,以后就一直单身。何先生心地善良,年长张家淇14岁,十分同情张家淇的遭遇,他用诚意感化了张家淇,让深陷在悲伤漩涡中的张家淇,找到了“家”的港湾。但在结婚前,张家淇与何先生约定:一旦张立义重现于世,便立即解除她与何先生的婚约。因为张家淇在冥冥之中,始终觉得张立义没有死。

  张立义和叶常棣在香港迟迟等不来台湾的“入台证”,令两人感到诧异、沮丧,甚至愤怒。当初,两人冒死飛大陆执行任务,最终落了个妻离子散的结果。现在,台湾当局却不闻不问让两人成为“弃儿”,真是天理何在?

  张、叶两人从华航的一位机长、原“黑猫中队”队长杨世驹的口中得知:早在1974年,“黑猫中队”就撤销了,现当局怕张、叶两人回台湾会造成不良影响,更怕两人是中共的“间谍”,所以采取拖延战术。

  眼看在香港居留6个月的限期已到,到期后也只有重回大陆,或是成为香港的“黑人”。

  正当两人左右为难之际,美国CIA驻港人员找到他们,并告知美国政府愿意接纳他们。原来,杨世驹找到两位现已退役的原“黑猫中队”的美国情报官,告之张、叶两人的窘境,立即引起两位美国友人的同情。美国CIA经反复考虑,作出同意两人入美的决定。从表面上看CIA是出于人道的考虑,实际上CIA是怕当年的间谍内幕被抖露出来,又因为毕竟张、叶两人都曾是CIA的“打工仔”,如若此时不伸出援手,恐会在全世界的盟友前丢失脸面。

  张立义和叶常棣在经过严格的“测谎”合格后,秘密地离开了香港,到达美国华盛顿。CIA将两人这20年的经历做了一个完整的“口供”,办完了两人的“绿卡”手续后,CIA一次性给了每人2.5万美金以及今后可以维持生活的专项基金。

  张立义并没有因此退休养老,他在养老院和加油站各找了一份工作,开始了他11年的“洋插队”生活。

  倦鸟归林 重续前缘

  在美国的几年中,因为张立义与张家淇两人的女儿在美国定居,每年张家淇都会利用休假来美陪伴“前夫”一段时间。可张立义还是希望能回到台湾,与“前妻”重续前缘。

  1987年,已到了所谓“在第三地居住满五年,可回台湾的规定时间了”,可台湾方面却依旧“装聋作哑”。

  1989年,英国作家克里斯写了一本《龙夫人》的书,揭露了CIA利用U-2飞机作间谍活动的内幕,书中提到台湾当局对张、叶两人不公的待遇。台湾《联合报》翻译并改编了此书,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舆论大哗,台当局不得不同意张、叶两人回返台湾。

  1990年9月5日,张、叶两人被接回台湾。当张立义重新踏上台湾的土地时,已过去了近26年。

  台湾当局给张、叶两人办了“退伍”,一次性“买断”张立义的“军龄”,张立义领到70多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5万元)。

  此时,到了张家淇必须在前后两任丈夫之间作出抉择的时候了,可她在面对前夫的“情”与现任丈夫的“义”之间左右为难。已退役的何忠俊获悉妻子家淇的“前夫”回来了,主动表示愿意遵守当年的约定,与张家淇解除婚姻关系,独自一人住进了“安养院”。

  1991年4月,在一个樱花盛开的日子里,张立义与张家淇这对“苦命鸳鸯”,在美国华盛顿举办了第二次婚礼。在他俩各自替对方戴上结婚戒指之时,已是两人离别后的第26年,距他们的第一次婚礼整整过去了35年。

  1993年初夏,张立义正式迁居回到台湾与妻子家人团聚,张立义这只“倦鸟”终于“归林”,开始重整破碎多年的“爱巢”。

  往返两岸 企盼统一

  1993年秋,张立义夫妇以台胞的身份回到大陆,参加在四川都江堰市举行的“空军幼校”校友会。这是张立义离开大陆后,首次重返。会后,夫妻两人乘船东下,一路上兴致勃勃地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让张立义欣喜不已的是,仅仅离开大陆11年,大陆经济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重拾爱情的张立义夫妇,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两人相敬如宾,相互照顾对方。以后10年中,他俩周游世界,品尝各国的风味美食,沉浸在只慕鸳鸯不慕仙的日子里。

  不幸的是,2003年8月21日,张家淇因患多囊肾、尿毒症而告别人世。信奉基督教的张立义深信:这都是上帝的安排,让爱妻提前在遥远的天堂里等着他。

  2015年9月1日,86岁高龄老人张立义从台湾飞抵北京,受邀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9.3大阅兵”观礼活动。亲历过强敌入侵、国共纷争、台海风云、和平发展各时期的张立义,亲眼见到大陆发生的沧海巨变,他为国家的强大而感到骄傲自豪。

  9月5日,张立义在朋友的陪伴下,来到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二十四顷地,寻找半个世纪前的救命恩人。遗憾的是,当年解救张立义的董吉召夫妇业已去世,董的后人依然记得张立义这位“从天而降”的叔叔。张立义向董家后人赠送了一块手表和礼金,以答谢他们父母当年对自己的厚恩。

  现如今,张立义在南京和台北各有一个家,每年他像候鸟一般来回迁徙。

  时光荏苒,人如沧海一粟,乃随国运沉浮。张立义既是台海风雨时局的牺牲品,但他又是其中的幸运者。历经了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张立义由衷地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早日见到祖国的和平统一。

  (责任编辑:武学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