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夫子言偃(前506—前443年),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地常熟人。小孔子45岁,和子夏、子张、曾子等同年辈,是孔门中的少年弟子。言偃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入学孔门,虽然从师较晚,但能学而有成。孔门有四科,言偃在文学一科中占第一位。孔子曾称赞他:“吾门有偃,吾道其南。”
言偃对孔子竭力倡导的仁礼有特别的领悟,形成他独有的气概和作风。他领悟仁礼的精神实质,忽视其礼数小节。曾批评子夏之门人:“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论语·子张》)说他们没有掌握仁礼的精神,只配做打扫、接待客人、应对进退一类的末节工作。也批评同门子张“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论语·子张》),说他注重礼乐形式难能可贵,但还算不上仁。
言偃尤其对丧礼有深入的研究,常能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如“丧致乎哀而止”。《论语·子张》指出:居丧,充分表现了他的悲哀也就够了。又说:“葬者涂车刍灵,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是无益于丧。”(《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认为用土木偶像替代泥车和草人草马送葬,这对于治丧并没有好处。可见他对丧礼的认识,求简洁去烦琐。言偃把礼作为规范人的行为准则,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言偃26岁担任武城宰,将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具体运用于政治实践中,施展了他的政治才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孔子的赞誉。
孔子去世后,言偃和仲弓、子夏等孔子弟子承担起了整理孔子文献的重任,三年间编辑成《论语》一书。书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论和品德修养,是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经典。
言偃37岁开始游历于楚、卫、晋、鲁之间传道讲学,传播儒家学说。其间与卜商进行西河争鸣,与学友有若、曾参切磋仪礼,以礼勇挫弥牟将军违礼之举。晚年,言偃经历了丧子之痛,回到故乡,传播文化思想,并在今上海奉贤、江苏宜兴和江阴等江南大地留下足迹。
作为思想家的言偃,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在《礼记·礼运》中阐发并传承发展孔子的“小康”、“大同”思想。这篇孔子与言偃的谈话,由言偃整理成篇。由此篇可知,言偃认识到中国社会已从“天下为公”的时代,转变到“家天下”的时代。虽然当时“大道既隐”,那种“大同”社会的美好生活已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但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小康”之治作为追求的目标,还是能争取实现的,这使言偃在思想上有了坚定的社会理想——建立礼治社会。
作为教育家的言偃,在教育理论上自成体系,个性鲜明。在教育内容上,以经世致用为宗旨,除能用“六经”、“六艺”和《论语》等对弟子进行基础教育外,还能用《礼运》篇培育传人,这门绝学,唯言偃得以独传。在教育方法上,言偃有特别的重本育人之术。言偃采用礼乐之教,逐步深入于孔子之道,培养学者关心国家、爱护人民的道德操守,把握和运用治国安民的道理。在教育对象上,言偃把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发展为全民教育的思想,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既重视学龄期间的青少年教育,更重视对社会上取得官职的“君子”和民间百姓的教育。
作为文献学家、文学家的言偃,从孔子那里学习三代典章制度,并参与编订“六经”之《春秋》,对古代文献有精深的学识。尤其参加编辑《论语》,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形成了文献撰写和编辑上追求精、美、简的特色,反映了编纂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体现了言偃等人领悟孔子思想的实质,从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应用、阐释和发挥。《论语》也因此成为历代中国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受教育者的必修之典。
孔子身后,儒分为八,言偃及其后学独成一派。在孔子儒学中,言偃所传理想最为高远,议论最为深宏,所谓“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言偃可谓孔门之大贤。子游、子思、孟子一脉相承,这一派秉承孔子“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君宜公举”、“民可废君”。在早期儒家之中,这一派人民性、主体性、抗议精神最强,体现了言偃学派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早期儒家的嫡系和中坚。
言偃在历朝历代都受尊崇。唐开元八年(720)言偃被列为十哲之一进入孔庙而受祭祀。开元二十七年(739),他被追封为“吴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被封为“丹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被封为“吴公”。元大德年间,被封为“吴国公”。明嘉靖年间,被封为“先贤言子”。清代承袭明代的封号。康熙五十一年(1712),朝廷批准在言偃后裔中设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贤。清代康熙、乾隆南巡,先后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墓致祭,立碑纪念,并赠送御笔题的“文开吴会”、“道启东南”匾额。
言偃把儒家文化带到江南,对中国文化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一洗其陋而归于儒,其功不在泰伯下”,从此确立了江南文化“尚文”的基本走向。一是开启了崇文兴教之风,形成了江南“学者益众,家诗书而户礼乐”、读书之声千年不绝的良好风气。二是重视道德建设,注重个人品格与修养的提高,秉持贤与德是人的根本,只有品德高尚、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三是重视才艺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使人能够凭借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形成了江南文人品学纯粹、灵巧机敏的鲜明特点。
言偃对常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常熟是虞山琴派的发源地,虽然虞山琴派形成于明末,但很早以前,古琴已在常熟十分流行,是文人的必修课程。常熟得名琴川,除了有城内七弦的因素外,与言偃的弦歌之治——把乐作为教化人的工具,是密不可分的。常熟方言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音,在吴语系中较为独特。清《味莼簃笔记》云:“苏人土语最多古音,以常熟为准,如读南为能、读参为簪、读谋为梅、读下为户、读马为暮、读花为敷之类。”认为这些常熟方言特征是由言偃带回来的中原吐字发音。
常熟有很多言偃遗迹,言子墓在常熟城内虞山东岭,经历代修缮,保存完好。城内东言子巷,为当年言子所居之处,有井一口,称为“墨井”,如今依然清澈如冽。后人为了缅怀言偃先后建言子专祠、言子故里亭等。在言偃停留过的地方以及言氏家族的居住之地,也有不少遗址、古迹,人们建祠立碑树坊纪念,以表达“道在不泯”的愿望。
有关言偃的事迹、言论,散见于《论语》、《礼记》、《孔子家语》和《韩非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史记》中。后人曾编纂有《言子文学录》。当代考古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也有零星记载,其中以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战国楚国竹简中的一篇《子道饿》最为著名。此后《吴地记》、《吴郡志》,以及常熟的地方文献如《琴川志》、《常熟氏族志》,言氏家族所编的《言氏族谱》、《言氏家乘》等文献的记载均以《史记》为准。已故常熟学者杨载江编著的《言子春秋》一书,是研究言偃的第一部专著,有开创之功。
新近出版的《南方夫子——言偃》一书,由上中下三编构成。上编:言偃生平,以记述史实为主,沿着言偃的人生轨迹,记述言偃生活的时代背景、历史风貌、社会状况,以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勾勒出言偃多姿多彩的一生。中编:言偃思想,以评论为主,着重对言偃的治国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文学观、文献实践及思想、儒学地位进行分析,从深度与广度梳理言偃的言论、观点,综合历代对其思想的评价,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阐述言偃思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给言偃思想做一个全新的正确定位。下编:言偃史存,汇集了家谱、史志、地方文献中有关记载。重点反映言氏家族的发展脉络、各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概况,以及全国各地与言偃有关的历史遗迹。
目前,对于言偃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人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和深入发掘。
(责任编辑:武学沪)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