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烽火朱氏三兄弟

时间:2023/11/9 作者: 钟山风雨 热度: 14415
宋祖荫

  

  

  长江口南岸潮港古镇浏河,形成于北宋。元明时称刘家港,为“海运之津、商贾之区、吴中重镇”,由于海运漕粮的创立,早年刘家港成为东部沿海贸易大港,元明时期就有“六国码头”之誉;近代浏河港市复又昌盛,交易繁华,于是又有了“小上海”之称。

  被誉为“江南酱园大王”的朱氏家族,是浏河古镇上的大姓望族。清朝同治年间一个名叫朱湘舟的儒商在此开设万茂酱园,也就是当代国画大师朱屺瞻的祖父,其遍布城乡的万字号酱园在太仓、嘉定、宝山、松江一带颇有名气。直到民国年间,万茂酱园被毁于江浙军阀战火,朱氏家族酱酒业才逐渐衰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国家前途命运的跌宕起伏,朱氏家族的生活也颠沛流离。

  当年朱氏家族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朱增元、朱屺瞻(增均)、朱增祥,均出自这个家族,在他们精彩而坎坷的一生中,抗战那段经历是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朱增元:“清官”拒当伪县长

  “一·二八”淞沪会战的烽火,燃起了当地民族抗日的高涨热情。浏河古镇是当年日军侵华长江沿线登陆口之一,老百姓同仇敌忾,群情激昂。不少民族实业家纷纷投入救亡运动。此时此刻拥有百余号人士的朱氏家族,也为民众抗战的热血与激情所感染,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民族的保卫战。

  朱增元,字恺寿,是朱氏家族大房朱大照的儿子,清代秀才,上海中日医学院毕业。辛亥革命时曾参与太仓光复活动。1921年他与旅沪同乡共同集议开辟了沪太公路,并出任沪太长途汽车公司总经理,后又被聘为锡沪公司经理。在他的筹划下,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抗战爆发后,他积极主动调派锡沪、沪太两公司车辆投入军运工作,为支援抗日前线作出贡献。在“一·二八”淞沪战争时,这条沪太路起了很大作用,朱增元是沪太汽车的总调度,这些客车当时就是运士兵运伤员。朱增元之子朱人庆回忆道:“有一天晚上,我母亲说我父亲很晚回来,身上都是血,他去抢救伤员了,所以他这方面比较爱国的,比较善良的。”

  善良厚道的朱增元,是国民政府的“清官”,这位开明绅士,一生为百姓着想,筑海塘,防水患;救孤儿,开医院,做慈善,就在沪太路上积极参与民众抗战。朱人庆回忆道:“后来沪太公司的吴伯伯(吴仲裔,吴健雄之父),他也过去了,还有一些人也过去了……沪太公司动员了很多人过去,就是在大后方,也算是参加抗战了,因为大后方就是一条公路,从重庆到贵阳的。”

  朱增元内姨侄女朱淑贞,在2014年一次采访中回忆道:当时他们逃到上海罗店亲戚家,后来又到巧家石,日本军队紧追而来,他们再度逃到上海租界地,等到吃饭的时候,刚把饭碗端出来,“砰”,一个炸弹下来,屋里扬起一片灰尘。

  浏河镇区呈“丁”字形布局,前街后河,河枕人家。“六国码头”的遗风,沪太公路的开通,在民国时代有了西式医院、教堂、现代公路、桥梁、车站,加上富家建造的洋楼、别墅等,可以看出古镇透出的开明气息。朱增元因为是浏河朱氏望族的族长,又是国大代表,有很高的威望,成了国民党亲日派拉拢的对象。浏河镇上还传颂他多次逃避坚不接受伪县长的佳话。朱人庆说道:“当年父亲躲了以后又被发现了,也就没地方躲了,他只能逃到香港去,躲了一阵子,又回到上海。”虽然东躲西藏,但数次被人发现,又有人劝其出任伪县长,他坚决不干,到了香港,取道越南海防,就到重庆去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朱增元与时任上海市市长同机抵达上海。他到上海担任接收大员,接收所谓敌产或者汉奸的财产。之所以说朱增元是国民党清官,是因为国民党接收大员都是发大财的,然而朱增元到死的时候,都是两袖清风,就连回上海以后靠安家费才买了栋房子。当时有好多汉奸就说,给朱增元淮海路(那时叫霞飞路)一栋洋房,请他手下留情,把自己的敌产保护一下,结果都被他骂了出去。

  朱屺瞻(增均):“梅花草堂”傲霜雪

  在人丁兴旺的朱氏家族,有从事实业经营的,有从事科学工程的,还有从事艺术教育的,百岁丹青大师朱屺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朱增元的叔伯兄弟,本名朱增均。父辈们希冀他能够沿袭祖业经商守业,但私塾生活却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朱屺瞻先到上海求学,后到日本学画。出身望门、家境优越的朱屺瞻最终弃商从艺,走的是一条艺术成才的道路。

  起初朱屺瞻画室名叫“乐天画室”,当时肆虐的硝烟,让这位单纯的艺术家再也无法平静地创作,浏河乐天画室被战火吞噬。上面有飞机,下面有大炮,乐天草堂就变得不乐天了,一下子就变成一片焦土。朱屺瞻同乡、画室弟子邢少兰介绍说:“当年屺老自强自立,要重建家园,不忘国耻,重建画室取名‘梅花草堂。他弄来了很多梅花,草堂边有炸弹炸了很大的坑,他把这个坑拓展大了以后,变成荷花池,题名‘铁卵池,为的是不忘日本暴行,不忘国耻。”

  梅花草堂一度成为徐悲鸿、潘天寿等丹青大师赋诗作画的雅集之所。然而这样的光景仅持续了二三年。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全面打响,百姓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当时一大批艺术家的个人命运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相互交织在一起,朱屺老也不例外。朱屺瞻艺术馆业务馆长张纫慈说:“他是一个非常长寿的画家,生活了一个多世纪,可以说,他的个人经历几乎是中国近代美术史的一个缩影。”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候,尤其是上海淞沪战争刚刚结束时,尽管身体不好,长期患肺病,朱屺瞻仍然冒着严寒奔走于各个战场写生,以激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信仰坚定,意志坚韧,这是著名画家朱屺瞻的人生本色。1991年,百岁丹青巨匠朱屺瞻由中共上海市文化局委员会批准,被吸收入党,成为全国年龄最大的一位新党员。同年,在他的家乡太仓浏河,由政府出资重建梅花草堂,且恢复铁卵池。朱屺瞻又重新题写“铁卵池”三个大字。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104岁的朱屺老为《中国抗日战争图志》题写书名,还写下“历史不可忘却”,可见他的一腔爱国热情。

  朱增祥:运输物资援前线

  这是一张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上的这位戴着帽子的时尚青年名叫朱增祥,是朱增元、朱增均的同族兄弟,1920年,多亏朱氏家族大伯鼎力资助,同邑贤达吴仲裔和其爱女吴健雄吴淞口码头的亲自相送,朱增祥才得以实现赴法求学。

  朱增祥之女朱若兰深情地回忆道:“与周恩来、邓小平都是同学,他们早年在里昂汽车厂里勤工俭学。”

  从法国勤工俭学以后,曾经还学习汽车制造的朱增祥,回国以后在大哥朱增元的沪太长途汽车公司当了一名总工程师。抗战时期,出任西南运输处下属海防办主任,也在重庆大后方参与抗战。朱若兰说道:“我爸就是西南运输处处长,那么因为他会法文,就是一直驻扎在海防,所以跟我母亲认识也是在海防认识的,后来是回上海来结婚。那么当时他权力还是蛮大的,所有的抗战物资,都是从海防上陆的,由滇越公路运到昆明,然后往内陆运输。这段时候,他还坚持把这个物资,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法去运输,很多人行贿他从来不要。所以我妈妈有一句话,称我父亲拿着金饭碗在要饭。就是靠那点工资过日子,从来行贿都是不收的,因为这是抗日的物资。”

  在此期间,朱氏家族不少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投身和支持抗日,他们远离家乡,告别亲人,有的奔赴前线,有的辗转后方,为的是报效国家。然而,他们老家先后遭遇“一·二八”、“八一三”事件,日军两次侵袭,野蛮轰炸,导致整个古镇元气大伤。街市断壁残垣,商贸一蹶不振。但是,拥有民族正义骨气的朱氏家族不为名不图利,与当地民众一起奋起抗战,为独立自由而奋战。

  70年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如今古镇老街朱家大宅部分建筑已经拆去,可万茂酱园地块依旧保存。朱家后裔大多迁居外地或移民海外,其中不少事业有成,成为海内外不同领域的翘楚,只有少数后裔还留在古镇上生活。

  朱氏家族的烽火传奇,随着岁月流逝也成为一段过往烟云。古镇老百姓至今仍铭记着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朱氏兄弟的抗战事迹,让后人体会当年全民抗战的浩大声势,也让人们隐隐感受江南望族血脉中流淌着的隐忍不屈、大义为先的家国情怀。朱氏三兄弟的故事,是中华全民族抗战交响乐中的小小音符,同样昭示着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责任编辑:武学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