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台湾经济界著名人物赵耀东和王永庆先后去世。王永庆的去世在大陆引起广泛报道和追忆,而有“铁头部长”之称的台湾前“经济部长”赵耀东,于2008年8月20日凌晨病逝后,大陆却鲜有报道。
1916年10月25日,赵耀东生于江苏淮阴县的一个富裕盐商家庭。1949年去台后,曾经商办厂,援建南越、新加坡,被李光耀赞为“不可多得的企业人才”。1968年,在“两蒋”的要求和支持下,投身创办台湾“中国钢铁公司”,表现十分突出。因此,1981年11月升任台“经济部长”,以铁肩担重任的大无畏精神,一展长才,博得“铁头部长”之佳誉。1984年5月任台“行政院”第九届政务委员、“经建会”主委,1985年5月3日,台湾“行政院”成立“经济革新委员会”,赵耀东任召集人,1988年离职后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并兼任“中钢”高级顾问,仍在幕后参与台湾高层财经决策。此外,他于1976年当选国民党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1981年当选国民党十二届中央委员。1988年、1993年被聘为国民党十三、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
无疑,赵耀东是台湾财经系统著名骨干人物,被视为带领台湾经济起飞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的风骨与节操,令人缅怀;同时,他生前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强烈的民族情感也令人敬佩。
努力推动两岸关系“解冻”
赵耀东在担任台“经济部长”、“经建会主委”等公职期间,一直关心两岸经贸的发展,对两岸关系密切联系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主张两岸和平统一。
1980年代初,台湾工商界为了摆脱困境,谋求发展,把目光转向大陆,通过各种渠道与大陆发展经贸往来。当时,台湾还处于“戒严”体制中,两岸关系尚未解冻,这些行为风险极大。时任台“经济部长”的赵耀东,公开支持与大陆进行贸易往来,他也曾私下向蒋经国提议,时机已经成熟,台湾可以正式准许与大陆贸易、旅游往来。据称蒋经国颇为赞同,可惜却没有立即采取行动。
1982年10月5日,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宣布,台湾平功映像管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兼东南亚总代理杜绍溪,和台北市海菱与平功映像管公司总经理张荣一,“因密谋以台湾的机械及技术数据协助中共发展电子业”,已构成“为中共经济统战叛乱案”,并于7月被捕,等候军事法庭开审。当晚,赵耀东在接受《联合报》采访时明确表达了与台湾“警总”不同的看法,认为“如果不是尖端或秘密科技,即使中共不自台湾引进,仍可从香港、新加坡等地购进”,这一问题的解决,最后“仍要靠工商界本身的体认,否则政府把所有的工厂都关起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赵耀东的看法,虽然没有改变杜绍溪、张荣一被判刑的命运,但却犹如涓涓细流,为台湾此后制定和实施开放性大陆经贸政策打下了舆论基础。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带来了“大陆投资热”,时任台“经建会主委”的赵耀东敏锐地察觉到,在开放大陆探亲政策后,紧接着而来的就是经济和贸易问题。因此,他要求积极地推动和应对。
1988年7月14日,在国民党“十三大”闭幕后召开的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议上,以陈立夫为首的34位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提出一项关于中国和平统一的议案,呼吁海峡两岸共同成立“国家实业计划推进委员会”,由台湾向中国大陆提供50至100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用以“弘扬中华文化和帮助大陆发展经济”。赵耀东是提出议案的评议委员之一。
议案公布后,在岛内外引起较大反响,不少人士对此持肯定态度。作为回应,《人民日报》于9月7日发表题为《两岸互信合作,促进祖国统一》的评论员文章,呼吁国共两党率先达成谅解,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案,与国人共商,一切问题都好商量;对该议案中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表示赞赏。
可惜,该议案被以李登辉为首的台湾当局所“冷冻”和“深埋”,未获通过。
身体力行,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1992年5月12日至6月6日,赵耀东以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顾问的名义,随同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大陆经济考察团”到大陆访问。他们先后到北京、沈阳、大连、西安、上海、厦门、广州和深圳等地,参观考察了大陆多家经贸系统的厂家和企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受到杨尚昆、朱镕基、李岚清等领导的接见和赞许,在岛内引起震撼。
5月16日至18日,赵耀东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两岸经贸发展回顾及合作前景研讨会”。他作了《台湾经济发展的经验与两岸关系发展》的讲演。他明确表示,他是站在整个中国人的立场上讲话的。他说,台湾与大陆互有所长,也互有所短,可以藉由低、中、高三种不同层次的合作渐进,高层次的经济合作是台湾须以整个大陆作为经济的腹地,而大陆则以台湾作为经济发展的前锋,彼此运用各自的优势条件,将大陆庞大的资源及人力市场,与台湾所熟悉的广大世界市场串连起来。他强调,不要总是拿经济套着政治,或拿政治套着经济,以所谓“手动、手臂不动”的“政经连环套”来相猜忌,“政经连环套”是解不开的死结,对合作永远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他深情地说,“我要再一次强调,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前途以至整个中国的前途,是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共同关切的课题”,“我对当前大陆经济的着急正如我长年来对台湾经济的着急一样。海峡两岸惟有携手合作,致力经济的发展,才能掌握契机,更上一层楼”,“深盼两岸各界能以此为基础,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建构一个理想的蓝图”。
赵耀东的 演讲表达了对整个中国前途的深情关注,对两岸经济发展的热情关心。
6月5日晚,他在广州又动情地对记者说:“此行我不游山、不访友、不观光,二十几天里马不停蹄,只因为我对中国前途的关心和焦虑。此番实地考察使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两岸惟有携手合作,取长补短,才能把握良机,更上一层楼。在这一关乎中国前途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再等待!”赤子之心再次真情流露。
7日,赵耀东返回台湾后,立即建言,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宜尽速改弦更张。他直言,台湾低估了大陆经济发展的实力,大陆方面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后所展现出来的活力让人震惊。他建议,台湾当局应该组织各方面人士,商讨出一个有利两岸经济发展的政策。
赵耀东回台后,不但积极向台湾当局和工商界建言,而且还身体力行,推动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作为台湾“中钢”的前董事长、高级顾问,赵耀东积极促进两岸钢铁业的发展和交流。1992年10月,赵耀东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合作研讨会。同年12月,鞍钢、首钢、宝钢的代表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钢铁合作座谈会,从而开始了海峡两岸钢铁企业直接接触和友好合作的新阶段。1993年初,大陆钢铁访问团赴台进行考察访问期间,访问团成员出席了“两岸钢铁工业发展研讨会”,并到台湾“中钢”参观访问。赵耀东会见了访问团全体成员,指出两岸钢铁工业应携手合作,互补长短,联手进军国际市场;他认为大陆的首钢、宝钢、鞍钢和台湾的“中钢”应把力量集中起来,共同向世界市场进军。
2002年10月,86岁高龄的赵耀东再一次回到大陆,在湖北参观访问时,有感祖国变化,他表示,祖国一年年不同,一年年进步,真是了不起。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推动两岸交流和统一大业多做些工作。
反对“南向政策”,积极主张“西进”
两岸经贸关系的活络为转型中的台湾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李登辉等人却认为,台湾对大陆贸易依赖度的增加,已远远超过台湾当局设置的所谓“警戒线”,试图通过“政策指导投资”的方法,调动台湾官方及民间力量,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力度,进军东南亚市场,以所谓“南向政策”取代台商到大陆投资的“西向”热潮。
对此,赵耀东明确表示质疑和反对。他指出,不要以为大陆的经济开发,只需要台商的支持,事实上,日本、韩国、欧美各国亦在大量投资。“在大陆的投资热并非只有台湾,而是全世界看好这块经济大饼引起的”,而台湾经济发展已到转折点,应该“将大陆市场视为(台湾经济)本土的腹地”。
1994年2月,赵耀东在台湾《财讯》月刊发表了题为《抓紧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大陆富,台湾一定更富》的文章。认为未来5年、10年的发展,是最重大的关键,也是考验全体中国人智慧的最重要时刻。大陆和台湾应将政治放两边、经济摆中间,壮大双方经济实力。先撇开统“独”争论,找出“双赢”及“合作”的策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连战、萧万长的主导下,台湾有关部门提出了“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赵耀东予以有力的支持,并指出,如果要建立“亚太营运中心”,不能忽略大陆广大的腹地及大陆所拥有的潜力,如果不能做到“西进”,单谈“南向”政策,无疑是舍本逐末。因为许多跨国公司与台湾合作进军大陆市场,是基于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赵耀东积极响应,指出江泽民的八点谈话很清楚地宣示,不因政治上的分歧影响两岸经济的合作,因此与大陆谈任何问题都应“经济先行而非政治先行”,希望“海峡两岸高层尽快谈判”。
2000年,陈水扁上台,台湾实现所谓“政党轮替”。陈水扁当局限制两岸经贸往来、破坏两岸关系的行径,让赵耀东十分忧心。他对陈水扁当局提出了激烈的批评,指出其在处理两岸关系时,“政治挂帅一定灭亡”。
2004年12月,已近90高龄的赵耀东,仍为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尽心尽力。在台湾《远见》杂志邀请下,他和台塑董事长王永庆、前“监察院长”王作荣、前“国策顾问”王昭明四人,聚谈两岸关系与台湾发展,呼吁民进党当局正视两岸关系走向,要求民进党当局改弦更张,促进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虽然民进党当局拒绝赵耀东等人的正确主张,但赵耀东“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的拳拳爱国之心,仍令人感动不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