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把这些与诺贝尔奖有关的作家写进作文

时间:2023/11/9 作者: 传奇故事(上旬) 热度: 17197


  

  高居诺贝尔文学奖赔率第一的女诗人:安妮·卡森(Anne Carson)

  卡森的经历平平无奇,是个典型的学院派作家。她1950年出生于多伦多,从多伦多大学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她写诗,著文,翻译古希腊文学,译过萨福和三大悲剧作家。她在各大学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还兼职当编辑。

  2001年,卡森凭借诗集《丈夫的美》成为第一个获得艾略特诗歌奖的女诗人。她乐于给诗歌正经的模样戴上面具,打破分行、打破标点符号,同样的句子可以获得另一层生命。每一首短诗就是一个世界,这些短诗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迷宫。

  例如《小镇生活》(The Life of Towns)中,卡尔森建造了三十二座小镇,有死亡镇、记忆镇、爱情镇……她还把李尔王、老子、荷尔德林统统请到了这座理想國。

  LOVE TOWN

  She ran in.

  Wet corn.

  Yellow braid.

  Down her back.

  素材速用:作为一名古典文学博士,安妮·卡森用自己所学赋予了诗歌更宽广的生命,她对标点符号的奇特使用方式和生硬的断句成了她的一个标志。

  文学创作全部手写,每天坚持一小时:残雪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她的小说被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选为文学教材,是唯一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被诺奖评委马悦然称为中国的“卡夫卡”。其代表作有《赤脚医生》《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等。

  30多年来,残雪日复一日地过着“单调刻板”的文学生活。七点钟准时起床,九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一个半小时。下午两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也是一个半小时。这两部分时间她写的是哲学书。然后,进入锻炼时间。晚餐后,开始进入一个小时的小说创作时间,之后是英语学习时间。

  残雪是一个小学毕业生,却以二十年如一日的毅力自学英语,以至于她的小说翻译到国外,她自己做自己外文书的英语校对。二十多年来,残雪坚持每天看英文,哪怕是每天一个小时也坚持下去。她看英文原版的纸质书,读那些文学经典作品。

  她不用手机,不用微信,这让她省去了许多没必要的干扰,可以专注于她的文学和她的哲学。残雪的写作每天都是定时定量的,每天只写一个小时,大概就是八九百字,而且从她开始写作至今全部都是手写。

  素材速用:幸运往往降临在那些努力上进又严格自律的人的身上,尽管未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奖,但还是让残雪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她身上看到了作家的自省、自觉和自强,我们没有理由去放弃那些以为很难的东西,坚持下去一切会变得容易起来。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获奖理由:“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边界,自成一派。”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也最具活力的小说家之一。1962年1月29日,她出生于波兰的苏莱胡夫,在正式从事小说写作之前,她曾在波兰大学研读心理学,后来当过心理医生。这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创作,她的小说经常探讨个体的梦境或集体的潜意识,喜欢用碎片化的小故事组成一本完整的小说。

  托卡尔丘克刚开始写作时一直不愠不火,直到1996年,她的第三部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出版,这让她一跃成为波兰文坛的代表人物。继这本小说大受欢迎之后,2002年,她凭借《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再次获得波兰最高文学奖“尼刻奖”的读者选择奖。

  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托卡尔丘克继续关注生活的粘稠感。她把一百多个特写、故事、随笔片段集结而成一部多层次、多情节的小说,“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太太、靠网络收集梦境的女人”陆续登场……这部小说不是线性结构,也不是观念先行,它随处涌动的是意识的捉摸不定,以及在各动荡不安的世界中人们渴求安定的内心。

  素材速用:无论是从体裁还是从内容来看,她都试图用细小的,碎片化的视角书写“微小之人”,聚焦于人的内心感知而非广阔的时代或者社会背景。然而,这种“小”视角书写出来的作品,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史诗般恢宏的气概和对大世界的探索。只有从微小之人的碎片人生,我们才能得以窥探出宇宙的面貌——社会关怀和私人情致在奥尔加的笔下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命题。

  2019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

  获奖理由:“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1942 年,彼得·汉德克出生在奥地利格里芬一个穷苦的底层人家,家里孩子多,为了得到教育机会,他只能去免费的耶稣会学校就读。如果按照惯常轨迹,汉德克毕业后应该做一个牧师,但这从来不是他的人生选择。

  穷苦逼仄的家境,舅舅在战场阵亡,战争对村庄的轰炸,母亲的自杀……汉德克看见太多人间苦痛,他必须直面黑暗。因为这是他所处的时代,无论如何都无法逃离。

  汉德克用写作来应对苦痛。自我与世界的格格不入,是贯穿汉德克创作的母题。他试图打破语言框框,告诉人们这是个普遍缺乏自我主体意识和反思能力的世界,异化的生存方式摧残人的生存,无论是戏剧《骂观众》里对自我与他人的重新审视,诗集《内部世界的外部世界的内部世界》里的混乱存在,或者小说《无欲的悲歌》里小人物被日常规定性和社会习俗所扼杀的宿命,汉德克对生活都在进行深刻反省。

  素材速用:“我想做的是,用一种精确的语言和图景去描述伟大的生活,而今似乎电影正在做这件事,但是我认为电影里的生活不是伟大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是非常开放的,无论如何不能悲观,乐观也没必要。在这个世界,悲观是不被允许的,而乐观是愚蠢的。”——汉德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